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时间:2024-01-17 07:15:43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单元 内容: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 学生小组内交流。

  3、 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 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 发展练习

  1、 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 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 □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 实际应用

  1、 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 课堂总结

  五、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初步学会了一些估算的方法。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6、10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 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 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 教师抽查。

  4、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 ) 六九( ) ( )四十二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 发展练习

  1、 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2、 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 实际应用

  1、 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 1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课堂总结

  五、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复习与梳理,学生对表内乘法的口诀更加熟练了,计算速度有明显提高,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课时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3、10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二、 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 综合练习

  1、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 随堂练习。

  四、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3、104、109页。

  教学目标:

  1、 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1、 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说一说

  (1)、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3、 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小汽车和图片全面回顾所学的观察物体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互评,培养学生讲解的技能和倾听的习惯。

  二、复习对称图形

  1、 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2、 画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3、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交流、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掌握。

  三、拓展练习

  1、 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 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统计”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4、108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 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 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 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 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 随堂练习。

  3、 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设计08-16

数学总复习教案01-0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02-11

小学语文第九册总复习教案01-17

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01-16

数学总复习教案【荐】01-1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总复习教案08-22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

第十单元 总复习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