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8 08:13:4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读。

  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

  2、查。

  让学生把诗读熟了,再要求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的字义,要放到诗句中,看能不能说得通。说不同的就要找个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山消失了”,“太阳*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同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

  3、连。

  要求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白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有的诗句直译不好说,老师应予点拨。如“欲穷千里目”可还原为“目欲穷千里”,然后让学生用白话式着说一说。

  4、画。

  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它不同,,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

  5、想。

  学生根据诗意画画,是第一次想象。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老师的描述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老师可要求学生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领悟,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展开想象后,可启发学生:“从诗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对学生的体会,不要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质疑。对古诗的质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发学生再今后读书中不断求知的欲望。如“白日”为什么不用“红日”,就不一定要讲清楚,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

  8、背。

  背是语言积累,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背下来。

  简评:

  古诗“八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1、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用意象说话,读诗就要透过字面意思,从理解意象入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查一查,连一连,从而自己读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深入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诗要想象,读诗也要想象。教者两次引导学生想象。一是借画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把诗意画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语言想象,老师通过对待诗意的生动的描叙,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言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更丰富,更清晰,对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共安排了五项学习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语文大课堂”、“笔下生辉”等。

  1、语海畅游-----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等内容。

  2、积少成多---读背中外科学家的名言。

  3、阅读平台---科学小故事《用冰取火》

  4、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5、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7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幻灯: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注意点。

  (1)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

  (2)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

  4、出示课本例子

  5、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6、(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的练习。

  7、反馈练习情况。

  二、积少成多

  1、出示幻灯:

  中外科学家的名言。学生读这组名言。

  2、你还知道那些中外名言。

  学生反复读诵及至能背。。

  3、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4、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5、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用冰取火》,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1)、自渎短

  教案《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2》,

  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喜欢科学小故事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四、作业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南针“”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五、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六、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语文大课堂”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交际、分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调查报告。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确定调查主题,选择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落实调查任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好课堂交流;写出调查报告。

  (1)想一想:怎样把收集材料呢?。

  (2)怎样把你你手机的材料进行整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随堂指导

  十、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世科

  纪学

  之随

  交想

  的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科技

  ↗↘

  经济←-工业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

  1.快速阅读,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导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知识链接: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严密,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作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自主学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合作探究】

  1、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4、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测评,整理学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本文是一篇介绍识别天气的方法的说明文。

  2、文章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

  3、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7、“华”的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

  8、华环由小变大

  9、天气趋向晴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