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9 11:13:35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称赞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言语来称赞别人的优点。

  教学准备:

  课件,苹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称赞”语,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称赞”语,同桌互相大声读读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2、对呀,夸奖、表扬也叫“称赞”。(板书)齐读词三遍。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称赞为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感知课文。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学生圈出生字,自己认读后和同桌互认。

  3、全班交流识字:指名认读带拼音生字;开火车认读去拼音生字;生字交朋友后,你还能认出它吗,指名读、齐读词语。

  4、生字藏到了课文中,你依然还认识它们吗?老师来听听谁能把课文读得最正确、最通顺、最流利。赶快自己读读吧。

  5、自愿分段轮读课文,读后请学生说说你觉得谁读得好,好在哪,你能大声地夸夸他吗?师在此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

  6、同学们真能干!老师发现同学们听的特别认真,一定从课文中知道了不少东西,谁能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刺猬——互相称赞——小獾

  三、朗读感悟课文。

  1、他们是怎样相互称赞的,请你读课文,找出他们相互称赞的话并划下来,好吗?

  2、交流:学生读他们找的句子。同时课件出示这两段话:

  (1)、他对小獾说……

  (2)、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

  3、朗读感悟第一句。

  (1)谁想当小刺猬来称赞小獾?

  (2)师采访:听了他的称赞,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你呢?

  (3)小獾做得板凳真有那么小刺猬说的那么好吗?自由朗读第二段。理解“粗糙”的意思。

  (4)那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

  师:是啊,小刺猬善于发现小獾身上的优点,他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所以小獾才特别高兴。

  过渡:这是发生在清晨的事。傍晚,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读读后面的课文,指名简单说说。

  4、朗读感悟第二句。

  小刺猬也送给老师两个苹果,请你闻闻,觉得怎么样,请你夸夸它,好吗?

  那我留给你,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那小獾是怎么夸小刺猬的呢,请你读(我似乎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了)指名读(我闻到了,苹果真香),(让所有的老师都来闻一闻小刺猬的苹果的香味)齐读(整个教室都香了,而且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是真心实意地称赞。)

  过渡: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称赞小刺猬,他们的相互称赞给对方带来了什么?读课文5—10段,找找有关的句子。

  5、交流,随即出示句子: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小刺猬也高兴极了……

  6、看书中插图,读句子,说说从第一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7、你从小刺猬的话中又读懂了什么?

  8、看最后一幅插图,说说从小刺猬和小獾的动作和表情,你感觉到什么?

  总结:

  称赞是一多美丽的花,称赞别人能让他有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能让别人觉得开心,把一天的劳累也忘记,甚至可以把所有烦心的事情也忘记。称赞的力量可真神奇呀!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真心的称赞真诚地送给别人,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溢、添、拆”等12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洋溢,喧闹,冷酷”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复述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的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3.从故事中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刻含义,明白“与人交往要和善友好”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几次情节的对比来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明白故事带来的深刻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实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请同学上台讲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导入语:同学们之前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谁上台给咱们讲讲《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你们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今天学习新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看看学完之后你又有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疏通文意: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简单复述。

  (生回答并总结)(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请两名同学,一个扮演旁白,一个扮演巨人,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读完之后,给予及时的朗读指导。

  2.接下来请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按照以下3个问题进行5分钟的讨论,也可以列提纲的方式进行讨论:

  巨人几次斥责孩子们?

  每一次孩子们又都是怎样反应的?

  每一次都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结局怎样?

  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在讲的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如:理解“洋溢,喧闹,冷酷”等词语的意思。

  3.请同学们齐读巨人明白的第9自然段,并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把“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让学生进行换句表达,增强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让这个道理深入孩子们的心里,并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搜集其他童话故事来读一读,下节课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细读课文,读懂本文主要描写的是水多、船多、歌多,水美、船美、人民的新生活美。读好这三种多、三种美。

  3、背诵课文。

  4、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读好这首诗。

  难点:让学生感受到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

  活动练习设计:

  自学活动

  朗读活动

  讨论交流等活动。

  板书设计:

  ╱水

  水乡歌─船多

  ╲歌

  一、导入、揭题。

  常熟是我们的家乡,这一带称为江南水乡,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江南水乡吗?水乡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唱水乡的歌。板书:水乡歌。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正音。

  qú

  千条渠一箩清波万只驳池塘装满

  像新生活白帆咱

  ①齐读。

  ②找出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③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读,要求:看看有几小节,读通课文。做到不添、不漏

  不破、不错。检查,分节抽读、评议。

  4、同桌互读,相互检查。

  三、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下面请大家来试着读懂课文,把你弄懂了的意思读出来。

  (一)、第一节

  1、自由练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检查。

  ①板书:水乡多

  你把写水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评议)

  老师帮助学生体会水多,读出水多。看图体会水多,并理解渠。把写水多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再自由练读句子,抽读、评读。

  ②、再读“处处绿水荡清波”,问:还能读懂什么?

  辅助练习,看图理解水美,学生自练→抽读→评读,读出水美。

  ③、反复读1、2句,说说读懂了什么?(一问一答,师生一问一答反复朗读,读出问的语气和回答的语气。)

  3、齐读,读出水多、水美。

  (二)、第二节

  1、自由练读,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并试着读好这一小节。

  2、交流,板书:船多

  说说你从哪句话里读懂了船多,看图理解“驳”。从哪个词里读懂了船多?

  3、抽读第二节,评读,说说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4、读“白帆片片……”问:除了读懂了船多,还读懂了什么?看图理解船美,并读出船美。

  5、齐读第二节。

  (三)、第三节

  1、自由练读,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并试着读好这一小节。

  2、板书:歌多,说说你读懂了歌多,是从哪句话里看出来的?从哪个词里看出来的?

  3、这些歌唱的是什么?水乡人民的`新生活是怎样的?(展示画面理解新生活)

  4、自由练读,抽两名学生练读,评议是否读出水乡人民的生活美满幸福。

  四、小结:

  水乡歌这首诗一共有三小节,主要讲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同时赞美了水乡的水美、船美、歌美,人民的新生活美好。看谁能完整地读好这首诗。

  自练→抽个别学生读→评读

  五、背诵:

  1、下面我们看着画面一起来歌唱水乡,歌唱水乡水美、船美、生活美。

  2、抽个别学生背。

  六、总结:水乡的多、水乡的美还多着呢,真是千首曲,万首歌,唱不尽咱水乡新生活。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歌,只是千首万首歌颂水乡人民新生活的歌曲中的一首歌,所以题目就叫水乡歌。

  七、作业: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俺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协助俺们解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俺们的身心,活跃俺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小朋友,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小朋友叫出来。杨家小朋友为他陈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小朋友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朋友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俺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文言文。俺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文言,叫文言文,这么多年来俺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文言文。今天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同学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同学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陈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谓。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谓。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身获取答案,假如同学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同学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同学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同学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局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同学交流)

  六、课堂扮演

  让同学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扮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异和不同。

  同学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方: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同学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同学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朋友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俺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小朋友,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高傲、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身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考虑: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示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俺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俺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方: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能在课文中正确认读“做、操、令、公”会按笔顺正确描摹“令、公”两个字。

  2 复习韵母ao、ou、iu,会拼读带有这些韵母的音节zǎo、cāo、kǒu、gǒu、māo,能看图拼读音节短句。

  3 能正确朗读儿歌,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拼读带有韵母ao、ou、iu的音节,读准平舌音:做、早、操。

  2 图拼读音节短句。

  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拼读带有声母zh、ch、sh的音节,读准翘舌音。

  2能初步区分平翘舌音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上学以后就要做早操,你觉得做操有哪些好处呢?

  2 揭示课题:29 做早操

  3 出示音节zuò、zǎo、cāo,

  (1)自由拼读:谁会拼?反馈。

  (2)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平舌音)

  4 学习生字:做、操,交流记字的方法

  除了做操,还可做什么?

  你会做什么操?

  5 齐读课题。

  说明:

  “zuò”不是本课新学的音节,而“做”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正好通过复习,巩固这个三拼音的`音节,还可借助它学习生字“做”。由于谈话中已经引出了“早操”,所以“zǎo、cāo”也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拼读,发挥学生的潜力;再让学生在拼读中主动发现这三个音节都是平舌音,更有利于正音和巩固。

  二 听录音,学习儿歌。

  1 听课文录音,说说谁做早操?

  (1) 引出:花鹿姐姐、小狗、小猫、小白兔、小公鸡,出示动物图片。

  (2) 学习生字:公 说说在哪里看到过“公”?(公共厕所、公用电话、公共汽车等)

  2 再听录音:他们是怎么做早操的?

  (1) 学生交流。

  (2) 学习生字:令

  3 区别“公、令”的字形:这两个字很像,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记住它们?

  公——八字头,撇折,点,共四笔;

  令——人字头,点,横撇,点,共五笔。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 (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汉字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