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6 07:55: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神鞭 恶魔 小心翼翼 坛坛钵钵 馥郁 气人心脾 晨曦初露 阴雨菲菲 郁郁葱葱;

  2、读课文,通过研究杂交水稻,体会不畏艰苦,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3、揣摩文章首尾呼应,倒叙等手法对激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4、领会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给每个片段拟小标题,并探究四个片段分别从那些方面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当代神农氏。

  2、你知道什么是‘神农氏’吗?

  3、教师简介神农氏。(出示课件)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他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成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4、那么,你知道当代神农氏指的是谁吗?(袁隆平)

  5、过渡:人们为什么成袁隆平为;当代神农氏;呢?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默读课文。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不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

  三、认读生字新词。

  1、师:哪些字容易读错、容易写错,请同学们提出来。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这二个字的书写:虐、曦

  注意分清这二个字的读音:焚fen 萌meng

  2、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十分忧愁的心情。()

  急得心里像火在燃烧一样。()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历尽灾难后幸运地活下来了。()

  各种声音都安静下来。()

  四、小组讨论

  师: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勤奋学习,立志攻坚;

  第二部分:反复研究,大胆设想;

  第三部分:苦苦寻觅,苍天不负;

  第四部分:历尽劫难,终告成功。

  五、研读课文,体会特点。

  让学生独立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重点体会倒叙手法的作用。 老师小结:文章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开篇先介绍了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意义,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后文章从四个方面,使用典型事例,具体讲述了袁隆平先生的感人事迹,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最后呼应文章的开篇,用具体数字进一步说明袁隆平先生为世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非常具有说服力。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摘录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3-5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谁给小刺猬理的发?

  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二、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三、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略过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自读自悟

  1、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

  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

  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四、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天地》教案08-08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