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1:37:2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第一课时:找规律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 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 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 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 出示巩固练习题

  (1) 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 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 x-1.5=4

  x-6=7.6 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和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3月9日。

  师:这是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一年中总有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你的——

  生(脱口而出):生日。

  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

  同学在各自的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课前,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20xx年的年历卡。)

  师: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

  两位同学起立说出各自的生日,其余同学判断是星期几。

  【研讨:“年、月、日”知识是计量知识中与空间知识(长度)、质量和货币知识相并列,衔接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而学习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的`这种布置顺序是包括了对儿童认知客观实际的正确掌握。年、月、日的概念相对于空间(长度)、质量和货币要笼统、难于掌握一些;相对于时、分、秒的体验又空乏、肤浅一些。但因为生活离不开时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儿童的生活之中已积累有一定的年、月、日的初步经验。本课教学从其中选择有较多体验的 “日”开始,而至月、年,次第展开。在一般自然的交谈中,刻意地安布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题眼正反拈联,顺手牵引出与之对立的“特殊”的日子的猜想,使话题与认识的主体——同学的相关度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从而激活了同学对课题学习的兴趣,使其后对年历片的观察与圈划活动能使同学令行风动、倾心参与。这是教者开课艺术的充沛体现。

  本课的目标定位对知识层面规定较低,只是要求知道(记住);但对情意领域,教者的眼光又很高远,重视了能力和兴趣的教育培养。这是本课设计着眼点的一大特色。】

  师:请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了?

  生:每个月后都有空缺。

  师:哦,你看出了每个月的日期排列有特点。

  生:一年有12个月。

  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有28天,其它各个月有30天,有31天。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日期数是多少,这个月就有多少天。

  师:说得真好!20xx年的各个月有多少天,请大家观察年历,再填写数学书第17页的表格。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同学填写后,指名报各月的天数,同学核对。

  一位同学说:他的年历上,7月是30天。教师接过同学的年历看,发现日期的排列有些特别,因最下面一行没有空行,遂把31排到了最上面一行。同学没看懂这种有些特别的排列法。教师随即视频展示这一位同学所带的的年历,并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辨析这个月有多少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用简便方法计算。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启发学生说出:根据加法结合律,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

  问: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七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七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6、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3人,新转来两名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普查》包括1、亿以内的读法。2、亿以内数的写法。 3、比较数的大小三个知识点。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而备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是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出示了四幅情景图,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同时补充了一些其他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3、找到数级,明确每一级各个数位上必须填满数字的原理。(一个数开头不能写0)

  六、教学课时(人口普查的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1. 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课件)

  a. 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8、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b. 练习:写出下列各数

  五万、 六千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 含有万级和亿级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题目(课件)

  a. 提问:三百零八万四千这个数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b.师生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八.课堂练习

  写数(课件出示)

  九、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1、 总结多位数的写法(课件出示)

  2、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写数的。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3、教材第6页第2题 、教材第7页第2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来自百度网站)

  十一. 自我问答: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 (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第5-8题。

  3.补充练习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

  (1)1∶20 (2)1000∶20 (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1)20∶21 (2)21∶20 (3)7∶1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过程:

  引入:

  1、同学们都认识什么数?

  2、这节课我们来初步认识分数。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准备: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1、认识二分之一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2、认识二分之二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图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图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图,看图说分数

  小结:1/2,2/2,1/3,2/3,3/3......都是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图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图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9/9)

  巩固练习:

  1,判断:图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图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图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