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9 09:06:5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感情读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夕阳。竖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

  2、指读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3、齐读。

  二、受邀观赏,初感夕阳:

  1、把课文大声朗读一次,看看夕阳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哪些段落是描写夕阳美的?

  3、快瞧瞧这些词,还认识吗?横着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读读,又有什么发现?

  4、师板书:西斜 下沉 落山

  三、观赏西斜图,感受壮丽之美:

  1、谁想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读。

  3、谁还想来试试?

  4、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看看你的脑海当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5、生汇报

  6、还看到什么景色?

  7、读读看。看看图,再读这句。

  8、还有吗?

  9、来读读这句。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

  10、这样的景色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可真是够——壮丽!齐读这句。

  11、这一份壮丽,是谁赋予西山的?此刻,你真想对夕阳说:……

  12、读

  13、齐读这段话。

  四、想象下沉图,感受多彩之美:

  1、小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会发现又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2、谁来读?

  3、生评价

  4、再读。

  5、其他同学认真听,通过他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6、看到了什么颜色?这么多的颜色,知道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吗? 7、老师范读。

  五、寻找落山图,感受灿烂美:

  1、快读读第四个自然段,你来读!

  2、太阳都躲起来了,这世界还美吗?

  3、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这份美好的礼物,齐读这段。

  六、系统强化,巩固背诵:

  1、孩子们,披着夕阳的余晖,跟着老师来欣赏这份美丽。

  2、【配乐朗诵】想试试吗?用我们所有的热情一起来读这三段话。

  七、回归自然,凸显中心:

  1、告诉老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欣赏着这夕阳美景,还有一位老人无比激动,他就是……(爷爷)读下去。……

  3、满面红光该怎么理解?被映红的仅仅是爷爷的脸吗?

  4、齐读课文,祝愿像爷爷奶奶一样的人们,今后生活得更加幸福!

  八、布置作业:

  孩子们,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欣赏,自然美景随处可见,牵起家人的手,一起去欣赏吧!回来后,可以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和认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话,培养写话能力。

  4.教育学生遇事要多动脑筋。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和发散思维。

  教具运用: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指导观察

  1.(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画,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把图画的意思说一说?

  2.小朋友看见这些,他会怎样?请同学们接着观察第二幅图(出示第二幅图)

  指名说。

  3.小朋友跑回家会想出什么办法救小鸟呢?板书课题:救小鸟(出示第三幅图)

  ①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小朋友会想出什么办法救小鸟。

  ②全班汇报,指导说话。

  4.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救小鸟的办法,与前面两幅连起来,把故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①看着大屏幕,自由地把故事内容说一说。

  ②请几名学生连起来说故事。师生共同评议。

  三、写话指导

  写一段话,也可以写几段话,刚才你们是怎么说的现在就怎么写,没学过的字写拼音。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请几名同学把他写的话念给大家听。

  2.师生共同评议。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救 小鸟

  木棍 赶走

  鱼 引开

  玩具枪 打下

  虎面具 吓跑

  评点:

  看图说话写话《救小鸟》是语文出版社S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上语文百花园三中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设计生动形象的图画,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教学中,先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激发表达欲望。在学生想像表述“用什么办法救小鸟”时,又适时出示“木棍赶”、“鱼引开”、“玩具枪打下”、“虎面具吓跑”等一组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教科书中前面两幅图,学生观察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不提过多的要求,不设置条条框框。关于想像部分,即“用什么办法救小鸟”,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学生能说出几十种救小鸟的方法。这部分说话写话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自由表达的教学理念。三是教师适当指导,提高学生说话写话能力。教学中,对于学生说话写话的优点,教师进行肯定;对于表达中的缺点,如表达顺序不当、用词不妥、遗漏重要内容等,教师及时指导。此外,这节课从说到写、重视学生的说写实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值得肯定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13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宋代有一个人叫范成大,与尤、杨万里、陆游合称“四大家”。他很有才气,多次做官,他常常写一些描写农村风俗的诗。一年夏天,恰好是江南一带农忙的时候,他来到了江南,看到了金黄的梅子和肥肥的杏子都成熟了,小麦也到了扬花授粉的阶段,油菜花多数都已经谢了,可是却不见人影,原来人们在大忙的季节里,都下田地去了,只有蜻蜓蝴蝶飞过。看到了此情此景,诗人范成大写下了《夏日》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诗中的意思。汇报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重点讲肥、稀、惟、蛱、篱。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 朗读、背诵古诗。

  四、 作业:熟背古诗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的道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

  2.学习从一件事物谈起进而引发出更深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采取“以读为主”“质疑探究”“自主合作”的方法进行阅读。

  1.由实验演示导入新课,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深刻含义,引出本课课题。

  2.初读课文。

  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状况和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并且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先以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再举例论证“滴水穿石”给人们的启示,最后写作者要说明的道理。

  3.以读为主线,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内容。

  ⑴学习第1、2自然段时,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要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词语体会滴水能滴穿石头的原因。

  ⑵学习第3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名人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

  ⑶学习第4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先画出中心句,再用联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合作讨论。

  讨论题:“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围绕“滴水穿石”的启示谈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尽量用丰富的词语和相关的名言警句把自己的感受说深刻。

  5.质疑探究。

  质疑:如果将课文中的中心句改成“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行不行,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自己质疑与原句的区别。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6.扩展延伸。

  课外采访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从他们身上发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7.识字“锲、琢、孜、炽”都是左窄右宽结构,“废”是半包围,“广”旁不可多两点。

  8.推荐作业。

  围绕课文主题搜集一个名人的事例,并附上名人的图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