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3 09:39: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之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幻灯片。

  2.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试着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为话题导入。

  二、学习《以虫治虫》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五、理解 探究

  1.讨论探究、练习二

  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加强对比喻句的认识。

  3、积累反义词。

  4、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吗?但是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况。这段时间,你观察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2、交流:

  各调查小组派出代表,根据本组的调查情况,采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围绕以下方面再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调查的哪方面内容?采用什么方法?在调查中有什么发现?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受到哪些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讨论:

  以“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为题,对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各调查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般介绍,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共同出谋划策。

  习作

  1、同学们,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3、交换习作,互相修改,教师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给予指导,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和学习伙伴的话。

  2、发现了什么?第二句话好在哪里?

  3、你能仿照例子说一组这样的句子吗?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学生自渎,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抽生读、同桌互对、师声互对、齐读。

  3、拓展: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反义词。

  读读背背: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句,读准字音。

  2、采取多种形式读古诗句。

  3、采取多种形式背古诗句。

  展示台:

  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主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可以采取制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保护环境的手抄报等形式,可以单独制作,也可以多人一起制作。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养成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习惯。

  2.积累季节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重点掌握本单元关于秋的词语。

  3.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做到正确、规范、整洁。重点指导写好横和竖。

  教学重点:

  1.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养成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习惯。

  2.积累季节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重点掌握本单元关于秋的词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出示漫画: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什么所有的路标都指向罗马,难道是路标错了吗?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不止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止一个。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二、交流平台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

  小组交流。

  2.出示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思维。

  预设:

  可以查字典,查工具书;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想一想它的反义词、近义词;还可以分析这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突破重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些合成词还可以用拆拼法理解。

  3.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五彩缤纷、闪闪发光、歌韵、辽阔、钥匙、棕色”等,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

  (2)出示课本“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句子,学生谈理解。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来到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说一说“憧憬”这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可以查字典或词典。

  (3)出示课本“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句子,学生谈理解。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说一说“憧憬”这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可以想一想生活中你做错了事,担心爸爸妈妈责备时的心情,心里的忐忑不安。

  三、词句段的运用

  1.四季是如此美好,美好的季节用美好的词语来形容,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就会想到“暖和、温暖、春光明媚”等词语。看到这美丽的春天,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呢?一起来分享吧!

  预设: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春色满园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百花齐放春花秋月莺歌燕舞含苞待放

  2.相比春天的绚丽多彩,夏天就显出另一种美。一提起夏天,你就想到了哪些词语?

  预设:

  炎热酷暑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绿树成荫汗流浃背挥汗如雨

  3.与夏天相对的是冬天,一说冬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预设:

  寒冷刺骨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寒冬腊月千里冰封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岁暮天寒风雪载途

  4.除了这三个季节,还有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美好季节——秋天。秋天来了,你要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预设:

  凉爽宜人丰收秋风落叶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秋风萧瑟硕果累累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秋收冬藏秋雨绵绵金风送爽

  四、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进行朗读。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

  2.你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天气晴好;树叶变化、大地丰收等。

  3.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结合图片讲解。

  4.把这些词语写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五、书写提示

  1.使用钢笔,注意执笔姿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复习拿笔姿势,强调正确的姿势对于写字的重要性。

  2.出示汉字,进行书写训练。

  横画要写得平稳,竖画要写得端正。横平竖直,字就平稳端正。

  六、我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没有收获新的学习方法?有没有积累生动的词语?有没有写出漂亮规范的汉字?

语文教案 篇4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课前准备:CAI课件,生字卡。

  一、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1。 谜语导入:三人同日见(打一字)

  (随机揭底,课件出示绿色的“春”字)

  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 放映CAI课件: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乐曲。

  3。 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柳树醒了)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 学生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诵,边听边想:文中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3。 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4。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同桌互相读、听。

  (2)认读生字卡片。

  5。 分节让学生选读课文,说说柳树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当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

  三、读读画画,深化感悟

  1。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师随机板画“春雷”。

  2。 男女小组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读第二、三节,让喜欢画画的同学板画微风下的柳枝。

  3。 自读第四节,然后让喜欢手工制作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柳絮贴到黑板上。

  4。 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欣赏师生合作的.优美板画,边交流。)

  [设计意图: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四、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 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全文。

  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2。 背诵全文。

  (1)借助板画试背。

  (2)表演背。

  (3)全班背。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使学生在读中进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深化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1。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 写一写;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

  3。 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设计意图: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学习“讠、虫、”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四季的一些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播放四季景物——拟人化的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的。)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师:它们呀,给美丽的大自然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课文生字,多读几遍。

  (2)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3)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把你不理解的问题解决。

  3.反馈。

  (1)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了什么?

  (2)提出难点,全班交流解决。

  三、朗读诗歌,识记生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2.老师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四”“是”“天”三个生字。

  3.学生练习,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老师随机抽取,让学生开火车读出卡片上的生字。

  2.师:火车顺利到站,让我们一起接着去领略四季的美景吧!

  二、学习第一小节

  1.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按(读,说,问,读,演)的方法学习第一节。

  (1) 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小节。

  (2) 说:从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些什么?能和同学们说说吗?(草芽尖尖)

  2.师:(看图)青青的小草刚冒出地面,很尖很嫩。所以我们可以把“尖尖”读得轻一点,细一些。(出示课文)范读,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3.师:读了这一节,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老师可适时点拨)

  4.师:草芽对小鸟说了些什么?(“我是春天。”)

  5.师:草芽跟小鸟都不会说话,为什么作者都用“说”字呢?(学生互相讨论,明确作者把草芽当作人,当作小朋友来写了,这样我们读起来的时候很有趣,很高兴。)

  6.指导朗读,师拓展小结:春天里小草悄悄探出了头,露出尖尖的小芽,传达出春的讯息,它就是春的使者。聪明的你发现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呢?(指名学生说,师相机出示图片。)

  三、学习第二至四小节

  1.师:嗯,刚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小节的吧,首先我们是先读一读这一小节,然后怎样啊?然后说一说在读了这一节后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接下来再问一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再带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同学们,一年中除了春天,还有哪几个季节呢?

  2.师:现在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多读几次,然后同桌之间相互用上面这种方法来交流一下,看哪一组小伙伴交流得最投入,好吗?

  3.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至四小节(方法如第一小节)

  四、拓展练习

  1.欣赏四季景色。(逐一出示四季的图画,指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式说一说)

  2.师:各种美丽的景物组成了美丽的一年四季。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小画笔把这四个季节画下来,你看老师这里就有一幅画,也是一位小朋友画出来的。

  3.让学生自由画画,鼓励学生给画涂色。

  [教学板书]

  4四季

  春天:草芽 夏天:荷叶

  秋天:谷穗 冬天:雪人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图、有声、有色的教学场景。同时引导他们边看图边交流感受:“春天,小草芽是什么样的?”“你为什么最喜欢冬天?”学生在看和说的过程中,对四季有了更深的认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二、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59岁开始写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他对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整体感知:

  三、检查字词

  四、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生存问题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物质问题(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精神问题(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鲁滨逊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讲读后感的写法,展示例文。

  六、作业:写一篇《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目标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法指导

  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一、重点、难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解决办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梳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煞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的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大致了解剧作及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

  2、重点赏读【端正好】、【一煞】、【煞尾】和【叨叨令】等几支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长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哪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梳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写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煞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煞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时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煞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妙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赏读其余曲词。

  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一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附: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一、(【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二、(【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三、(【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四、(【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煞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

  二、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寓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驾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华美典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中的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了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人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与坚守。)

  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书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散文》等文集)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B案

  第 一 课 时

  看图引题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今天,通过课文学习,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进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看图读文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a。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b。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c。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抓住了哪些生活的场景?

  4。默读课文,自由学习,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小组合作交流。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

  教师吟诗小结

  是啊!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屏幕出示: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学生整体感知

  你认为教师自创的这首小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发表一下你的感受吧!

  1。可以像老师这样吟诗。

  2。可以试着读读课文。

  3。可以作为导游向大家介绍“乡下人家”。

  第 二 课 时

  回顾课文

  1。我们已经感受了乡下人家生活的恬静、自然、亲切,谁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展示给大家听。

  2。指名读文,交流欣赏。

  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你认为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画出来,反复读,并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朗读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体会写法。

  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

  1。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划分出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语言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生动的句子抄下来,并试着背诵。

  拓展语言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布置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黄继光》教案01-11

语文复习教案0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项链》教案01-30

【热门】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