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1 10:24:30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筝”“翩”熟知课文的内容。

  2. 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 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三、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 (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 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

  (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

  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

  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

  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 上历史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三)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3.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四)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

  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六、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导学新概念]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资料显示屏]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第1195—1196页)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夫《现代小说》,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她(指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一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③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

  ④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学历程》(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内容。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探究:《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方法: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过程旨在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设计B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设计C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朗读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鸟岛的。

  3、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能去伤害它。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鸟,鸟窝及鸟蛋图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鸟岛。

  师:谁会读这个字?(岛)

  加拼音拼读。

  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个字吗?

  生: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这个字的,把山换成一就是小鸟的鸟。(小岛就是海洋中的一座小山)。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参观这个非常奇特的小岛——鸟岛。

  齐读课题(14、鸟岛)

  2、出示课件中鸟岛图片,整体感知鸟岛的景象。

  3、师:小朋友从图片中看到什么了?

  生:我从图片上看见了很多的鸟……(数也数不清)

  师:是呀,岛上的小鸟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赶紧到课本上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小朋友们都预习过课文了,是不是都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呢?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人一节。别的小朋友仔细听,看是不是有错误的`地方。

  2、纠正读错的字,出示生字卡片抽读。注意“部”和“陆”都是耳朵旁,不同的是——(部是右耳旁,陆是左耳旁),写的时候左耳高些,右耳要低些。“冻”的右边是东,出示“冻”和“炼”,冻这里是竖钩,炼是横折钩。冻、养是后鼻音,因是前鼻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可是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学习课文不仅仅要认识生字,还要学会读课文了解内容。刚刚大家都看到了神奇的鸟岛,那鸟岛到底在什么地方?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能不能通过读课文来了解呢?

  2、指名答。(鸟岛在青海湖西部)师:你是从哪一小节了解到的?把这一小节读一读(我是从第一小节了解到的,读)。

  3、出示地图,讲解。

  4、师:别看这个小岛很小,名气却非常大。第一小节中哪个词语说明了它的名气大?指名答。(闻名中外)师: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5、师:这么有名气的小岛在我们国家的青海省,应该觉得非常怎么样?

  好,看谁能把骄傲读出来,先自己试一试。

  5、指名读,齐读。

  四、细读体味

  1、师:这么小小的青海湖鸟岛为什么会闻名中外呢?我们来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看看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了……)

  3、师:是呀,春天天气非常暖和,湖面上的冰也融化了,小鸟们也都来了。鸟儿多吗?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4、理解“一群一群”,指导朗读,读时应放慢速度。

  5、师:这么多的小鸟是一起飞过来的吗?理解“陆续”,知道是有先有后,不是同时飞来的。请一个组的小朋友扮小鸟陆续从座位上飞向讲台,再飞回去。

  6、齐读这一句,读出鸟的多。

  7、师:这么多的小鸟到这里来干什么呀?生读。理解“巢”,出示鸟窝图。师:小鸟们在这风景优美的小鸟上建起了自己的家,生活得非常——开心。

  8、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语气。

  9、师:春天的鸟岛可以说是一幅美丽又充满生趣的画卷,那到了夏天,鸟岛又是什么样子呢?哪一小节给我们描绘了鸟岛夏天的情景?(小节三)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来学习第三小节,出示要求,齐读。小朋友们轻声读读第三小节,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10、照老师的样子给每句话标上小号码。想一想,你从每句话里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来概括。

  11、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师:从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从第一句话里我知道了鸟多)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怎样读才能把小鸟的多读出来呢?先自己试试。指名读,评价。齐读。

  12、用这样的方法,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第二句和第三句?再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3、汇报学习成果。指导朗读。出示鸟窝和鸟蛋的图贴,请小朋友根据想象在黑板上布置鸟岛。

  14、点评。看着布置的鸟岛,在教师的提示下复述第三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总结。

  1、师:正因为岛上的鸟多,所以人们都忘记了它原来的名字“海西皮”,而叫它“鸟岛”了,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闻名中外了。小朋友们,这个时候如果你来到了鸟岛,看到这神奇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师:我们来看看到鸟岛上游玩的人是怎么做的。引读小节四。师: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正因为大家都爱鸟护鸟,才会有这么多的小鸟聚集在这里,形成一个鸟的世界。让我们带着对小鸟和鸟岛的喜爱再来朗读一遍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习,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2、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见过海豚的精彩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可你们知道吗?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海豚救人》。板书课题。

  二、小声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感知)

  三、自学课文

  1、分小组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想想文章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3、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从问题入手学习本课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五、通读全文,交流表达方法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2、小组讨论: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六、总结、扩展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之外,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们听。

  2、全班交流。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从文章中受到启发,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信心。批注:

  教学重点:

  了解老师是怎样帮助“我”克服害羞、内向的性格的。

  教学难点:

  体会“同学,请大声点”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找出课题在文中出现过几次。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如坐针毡、安分守己、恐怖、禁锢、哑然失笑、自闭、不绝于耳、言犹在耳

  3.课文讲述了一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使作者得到了信心和勇气的.事,这句鼓励的话语是什么?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悟到“我”曾经是一位缺乏自信的同学?

  (3)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使“我”获得了勇气和自信?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讨论。

  三、全班交流

  1.“同学,请大声音点”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悟到“我”曾经是一位缺乏自信的同学?

  3.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使“我”获得了勇气和自信?

  四、引导学生理解“同学,请大声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说明

  本次写话教材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写话的题目“××真聪明”,这是半命题,由学生自由选择要写的人,根据人物名字把题目补充完整。二是文字提示,提示学生哪些事情可体现人聪明,所以本次作文和其他写人的事有所区别,所写的事一定要突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三是一幅插图,表现了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聪明的情景,起到了引发学生话题的作用,但指导学生写话时不要局限于内容提示,要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独立选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多观察思考、遇事积极动脑。

  2.叙事清楚完整,符合要求。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叙事中体现人物的聪明,叙事生动具体。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以前读过的课内外写人的优秀习作。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明确写话的内容和要求。

  (2)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可组织学生开展“夸××”或“××真聪明”的活动,唤起学生的记忆,搜集能表现人物聪明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又可选取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补充好题目。

  3.读写联系,体会写法。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如本单元的课文。

  (2)从课外的优秀习作中体会写法。

  (3)总结写法。

  让学生明确要表现人物的聪明,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出示一篇典型“病例”,然后让学生讨论,体会写法。

  4.先说后写,修改完善。

  (1)个人练说。

  (2)同桌互说,互评。

  (3)选出好、中、差学生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4)动笔写话,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5.品读赏析,体验成功。

  (1)朗读习作,集体评议。

  (2)修改完善,同桌或小组内学生互相传阅,和大家分享作文快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鼓励质疑,交流释疑

  师:同学们,孙悟空有火眼金睛,我们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问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情况

  1、字词方面:

  “儿童团员”——儿童团是少先队的前身,可结合影视作品和学生对少先队的一些了解来理解。更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下文“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来理解。总结一下:儿童团员还为八路军做了些什么?

  “扫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结合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等有关词句来理解。或者也可结合字面来理解:“扫”怎么讲?“荡”又怎么讲?

  “顺从”——可用动作表演来帮助理解,创设一个小情境,让学生理解一下“顺从”或“不顺从”,再进一步理解“装着顺从”——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他心里想什么?

  “埋伏圈”——可用图示法或现场画“圈”示意帮助理解。

  (以上词语理解也可存疑,到学习课文时相机解决,具体操作视学情而定。)

  2、其他方面:

  学生或许还会提出漫无边际或与中心无关甚至可笑的问题,教师应耐心听,鼓励表扬,并加以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最可贵的是“生疑”的过程,这是思考的开始。对提问质量高的同学应大力表扬,在释疑这一环节上或存或释,或轻或重,或详或略,或早或晚,教师视学生学习的情况相机调控。

  二、图文结合,读演学文

  1、出示第一幅图。(课文中插图①:王二小站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神情专注,很机灵的样子。)

  师:同学们,这是王二小放牛的图。请你仔细看图,你发现这个放牛娃和别的放牛娃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观察。

  师生交流后,生知道“机灵”、“有任务”、“警惕”等王二小放牛时的特点。

  2、指导朗读第一段。

  (1)师:二小放牛——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自己读一遍。

  (2)师:这一段我们怎么读呢?

  师生交流:

  第一句“王二小是儿童团员”——读出他的骄傲,就像我们加入少先队一样。

  第二句“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读出他的“机灵”、“警惕”,可边读边表演他既放牛又放哨的样子。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设计意图]

  了解王二小的身份,体会这看似平淡的两句话,其中的“骄傲”、“机灵”、“警惕”要用心体会,这是走进二小内心的第一步,要读出情,读出意!

  3、出示第二幅图。(课文中插图②:几个鬼子正对山上放牛的王二小叫喊,让他下来带路。)

  师: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与插图相对应的第二段。)

  师:敌人是怎么叫王二小的?

  创设情境,说一说,学一学。

  师:再来读一读第二段,读出当时的情况和敌人的`样子。

  [设计意图]

  通过多人读,读出突发事件的紧、急、险。通过“发散”,“敌人怎么叫”,体会王二小的机灵、沉着,更看出敌人的阴险“嘴脸”!

  4、出示第三幅图。(课文插图③: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后,大喊:“鬼子来了,快开枪!”)

  师:我们来看看王二小是怎样给敌人带路的,请大家读第三段。

  学生自读第三段。

  师生交流:

  (1)王二小听到敌人叫喊,心里会想什么?

  (2)他为什么“装着顺从,为敌人带路”?

  表演“带路”这一段:找一个学生扮演“王二小”,几个学生扮“敌人”,讲台就是“埋伏圈”,台下全体同学是“八路军”。特别提示:出了“埋伏圈”(讲台),门外不远处是山里,是“父老乡亲”的藏身之处。

  附:“带路”表演的课堂实录片段

  “敌人”押着“王二小”顺利通过了“埋伏圈”(讲台)。师忙喊:“停”!再往前,父老乡亲可要遭殃了!看,王二小顺利地把敌人带出了“埋伏圈”!(生一愣,笑了)

  师(着急,生气地对“八路军”):你们怎么不开枪?

  生:我怕打着王二小。

  生:我看见二小了。

  生:我怕惊动敌人,他们会杀害王二小。

  生:我舍不得王二小死。

  ……

  师(转向王二小):刚才他们不开枪,你着急吗?

  生:着急。

  师:为什么?

  生:八路军再不开枪,敌人就找到山里的父老乡亲了。

  师:找到会怎样?

  生:会杀死他们,日本鬼子可坏了!

  师(深情、轻声地):假如为了保护所有老百姓,你可能要牺牲,你怕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