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3-12-26 07:08:34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 充分 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教学追记:

  求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学生独立完成。

  5. 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师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解答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

  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卖门票共需多少元。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

  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再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于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所以29×8≈240

  板书:29×8≈30×8=240(元)

  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购买门票了。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第71页例8)

  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就是6×8=48(元)。

  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元钱。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师: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们检验了没有?

  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48÷8=6(元),这样3个碗的钱数就是6×3=18(元),说明

  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我么一定要记住解答完之后要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高我们解解题的正确率。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有几个6元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为30÷6=5(个),所以说30

  元钱可以买5个碗。

  3、教学例9.

  师: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试一试。(出示例9)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解答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首先是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分析题意了。

  生2:根据6元一个碗可以买6个,可以算出总价是6×6=36(元),那么36是9的几倍就可以买几个9元的碗,列式为36÷9=4(个)。

  生3:可以列成综合算式6×6÷9,结果也是4个。

  生4:我检验过了买4个9元的碗和买6个6元的碗,总价是相同的,都是36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真棒!继续努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1、一个两位数与3相乘的积大约是180,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

  2、张爷爷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要绕圆形花坛步行3圈,每圈400米,如果还是步行相同的路程,绕操场就要步行2

  圈,操场每圈多少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72~74。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设教学情境,鼓掌欢迎听课领导的到来,由掌声到比较谁多谁少,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学习

  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

  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

  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

  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

  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

  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

  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

  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

  师:你会列式吗?

  生:11-8=3(朵)。

  师:根据你自己摆的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2组比1组少得几朵?

  师:谁会列式?

  生2:11-8=3(朵)。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提问、回答、活动。

  1.比较关系。

  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小组内同学得红花的多少,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比较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操作体会,层次性强。]

  巩固拓展

  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

  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

  a.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b.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3.看到咱们比赛这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

  [练习的设计穿插在故事中进行,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充满情趣,学习效果较好。]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妈妈到超市购买了3盒牛奶,每盒2.8元,4千克苹果,每千克7.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第15页例8.

  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

  2.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元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3.列式解题

  (1)解决问题一: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用“上舍入”取单价的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不超过()元,2袋大米不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0.8千克不超过()元;

  一盒10元的鸡蛋总价不超过()元+()元+10元=()元,也就是说100元()(够、不够)。

  (2)解决问题二: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用“下舍入”的思想取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超过()元,2袋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超过()元,0.8千克超过()元;

  总价超过()元+()元+20元=()元,也就是说:

  100元()(够、不够)。

  4.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5.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42.12,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 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61.2肉26.50.821.2鸡蛋10110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7

  教材分析:

  1.课标中例1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贩条理性和严密性。

  2.本节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场景图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学情分析:

  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的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效果好。

  2.解决本例题的问题关键有三个:第一,要认识到18根1米的栅栏的总长度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第二,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长方形,其围法应该是多样的;第三,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就需要把符合要求的长宽一一列举出来,这就是学生认知障碍点,在这方面学生学得有点困难,所以教材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3.通过摆小棒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再列表填一填。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索策略

  1.预设学生行为

  提出不同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同学们能积极讨论融入到火热的课堂中。

  学生热情地投入各自的操作,组织展示、交流。

  学生回答不只,有很多种,使学生更进一步去探问题。

  学生很积极地说相信我们能。

  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

  学生回答:能!

  学生积极融入学习中。每个小组把活动中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学生独立完成!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认真投入作业中去!

  2.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积极地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多动脑动手能力。

  能举一反三列举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严准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会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

  能独立完成作业,加深应用能力!

  二、动手操作验证策略

  1、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们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是不是只能围成一种长方形呢?那有多少种呢?你们能不能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

  3、把学生分组活动,组织交流。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真是了不起呀!但是否还会有其他的不同的围法呢?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三、联系实际,应用策略

  1、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2、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说说你们的体会吗?

  四、应用巩固

  你们能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吗?

  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五、课堂作业

  出示练一练和想想做做,让同学独立完成。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索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这个标签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教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需要付多少钱吗?(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交流订正。)

  教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需要付7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123456789出租车费/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教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9(g)

  35g按100g计算。5×0.80+1.20=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2.00×2+1.20×5=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类型的问题了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9

  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的教学内容。例题由玻璃瓶分装香油和红丝带包装礼盒两个问题组成,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结构思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由于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商的近似值。这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学习就渗透在解决分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问题中。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等这些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方面不会感到太困难。重点是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选择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合理性,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探寻规律。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事情。(课件出示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生活情境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师随生答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事情直面问题,揭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指导。

  二、互动新授,对比总结。

  (一)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1)(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尝试解答,最后小组讨论交流。

  2.生汇报,师板书:2.5÷0.4=6.25(个)

  3.引导生思考:这题的结果是个小数,怎样取近似值?

  启发: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的香油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6个能装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4.追问:6.25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不是≈6(个)吗?

  预设: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不会出现0.25个瓶子。剩下的香油也要用一个瓶子来装,所以这题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应该是在6个瓶子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瓶子,≈7(个)。

  5.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6.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例子吗?学生回答。(如:学校有650名学生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二)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2)(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随生汇报师板书:25÷1.5=16.666……(个)

  2.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这根丝带够吗?

  3.生讨论汇报。

  预设(1):25米是丝带包装了16个礼盒后,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

  预设(2):?包装17个礼盒,即.5×17=25.5(米),25.5﹥25,丝带不够。

  4.引导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去尾法)

  5.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两道小题,数量关系和计算都比较简单,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整个解题过程,在汇报交流中着重捕捉生成,尤其是包装礼盒这一题,结果除不尽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经过分析说理,感受到取值的合理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取值方法。

  (三)回顾与反思,整理除法中商的不同取值方法

  (课件出示)两个例题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

  (1)商都是小数,都要取近似值保留整数。

  (2)结合实际需要,小数部分都不需要考虑。

  2.不同点:

  (1)装香油时,剩下的香油仍然要装,所以要用“进一法”。

  (2)包装礼盒时,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所以要用“去尾法”。

  3.归纳:解决实际问题时,“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既有认识上的提升,同时也有方法上的总结,根据实际取近似值,应如何“进一”如何“去尾”。相对于前面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更侧重于总结解题策略,内化方法、选择方法,巩固拓展。

  1.如何取值合适。

  (1)需要(8.27)个桶才能装完。

  (2)做了(12.88)条裙子。

  2.判断。(说一说下面的题应该如何取值才合理。)

  (1)某公司有30.8吨的货物需要装运,每辆车最多可以装6吨,需要几辆汽车?

  (2)小明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王奶奶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做一套衣服用布2.4米,28米长的布最多能做多少套衣服?

  (5)工人把1010个乒乓球装箱,每20个装一纸箱,需要多少个纸箱?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思考,弄清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具体情况。练习题从思考近似值的数据到思考取近似值的方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正确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灵活应用。

  1.基础作业:书上完成第41页第7、8题。

  2.选做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至少编两组“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解决问题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课件)进门后: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六点开始,我的爸爸四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车回家,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4、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5、出示题目: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车回家,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

  60÷50=1.2(小时)≈1(小时)

  6、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六点开始,他的爸爸四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7、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用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8、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是不是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呢?那我们到今天的解决问题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什么困难,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

  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

  (6.25≈6要用6个瓶子。)

  (4)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5)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板书:进一法)

  (6)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

  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及时评点,概括归纳。

  5、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

  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小强的爸爸回来了。小强的爸爸说:“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小强的生日会,为了感激大家,我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大家,想拿礼物请帮我一个小忙。平时,我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看小强的作业,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能否帮小强找出错误,并教他如何改正。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

  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

  进一法

  2、说说以下各题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合适.

  (1)做一个奶油蛋糕要用8克奶油。6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6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每套衣服用布3米,29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4)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6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解决问题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语词典18.5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2)、仓库有18.6吨水泥,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到工地,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运完?

  (3)、一根木料长10.5米,先截取相等长度的5小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学得开心吗?同样,老师也觉得非常高兴,原因是同学们都乐于帮助别人。在这节课里,你们帮助了小强一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同学们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给点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2、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你在这节课有那些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1

  解决问题(1)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出示例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 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肉 26.5 0.8

  鸡蛋 10 1

  20 1

  3、 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 ,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 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

  2、 交流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出现。

  ? 30.6×2=61.2(元)26.5×0.8=21.2(元) 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因为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第二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估算这种方法,因为它使计算更加的简单。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 + 0.8kg肉的价钱 + 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2=61.2(元) 26.5×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因为

  ?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顾反思

  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第二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的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巩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才的过程解题,然后交流想法

  分析:根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理,根据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 汇报解答方法

  9.86×5-5.73×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8,3×8,8×2,4×8,5×7

  第二组:8×4,4×7,7×4,6×8,8×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枝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个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铅笔3元一枝,要买5枝一共多少钱?

  日记本每个4元,买6本,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学习过程。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算一算。

  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

  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

  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3)第横排有7个圆,3排有几个圆?

  每列有3个圆,7列有几个圆?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解答:3×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难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摸会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3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

  (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kg香油,只能装2.4kg,剩下的0.1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讨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因为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

  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

  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10.5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 (1)2.5÷0.4=6.25(个)≈7(个)(进一法)

  (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4

  设计说明:

  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为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要求,特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1、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本节课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导入中安排了相关的复习题,旨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并指导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根据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

  3、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加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本节课的知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2、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的行程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你们还记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铺垫,使学生深入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有关这几个数量关系的计算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搜集信息。(课件出示例5)、

  (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汇报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

  (知道了总路程和两个人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

  2、阅读理解,整理信息

  (1)、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师:为了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题意,你们有没有办法将题中的信息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来?

  预设 生: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画线段图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试着画一画)、

  师:题中还有很多其他信息,在线段图中又该怎样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动手画一画,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画图,并与同学交流画法)、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并提示学生将单位统一之后再画。

  3、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1)、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2)、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50m=0.25km 200m=0.2km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x+0.2x=4.5

  0.45x=4.5

  x=10

  早上9:00出发,10分钟后是早上9:10。

  答:两人在早上9:10相遇。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2-23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08-16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02-11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02-21

数学估算解决问题教案01-25

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2-12

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1-14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5篇02-23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4篇02-24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