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高一数学教案>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

时间:2023-11-25 07:35:52 高一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或aA)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课题:§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2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问题:对数运算也有相应的运算性质吗?

  二、学生活动:

  1、观察教材P59的表2—3—1,验证对数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3、证明对数性质、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验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2)推导和证明对数运算性质、

  3)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题、

  探究:

  ①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

  ②有时逆向运用公式运算:如

  ③真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不成立;不成立、

  ④注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教材P60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

  (1);(2)125;(3)(补充)lg、

  例2、(教材P60例4)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位小数)

  (1);(2)、

  例3、用,表示下列各式:

  例4、计算:

  2、练习:

  P60(练习)1,2,4,5、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对数的运算法则,公式的逆向使用、

  六、课外作业:

  P63习题5

  补充: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3;(2)lg5+lg2;(3)3+、

  2、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lg(xyz);(2)lg;(3);(4)、

  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下列各对数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1)lg6;(2)lg;(3)lg;(4)lg32、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3

  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下载1下载2下载3下载4下载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1)麦堆底面积:

  =3.14×4

  =12.56(平方米)

  (2)麦堆的`体积:

  12.56×1.2

  =15.072(立方米)

  (3)小麦的重量:

  735×15.072

  =11077.92

  ≈11078(千克)

  答:这堆小麦大约重11078千克。

  3、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

  (2)教师补充介绍。

  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

  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12-27

高一优秀数学教案09-28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09-05

高一数学必修一优秀教案12-26

高一数学的教案04-27

职高数学高一教案10-13

高一数学必修一优秀教案5篇12-30

高一数学必修一优秀教案(5篇)12-31

最新数学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