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3-25 14:29: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能按要求进行正确地数数;

  2.知道千以内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知道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数数,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1.二(1)班有46位同学。

  2.方芳同学去年期末考试数学得了98分。

  3.一袋大米有50千克。

  4.小铭的爸爸身高176厘米。

  5.一件女式羽绒衣的.价钱是480元。

  哪些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46、98、50、介绍这是百以内的数。

  哪些数是我们以前没学过的?176、480。真能干,没学过也会读了。这两个数比以前学过的数要大,是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千以内的数)

  二、培养数感,学会数数。

  关于这个“千”(指着板书),你知道哪些知识?(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下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先后进行,教师要适时引导调控)

  1.知道“一千”的写法:1000(学生说出写法1加3个0时教师板书)它读作:一千

  师出示计数器,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吗?(千位上一颗)

  2.看计数器知道这1000的1在千位上。

  (根据学生回答在1000上板书:个、十、百、千)

  看板书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3.知道10个100是1000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演示数数,体会十进制意义。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出示100元人民币,强化对“10个一百是一千”的认识。

  这是100元的人民币,你想要几张才会是1000元?(10张)数一数。

  4.知道100+900=1000,200+800=1000,300+700=10000,400+600=1000,500+500=1000介绍这些都叫整百数。

  5.知道比1000少1的数是999

  练习数数:(1)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从198数到206

  十个十个地数,从870数到1000,从260数到350

  (2)一个一个地数,数出724前面的8个数。

  十个十个地数,数出630前面的6个数。

  (3)399加上1是(),600减去1是()。

  6.知道我们班有50个同学,2个班有100人,20个班就有1000个同学。

  知道一本数学书大约100页,10本数学书大约1000页。

  三、自主探究,学会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

  1.学生自学书第69页例2。思考:(1)例2告诉我们哪些知识?(2)例2的三个数有什么区别?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例2)。

  在交流中逐渐得到以下知识:

  (1)例2有写数、读数、数的组成相关知识。

  (2)第一个数126没有0,读作一百二十六;第二个数304中间(十位)有一个0,要读出来,读作三百零四;第三个数末尾(个位)有一个0,这个0不用读出来,读作五百八十。

  (3)分别说出数的组成,百位上是几就是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十,各位上是几就是几个一。

  (根据学生回答,把数板书在1000的下方,排列成表格式,加深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同时指出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练习写数、读数、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1)用学具盒中的计数器练习,一人播出一个三位数,一人读数和写数,两人一起说出数的组成,比赛看哪两个同学合作的最好,写的数最多。

  (2)展示动作最快的一组的作业,写在黑板上。

  检查数的读、写有没错误,强调读法中计数单位不能掉下,集体说数的组成。(老师在提问时注意改变顺序)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做一做1、2

  (1)说一说数的组成。

  广场上有330只鸽子。天空中有580个气球。

  (2)写出下面各数。

  有八百六十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数。

  2.把你课外收集的千以内的数说出来,其他同学仔细听,写出数并说说数的组成。(两生板演)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参考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相关教材。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吗?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像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周末,小军和小红来到了书店,瞧,它们正在买学习用品。

  (一)提取信息、揭示问题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小军买1个文件夹和3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1),学习含有加、乘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1.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和同桌交流想法。

  3.请生板演,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分步计算???4×3=12(元)

  12+5=22(元)

  ②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4.汇报交流:

  ①请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想法。

  ②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先算3本作业本的钱?买3本作业本用多少元?为什么用4×3计算?

  ③请列4×3+5?的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次对比:两位同学都认为要先算4×3,他们列式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请列5+4×3的学生说想法。

  这个算式如果先算5+4,算的什么和什么的钱?再乘3呢?(结合课件演示)

  所以在这道题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对比:看看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5.

  学习4×3+5和5+4×3的脱式计算。

  哇,你们学会了用脱式计算帮小军算出买学习用品的钱,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小红想买什么?

  (三)解决问题(2),学习含有减、除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哦,小红可能想买钢笔,出示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1.明确问题:1个订书机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

  2.初步梳理: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支钢笔的钱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得动动脑筋了。

  3.区分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小精灵为我们送来了3个同学列的算式,哪个算式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对错都要能说出理由哦。

  8÷2-10

  10-8÷2

  10-8÷2

  =4-10

  =10-4

  =2÷2

  =6(元)

  =6(元)

  =1(元)

  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呀?哦,那就是要改成10-4,10是谁的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1个订书机的`钱减去1支钢笔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小结:像这样问谁比谁贵多少就要用较多的钱减较少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第二、三个算式对比:你们都认为第2个算式是对的,可老师看第3个算式列的不是和第2个一样吗?

  所以减法和除法在一起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第2个算式是怎么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我们一起把这个算式请到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总结运算顺序

  1.初步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认识的3位新朋友,当有乘法和加法时,我们先算?(乘法),有减法和除法时,我们先算?(除法)

  2.和同级运算对比

  我们把这3个新朋友请到课件上来,和前面认识的这两位老朋友对比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什么加、减法。

  4.提炼

  综合算式在进行脱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要做到一看,看什么?对,看清楚运算顺序。二算,然后再进行脱式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挑战几道题。

  ★

  圈一圈: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15-2×5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9÷3

  2+9÷3

  两题中都有除法,为什么这题要先算除法,而这题要先算乘法呢?

  真不错!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区别,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辨一辨: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

  )里打√,错的打×。

  6×4-2

  6+4÷2

  =24

  =10÷2

  =22

  =5

  (

  )

  (

  )

  ★★★算一算:用脱式计算完成下面各题。

  10+8×2

  18-8÷2

  =

  =

  =

  =

  ★★★★连一连:把算式和正确答案连起来。

  4+4+4

  20

  4×4+4

  5

  4+4÷4

  12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哇!这些运算符号可真神奇呀!

  再给你两组算式,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吗?

  想一想: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4○4○4

  =4

  ②

  4○4○4

  =3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活中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并参照教材第46页、47页示意图试剪出图形。

  2. 活动用具:作好教科书上第129页、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

  3. 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片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成白色的了!你们知道吗,这是图形旋转形成的奇妙现象。数学就是这样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图形变换的奇妙吧。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 按班级人数分5队,发五种颜色的牌并由牌的颜色给每队命名。

  2. 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进行答题的学生都可做裁判,老师是主裁。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平移和旋转---举例比赛

  1. 各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要求不能重复,语言叙述要严密、准确,说对一个得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平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平移)做对一个得1分。

  活动2:体会平移和旋转---玩学具回答问题

  1. 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限时一起亮答案,按接近准确数的程度给5~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

  活动3:实践平移和旋转---剪纸

  下面我们进入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1. 上学期我们剪过对称图形,剪一个小人怎样剪又对又快呢?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

  2.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6页示意图剪。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方法者得3分。

  3.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围成一圈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 设计比赛: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带有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

  1) 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

  2) 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 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 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显露出了你们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反思: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教材的特色也是亮点之一,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它的教学,更有甚者几乎将其一带而过。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象本节课就达到了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不仅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教后的效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本班学生做此内容的习题时正确率为100%,并且课后又自发的继续着剪纸活动,交上来许多好的作品,我将这些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记分表的设计,也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知识的运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活动课,精心设计和上好活动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运用旧知迁移,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掌握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鼓励算法思维和算法的多样化。

  3.养成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横式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条、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媒体出示:28+56=

  师:谁来说说这道题的`思考过程?

  反馈结果,指名学生交流。

  师:除了竖式计算,谁来说说横式计算的思考方法?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能够用

  不同的思考方法来得出正确的结果。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春天已经来临了,让我们一起去听“春之声”音乐会吧。(媒体出示第22页主题图,同时再出示相关条件:A看台:356人B看台:247人)

  问: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板书: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

  问:怎样来计算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算式怎样列?

  板书:356+247=

  2、探究算法。

  1)估算。

  师:你们能估算一下两看台大概共坐了多少人吗?(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2)揭示课题。

  师:那么到底356+247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横式计算)

  3)自主探究。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运用到学过的知

  识,想想,画画,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教师巡视。)

  4)大组交流。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交流你的算法?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算法)

  a.用正方体积木块组成的板、条、块摆出356+247。

  356 +247=603

  个加个6 + 7= 13

  十加十50 + 40 = 90

  百加百300 + 200=500

  13+90+500=603

  b.用简图画出356+247。

  356 +247 =603

  百加百300 + 200 = 500

  十加十50 + 40 = 90

  个加个6 + 7 = 13

  500 + 90 + 13 = 603

  师:A、B两看台共坐了603人。

  (指黑板上画图、摆学具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谁再来试试?

  c.在算线上画出356+247。

  ① 356 +247

  =356+200+40+7先加百

  =556+ 40 +7再加十

  =596+ 7最后加个

  =603

  ② 356 +247

  =356+ 7+40+200先加个

  =363+ 40 +200再加十

  =403+ 200最后加百

  =603

  巧算。

  356+247

  =353+250

  =350+250+3

  =600+3

  =603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横式计算方法算出了356 +247的答案。我们的好朋友小胖他们也想到了这些方法。下面就把书翻到第28页,仔细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归纳算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得出:

  第1、2种方法是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第3种方法是先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或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第4种是巧算的方法,即把其中一个加数看成整十数先加,再加个位数。

  这几种算法都是通过分拆,变为原来学的本领进行计算。

  问: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在书上写出过程。

  234+342 58+182 346+255 728+276

  2、游戏:买轮滑鞋。

  师:前几天,我们看了电影《深蓝浅蓝》,片中豆丁的高超轮滑水平一定给你留

  下深刻印象吧。想不想也拥有一双轮滑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假如给爸爸和你各买一双轮滑鞋,你挑哪两双?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吗?

  出示:蓝鲨牌金鲨牌绿宝石牌黄盾牌乌龙牌

  364元435元267元186元309元

  1)学生拿出练习纸,先写出算式,再把答案写下来。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去听,请两个学生说。)

  四、总结全课

  师:刚才我们学了些什么新本领?

  五、课堂练习:书上P29练一练剩余题目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04+127= 278+157= 270+103= 345+543=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课程特点:

  1、本节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闯关游戏,营造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从趣味的游戏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点燃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借助闯关游戏串联知识点,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里充分调动出数学学习的主观意识,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意识,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页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浓厚,尤其对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富有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闯关游戏激励学生的学习,并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只要做好引导,利用知识迁移,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不难。这一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要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和思路。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的作用的理解。

  3、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感受括号的作用。

  4、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但接触并不多,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探究、体验、经历,感悟、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预设用时:5分钟

  师:(情境)数学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猫汤姆突然生病了,猴子医生用超级放大镜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发现这是病毒搞的鬼!猴子医生说:“这病毒太厉害了,如果我们想要打败它,得去找卫生超人帮忙!”

  卫生超人知道情况后,气愤地说:“这病毒太可恶了,我一定要消灭它!不过,我需要找一些小助手来帮忙。”

  同学们,你们愿意跟卫生超人一起出发,消灭病毒吗?(愿意!)只有完成下面的考验,才能一起去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卫生超人的考验是什么?

  我会分类。

  ①10-(5+3)

  ②7+15÷5

  ③3×6÷2

  ④13-5×2

  ⑤5×(1+8)

  ⑥12+5-9

  师: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预设:从算式的外形特点来分,②、③、④、⑥没有括号分为一类,①、⑤有括号分为一类。

  师:真聪明!没有括号的这些算式还可以怎样分?

  预设:把它们再分成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四道算式再细化分成两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师:你们真会思考!快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师:我们再来看含有小括号的两道算式,序号①这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谁还记得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预设:这道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的“5+3”。

  师:(小结)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再来看5×(1+8),这道算式里有乘法、加法,还有小括号,它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

  预设:也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这道题到底是不是先算括号里面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神奇的小括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卫生超人:同学们太棒了,我们一起出发去消灭病毒吧!

  师:卫生超人带着装有特效药的药箱出发了!病毒听说卫生超人即将过来城堡医治汤姆,让伙伴们在城堡中设下重重关卡刁难卫生超人。

  【设计意图:课始把算式进行分类,把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顺序进行复习,从分类中找算式的特征,确定算式的运算顺序。由此提出疑问,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同时还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是不是也先求括号里面的?从学生已掌握的运算顺序引入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环节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索运算顺序

  预设用时:15分钟

  1、创境激疑,引出新知

  教学例3第一个算式:把教材中例3的第一道计算题改编成解决问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师:(情境)病毒:啊!卫生超人来了!快跑快跑!

  卫生超人:病毒哪里跑!

  卫生超人立马追了上去,发现,狡猾的病毒居然用了两把锁把门锁上了。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呢?

  咦!上面有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课件出示题目)

  一瓶洗手液7元,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洗手液一瓶7元,口罩比洗手液便宜5元。要求的问题是: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5=2(元)。

  师:知道一个口罩2元,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再求7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2元,买7个口罩要花多少钱,就是求7个2相加,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2=14(元)。

  师: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同桌讨论,尝试在课堂本写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

  预设1:7×7-5;

  预设2:7×(7-5)。

  2、互动解疑,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讨论:7×(7-5)和7×7-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是相同的,但左边算式有小括号,右边算式没有小括号。

  (2)加了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上有什么改变?

  预设1:本来是先计算乘法7×7的,加了括号,就变为先算减法7-5。

  预设2: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师生共同总结: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3)哪一个算式与分步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师:列综合算式时,要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7减5的差,需要神奇的小括号帮忙。正确的列式为:7×(7-5)。

  (4)学生独立计算,表述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前两个课时我们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大家会吗?拿出课堂本,试试吧!

  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

  不含小括号,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7×(7-5)

  7×7-5

  =

  7×2

  =

  49-5

  =

  14

  =

  44

  师:脱式计算时,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上一行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师生共同总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启思导疑,内化新知

  师:(情境)哇!左边的锁打开了,赶紧看看右边小纸条写什么。

  出示例3第二个算式:

  (77-42)÷7

  (1)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你会算吗?请在课堂本独立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3)评比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分析、纠正。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49页,例3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用你喜欢的符号把结论画出来,读一遍。

  师:我们回到刚才的5×(1+8),先算1+8的和确实是对的。

  【设计意图:大胆改编教材,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原本生硬的一道算式活了起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设计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受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不同,主动探索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预设用时:15分钟

  师:(情境)看!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火速前进。咦!又有一扇门!

  1、基础练习:任选其中一组进行独立计算。

  (1)画一画:上下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在下面划线。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3)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强调:①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②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可以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师:(情境)第二扇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继续前进。啊!这病毒太狡猾了,居然还设置了第三个关卡。同学们,你们有信心通过第三个关卡吗?

  2、拓展练习: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教材49页做一做第3题)

  算式1:

  算式2:

  教师指名板演。

  算式1:65-5×6=35

  算式2:21÷(43-36)=3

  预设质疑:为什么算式1不用加小括号,而算式2却要加上小括号呢?

  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弄清楚为什么算式2要加小括号,如果不加小括号结果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结果的不同去分析,从而得出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情境)恭喜同学们!成功通过第三个关卡。我们继续往前追!

  啊!狡猾的病毒在这段时间居然召集了许许多多的同伴。

  卫生超人:“同学们,我们需要一些洗手液来消灭病毒。你们赶紧去森林里的卫生超市买5瓶洗手液回来吧!”

  3、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1)

  找出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2)题目中隐含了什么信息?(中间问题是什么?)

  (3)列综合算式解决这道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指名板演。最后集体汇报。

  师:同学们真是优秀的小助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卫生超人终于来到汤姆面前,让汤姆把特效药吃下。汤姆渐渐好了起来!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卫生超人进行卫生教育:想要病毒远离你,一定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去外面到处跑!

  【设计意图:①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神奇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通过小助手帮助卫生超人买洗手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③课堂学习也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分享收获,总结升华

  预设用时:5分钟

  师:今天在帮助卫生超人消灭病毒的同时,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举手发言。

  预设1:我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预设2:我学会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脱式。

  预设3:我知道了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回想一下学过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树形图总结所学过的运算顺序。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就增长了见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已经整理过的知识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树形图”为结尾,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括号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小括号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7-5)

  (77-42)÷7

  =7×2

  =

  35

  ÷7

  =14(元)

  =

  5

  答:买7个口罩需要14元。

  【设计意图:板书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步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我们学习了两步式题,你能把学过的两步式题分成两类吗?怎样分?小组讨论。

  2. 汇报、交流,总结分为含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两类,进而归纳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二、课堂练习

  1. 学生比赛完成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两步式题?应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计算。

  小组订正。

  3. 趣味练习:小猴过河。(激发兴趣)

  分析小猴过河遇到了哪些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计时,集体比赛。

  找出获胜者给予鼓励。

  4. 练习二第4、9题。

  学生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去掉中间问题变成一道完整的两步式题,并列式解答。

  5. 完成练习二第5、6、7题

  正确读出算式。

  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 (带*的第8题)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8=715-8=75×3=15

  2. 8+7=155×3=15

  7. 思维训练题(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根据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引导)

  三、总结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生特征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在学生 会用上、下、左、右描述 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三、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中的三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3、在互动、探究的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能力。

  4、在实践操作及趣味游戏中,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能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能在现实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

  五、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 教材实际,本节课选择了观察、操作、启发、和情境性等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学习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体现了从生活入手,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在认识方向的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合作精神和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投影、气球、相关课件若干。

  学具准备:图片、胶棒、

  全班若干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若干人。

  七、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要

  师生介绍交流:

  师:刚才我把自己介绍给你们了,现在我特别想认识你们,和你们交朋友,看谁想第一个把自己介绍给你的新朋友呢?

  生举手回答。

  师:这样介绍是不是太慢了,那怎么介绍呢?在介绍自己时,也可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不管你如何转,都还有更直接的方法能说出你身边的同学的方向 ,你想知道吗?

  { 设计意图: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活动一:生活中辨认方向。

  1、学生用生活中的知识辨别方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前后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词,那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呢?(板书:东南西北)

  生:早上太阳升起的一面是东,下午太阳落下去的一面是西……

  生:和东方对着的那一方是西方。

  师:咱们用小手指一指东方、西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辨认一下教室的东面和西面有什么?

  指生把“东”“西”两个字贴到墙上。

  2、课件演示继续辨方向。

  师: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方和北方呢?

  生:看北极星,指南针,树的年轮,积雪,儿歌……(教师课件演 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介绍)

  师:这里还有两个字宝宝“南、北 “迷路了,谁能帮助他们找到家?

  指生贴字

  师:用你的小手指一指南和北,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室的南面和北面分别有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 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教室中辨方向。

  1、玩一玩,辨一辨,看谁反应快。

  A:面向东方跺跺脚--面向西方跺跺脚,你发现了什么?

  生:东西相对

  B:面向南方拍拍手,面向北方拍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南北相对

  C:老师说方向,同学面向相反的方向,也可生说方向学生做动作,也可小组间同桌间互动。

  D:面向东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南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西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北方,点点东南西北。

  2、说一说,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肯定牢记了东南西北方向,课前我们用前后左右介绍了你周围同学,现在就请你用刚才学的方向词介绍一下你周围的同学。

  小结:我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知道了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不管我们如何转,东南西北的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律动:说一说,动一动

  师:前面的表现很精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放松一下,你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演示)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起床了!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晚安!

  向着()方说一说,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向着()方说一说,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所有的活动既为学生获取有关方向的知识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又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供了有利的途径。}

  (三)回归生活,玩中强化。

  面图中辨认方向。

  1、填写教室平面图。

  师: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室然后在记录纸上标明物品所在的方向。(题卡)

  指生板贴

  师:观察比较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把什么方向贴在了上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这样行吗?那你能想个办法吗?

  师讲故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来)--我国古代皇帝的宝座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那时地图的上部表示南方。而当时美国致力于西部开发,早期的地图都是以西为上,后来各国加强了交往,发现同样世界的人民做出来的地图根本不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人们为了方便统一,以北极星来定方向,规定以北位上,故有了现代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定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向位置。让学生在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 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明确地图上的方向。

  (课件演示)

  3、根据天安门广场平面图,说一句有关方向的话。(课件演示)

  4、我是小小设计师:学生自由设计校园平面图,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把设计推荐给校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

  (四)体验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实践作业 :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绘制成一幅平面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谈收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运用、发展延伸。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又运用指导于生活,以期 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效果。}

  八、学习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页“比一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喜欢去爬山吗?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获取信息:生读,问:谁最高?谁最低?

  1、比较黄山和香山那座山高?你是怎样比较呢?

  学生回答:黄山。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 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2、黄山和恒山比较,那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在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7(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3、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17<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36页练一练。

  (2)、完成试一试。

  师: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4)、猜数游戏。

  1、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

  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

  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

  (5)、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估计杯子中的沙里多少。

  2、考智力:确定数的单位。

  (三)、说一说,评一评。

  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575,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三位数

  1873<2017,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四位数

  2017<2160,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四位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位值图的复习,能正确的读、写出位值图上用小圆片表示的数。

  2、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也不同,初步感知位值的概念。掌握个位、十位和百位各自的位值,并有序思考。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逐步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

  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数,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

  1、教具:小圆片,位值图、课件。

  2、学具:每人一袋小圆片、一张位值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位值的概念。

  1、数位顺序。

  今天我们要在位值图上做游戏(出示课题:位值图上的游戏)。

  你知道位值图上有哪些数位吗?(学生口答)

  今天,我们就在这样的位值图上做游戏。出示:

  ……百位十位个位

  2、位值概念。

  (1)师:我是一个小圆片,你知道在位值图上我可能表示几吗?

  引导思考:一个小圆片在这张位值图上可能表示几?

  (2)口答:十位上的8个小圆片表示几?

  百位上的5个小圆片表示几?

  个位上的3个小圆片表示几?

  (3)小结: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下板书一、十、百)

  二、学习数的表达式:

  1、读出位值图上用小圆片表示的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小丁丁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出了下面的数,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1)、投影出示1:

  百位十位个位

  读作:四百二十四

  学生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根据学生回答,在位值图下出示:424;读作:四百二十四)

  提问:两个“4”一样吗?为什么?

  (2)、投影出示2:

  百位十位个位

  读作:三百零六。

  学生读数、同桌说说数的'组成。

  (根据学生回答,在位值图下出示:306;读作:三百零六)

  提问:为什么十位上“0”表示?

  2、根据所给的数,在位值图上摆出小圆片。

  (1)摆数听教师报数,学生摆数500 50 5 140

  (2)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出213

  学生在各自的位值图上摆,请一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三、组织游戏活动。

  1、加放一个小圆片。

  (1)理解游戏

  我们已在位值图上摆出了数213,现在我们就在这张位值图上开始游戏。

  出示游戏方法:加放一个小圆片。(板书:加放)

  规则:

  a、每次只能加放一个小圆片。

  b、记录下每次加放后的数。

  c、每次加放后必须把小圆片“送回家”。

  理解游戏内容(小圆片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游戏规则。(板书:一个、记录、还原)

  (2)开始游戏:学生独立操作。

  (3)汇报交流反馈。(板书:313、223、214)

  313 213+100 =313

  223 213+10 =223

  214 213+1 =214

  将加放圆片与数量增加通过板书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理解位值概念。

  (4)小结:

  在不同数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后这些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别在3、2、4下画一条线,渗透有序思考意识。

  百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00;

  十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0;

  个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

  我们可以把一个小圆片分别加放在个位、十位、百位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

  刚才我们在位值图上加放了一个小圆片,想一想,在位值图上还可以做哪些游戏?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2、取走一个小圆片。

  现在小胖要求我们取走一个小圆片,出示游戏方法:取走一个小圆片(板书:取走)。

  想一想,小圆片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猜一猜,现在有可能得到哪些数?

  (1)学生猜测交流(记录学生猜测的数)。

  (2)动手验证。(要求同上:一个、记录、还原)

  (3)学生操作、演示(师板书:113、203、212),对学生的猜测结果做评析。

  (4)小结:在不同数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后这些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113 213-100 =113

  203 213-10 =203

  212 213-1 =212

  将加放圆片与数量增加通过板书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理解位值概念。

  (分别在1、0、2下画一条线。

  百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00;

  十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0;

  个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

  3、移动一个小圆片。

  继续游戏,出示游戏方法:移动一个小圆片(板书:移动)还可以怎样玩呢?

  (1)理解“移动”。(小圆片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2)猜测:刚才我们在位值图上加放、取走了一个小圆片,分别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现在我们要在数位表上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几个不同的数呢?

  先猜测,再思考如何有序地移动?

  (3)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123 303 312

  114 204 222

  (4)讨论:如何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所有的数都找出来?

  (用箭头在“213”上把移动的方法表示出来)

  提问每次得到的两个新数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

  生:前两个数百位上都是“1”,因为百位上移走了一个圆片。

  师:百位上减少了多少?生:减少了100。

  (5)小结:如何有序的移动,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所有的数都找出来。

  思考:是否每个三位数移动一个圆片都可以得到6个新数呢?举例说明。

  (6)练习:P18/3小亚和小丁丁也在位值图上做游戏。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呢?

  能力强的可以在大脑中移动,能力差的可以通过实物移动

  小亚在位值图上摆出了数471,小丁丁移动了一个小圆片,现在这个数可能是?

  百位十位个位

  学生尝试练习(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圆片)。

  交流、汇报(得到了几个数,你是怎么移的?边演示,边汇报,做到有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352取走一个小圆片可能得到的数是几?

  添加一片可能得到的是几?

  移动一片可能得到的是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1—72页“欣赏与设计”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先展示了几幅设计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认识了三角、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对于圆形、菱形等平面图形只是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还不能从中感受图形的美,也没有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意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

  四、教学法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赏,然后在讨论;这些图案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在观察、欣赏、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课件演示,发现实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总结规律,学会设计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让学生感受图形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重点难点

  1、重点:巩固各种图形的特点,应用图形的特点进行实设计。

  2、难点:有创意地应用已有的图形进行设计。

  七、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老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如果你认识他们,就喊出他们的名字,好吗?【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图形学习欣赏与设计【揭示课题:欣赏与设计】。【设计意图: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图形,为本课的设计埋下伏笔,课件的演示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

  (二)欣赏图形,发现规律

  1、欣赏一组图案,初步接触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一组图案。问:哪幅图好看?为什么?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这幅图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欣赏单独图案,学会寻找规律

  (三)运用规律,设计图案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九、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十、课后反思:

  在欣赏中尊重教材设计,在发现规律时从细节入手,欣赏与设计穿插进行,学生在美中学,在美中感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小培养创新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3-19

【精】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

【热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