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2-08-12 15:57:35 经济学理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思路与中西部开发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良好开端,2000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和9。2%,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42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特点是: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中西部开发第二阶段的思路并不清楚。外部环境是什么?开发机制是什么?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还是市场经济为主导?达到什么目标?

    遵循22年改革开放的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为基本机制,主张把80年代开发深圳的模式应用到西部,中央政府给予大量优惠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对落后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也不违背“非歧视原则”。

    为推进西部开发将增加投入,实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在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扩大外商在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预计国家还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资变为贴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行开发,承包资源给外资,鼓励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上述思路不足以解决中西部开发的基础问题。以全球化,市场化的优惠政策体系,是基于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以外部需求为目标,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之间进行自主选择,这是投资机会成本的概念。很显然,最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仍旧会投入沿海地区,因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会,文化条件,和人民收入所联系的国内市场,都不具备产生投资高收益的条件。

    199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结构有所改善,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全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53家,合同外资金额350.6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4.34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00家,合同外资金额41.18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长了0.11个和1.5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7亿美元,所占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65家,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8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依次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合同外资金额增长0.34个百分点。

    截至1999年底,在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2.86%、8%和8.94%;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累计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比截止1997年底所占比重提高+0.36个和 +0.11个百分点。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国吸收外资最少的5个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和甘肃,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显,如果没有国家资本和优惠政策的有效带动,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的主体,仍旧会流入沿海地区。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71。3%,占全国人口的1/4,GDP仅占全国18%。至少到2010年,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仍旧会继续拉大,各项优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够延缓差距拉开的速度而已。

    盲目模仿沿海地区开发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沿海地区饱和论”。

    以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论”来分析东西部关系,似乎东部的投资很快就会饱和,加以优惠政策,民间资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来。这是严重的理论误导。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劳动力不能跨国界自由流动,发达国家的资本才会流到发展中国家来。在一国范围之内,即使有户口限制,劳动力基本自由流动,中西部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会自发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资本却不会自发流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即使深圳地皮饱和了,外商投资企业也只会到东莞,一个东莞市就可以容纳台湾大部分电子企业。大连为了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以高税收把工业企业挤出去,但也只是挤到辽宁省的“中西部”而已。或许北方严重缺水时,重工业会向西南搬迁,这不是市场规律所支配的,而是自然环境突然恶化和资源枯竭造成的。

    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仍旧有容纳投资的巨大空间,如地铁建设刚刚开始。上海现有轨道交通总里程为65公里,拟建地铁11条,长384公里,轻轨线路10条,长约186公里,每年平均要建设15-20公里,需要投入资金100亿元,总体需要3000多亿元。“十五”期间,中国城市交通投资将达8000亿元,至少有2000亿元将用于建地铁。北京办奥运会,8年投资数千亿,何时饱和?

    我的分析,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导向”,“制度改革”万能的理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中西部开发落后于东部,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够,即自由度不够;我承认制度不自由阻碍了资本由东向西流动,主要是东部综合投资环境较好,在制度和人才,思想上比西部开放。但是从现代投资学,要素流动角度分析,则得出相反的结论:恰恰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自由度增加,特别是劳动力自由流动,才拉大了东西部差距。如果继续经济主义自由路线,比如取消城市户口,中西部劳动力会进一步流入东部地区,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加入WTO的作用,与市场经济的思路是一致的,大部分外资将投入东部沿海地区。

    (二)中西部开发的基本内容

    第一,以调水和移民为中心的国土整治。

    中西部开发可以分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关键是调水和开发资源。调水成功以后,可以优惠政策引导移民:将国有荒地进行规划以后,组织大批农民,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开发。开发出来的耕地和城镇的使用权,100年不变,承包给开发者。西南的关键是以政府为后盾,以大公司为主体,以国际贸易为先导,移民随后跟进,向东南亚地区发展,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入海口在印度洋,而不是3600公里以外的上海。
    国家将突出重点,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确定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特色经济和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领域,建设好一批对西部开发全局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工程。同时选择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在这些交通干线上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极具挑战性,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三条线路,东线投资需要1500亿人民币;中线涉及大规模移民30万人。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长达2600多公里,工程投资约2000亿元(不包括其他费用,如设备、土地等),涉及7个省市、数亿人口。西线调水如果成功,将长江水源调入黄河,经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将沙漠变成绿洲,可容纳2亿人口。
    沿着调水沿线,建立移民点。将扶贫改为移民。组织贫困农民全家边挖河,边移动。国家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完成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镇获得土地使用权和住宅。
    以调水和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国土整治,也是中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根本竞争。20年以后的中国,究竟是依靠自己农民的劳动积累,进行愚公移山式的国土整治,造地引水;还是进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和水(进口粮食的含义就是进口土地,石油和水)?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10亿人生存的根本问题。 
    解决西部缺水的另一条新的思路,认为北方干旱的原因是由于水库太多,延缓了水流速度,造成水量不足,应该从下游疏通运河与历史上的江河湖泊,将汛期的长江水调入黄河淮河,灌满以前的湖泊,以恢复气候。这条思路非常重要。

    第二,农业,生态和环保。

    我国需要用50年的时间才能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风沙和水土流失,投入几万亿的资金。
    1.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治理和建设草地2.2亿亩。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草地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和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草地承包经营。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2.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广西和云南甘蔗、内蒙古和新疆甜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西北地区苹果、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四川、云南、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甘肃、内蒙古、陕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产基地,重庆、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七大特色农产品。
    3.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要有计划地做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4.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5.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
    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

    第三,提高中西部农民的收入。

    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比城镇落后10年。农村彩电普及率只有10%。同时彩电生产能力闲置一半,农民收入低下造成国内市场萎缩,而主要是中西部产粮区农村的落后。

    我国有着9亿消费群体的农村市场,其潜力之大可想而知。家用电器为例,全国2。38亿个户农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1998年城市的普及水平,则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电冰箱、1。7亿台洗衣机。我国农村居民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199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38.7%,提高到“七五”50%水平,就意味着增加3500多亿的消费品零售额,整个国民经济新增8000亿消费需求。如农村人口消费水平达到城里人水平,全年消费可达到53867亿元,现存积压产品还不够用。

    空说提高农民收入是没有意义的。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降低基础设施价格,由于这部分价格对于富人来说微不足道,所以相对收益者总是大多数居民,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政府都以财政无偿投资于公共设施的原因,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包括兴修水利和交通设施,低价提供电力亦非常重要。北京上海等城市是0。5元左右,在高收入的深圳为1--2元,全国大中城市电价平价为0。78元,但县城的电价竟然比城市高出45%,关键是下面变电站层层加价,必须全面清理。如果农村电价调低10%,彩电的购买量将大约增加342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10%;洗衣机的购买量将增加约565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50%;电冰箱的购买量将增加约214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20%。如果调低50%,低于城市,那么将有效启动农民的需求。

    第四,加速农村城镇化

    1995年我国人均GNP620美元,城镇化水平30%。在人均GNP500--730美元之间的11个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2。5%。 按照购买力平价,我国人均GNP为2920美元。同年人均GNP 在2000---3800美元之间的19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8%,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分别低于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平均水平约12和21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1952年滞后5。1个百分点,1978年滞后26。4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8个百分点。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所在,也是中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的主要方法是现有城镇的扩大。我国有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2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19000个建制镇。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结果。现有城市的54%是“县改市”设立的,建制镇的83%是“乡改镇”设立的。市镇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镇增幅。城市数量增加2倍,建制镇增加7倍多,城镇化水平仅提高了不到13个百分点。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市镇人口增加在市镇人口中占较大比例。20年我国城镇净增人口2亿,其中,市镇人口自然增长0。5亿,农转非人口累计约0。6---0。7亿,行政区划变动使市镇人口增加0。8亿,在城镇化水平的增量中占40%;中小城市平均规模趋于缩小。20年来,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规模只有17。8万人。因此,可以将现有城镇的规模扩大。

    全国3000个县城,20年内由1万人扩大到11万人,增加3亿城镇人口;
    216个中等城市,人口扩大2倍,平均每个城市150万人,可容纳3亿人口。
    51个大城市,由50万人扩大到3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
    37个特大城市,由100万人扩大到5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
    共9亿城市人口,城市的扩大将产生规模效益。

    20年以后,中国总人口至少16亿人,还有7亿,一半居住在乡镇从事经济作物和农村服务业,每户可分配1--2亩土地;一半在农村务农,每户可分配20亩土地。

    每年3000万农民进城,大约600万户,600万套住宅,每套造价5万,连带需求5万,即有6000亿投资,需要钢产量3亿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1。3亿吨已经过剩,实际上农村城镇化只要上了轨道,全部工业生产能力还不够用。国家可以贴息,支持钢材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廉价出售给农民。只有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才会带动家具,农用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电信,家用电器的需求。这是我国工业的根本出路。

    除扩大城市规模以外,还可以结合调水,在中西部地区兴建新的城市和居民点。可以把扶贫改为移民,组织农民以劳动积累,自己建设城镇,自己居住。

    第五,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铁路密度为美国1/3,日本1/5,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箱等现代化运输手段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12公里,印度有0。61公里,在121万公里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仅100000公里。

    2001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强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在继续搞好2000年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1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000亿元。计划新开工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的新疆至长江三角洲主管道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基地建设、运七200A飞机产业化、退耕还林还草及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教育工程。同时云南小湾水电站、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黑河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进出境铁路、新疆恰卜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煤炭直接液化和玉米制酒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将加快进度。

    2001年国家发行了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债430亿元,加上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资金共计700多亿元。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序幕已经拉开,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去年开工的10大项目进展顺利,在建大中型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62亿元,其中40%的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防沙治沙工作均已全面启动,正在稳步展开。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教育投资也有所增加。

    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促进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需要打破对市场经济的迷信,果断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利用并改造历史上的军工企业,如果以国家投资为主导的前期开发能够成功,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政策才能够有效。
 

【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意义03-29

房产税对房地产业及中国经济的意义08-26

回良玉:深刻认识全面取消农业税重大历史意义08-16

户籍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收入08-12

中国经济尚无力支撑全球发展08-17

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险是经济失衡08-12

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险是经济失衡08-17

高油价下中国经济调整与转型08-17

小学英语该不该取消08-20

假如取消重点高中.....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