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通过三个结合培养三种能力

通过三个结合培养三种能力

时间:2022-08-17 16:38:2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通过三个结合培养三种能力

通过三个结合培养三种能力
刘树魁
(刘树魁 山西)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停滞在“教师出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教材讲了几大本,学生还是作不来 ”的愁人阶段。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在写作教学中克服了教师大包大揽的主观主义教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 体作用,把教师命题和学生命题结合起来,把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结合起来,把写作教学和讲读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三个结合,着意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表达能力和修改文章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师命题和学生命题相结合
按理说,一个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文字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 一定的社会经历,作一篇较像样的文章,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每逢教师出下题来,学生总是愁眉苦脸,没 啥可写。交作文的日期一推再推,最后还是交不到三分之二。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在学生呢还是在教师?我 从批改中发现这样的事情:有个别“大胆”的学生,不用教师出的题目,而是把自己命题做的文章交了上来。 开始我曾以“不符合题目要求”为理由不予批改,可是作文发下之后,我发现教师改过的作文几乎连作者本人 也懒得过目,而这些被教师判为“不符合题意”的作文,却能在班里广为传阅,并且这种现象有增无减。这不 能不归咎于教师出题的统一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少学生视作文为枯燥乏味的苦事 ,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压抑感”。写作情绪是很重要的,学生写作兴趣调动不起来,形不成写作冲动,有材 料也难写好。鉴于以上情况,我决定在命题上采取“开放”、“搞活”的政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多出几 个不同的题目,而且允许学生自己命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学生的眼光从身边引向社会,把写作教学和社 会生活联系起来,这既能提高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又能开掘写作源泉,把时代的 活水注入到写作教学中来,有利于寓思想教育于作文之中。
试改的结果表明:这样命题的作文,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农村的,也有城 市的;有工厂的,也有矿山的;有反映改革开放的,也有批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有反映人民生活的,也有 评论物价上涨下落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命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活跃,时代急流的浪花 容易进入学生的作文。比如,有的学生从某街道40多户居民中拥有家用电器的情况,看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从而发出了“政策适时民心归,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赞叹。有的学生在农村看到巫婆害死儿童的事情以 后,就在作文中大声疾呼:“我国解放已经40多年了,唯心主义还如此猖獗,有的角落,还处在‘华小栓’ 的时代,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他要求尽快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破除迷信,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 业。其忧国忧民的殷殷之心,跃然纸上!
二、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
题材问题解决了,作文教学有了很大的转机,学生们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做得快,写得长,交得齐,形 势一片大好。但是由于交得多,篇幅加大,批改的任务就更重。学生作文教师改,历来如此;教师吃力不讨好 ,也是历来如此。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 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的话给了我启发。写好文章,要 靠写文章的人自己修改。“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教学生修改文章,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 的能力上,而不是拿上全部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修改文章。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把每个学生作文较详细地批改一次,就像我们看叶老和茅盾等前辈批改过的作文是为了从中找 到批改方法一样,教师这样改是为了使学生从教师的批改中学到一些起码的批改常识。
接着,把作文发给学生(不发给本人)进行他改。这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学会修改别人的文 章。发下作文以后,我宣布几条:
1.每个学生至少要看别人三篇作文,尽可能像教师那样作出批改,必须写出总评,打上分数。(这样每 个学生的作文后面除教师的评语外,至少要留下三条评语)
2.学生批、改、评,不受教师批改评的约束,要拿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教师的批改评提出意见。
3.为了便于研究,商讨批改中出现的问题,批改者必须留下自己的名字。
4.本人可以不接受批改者的意见。允许进行反批评和互相辩论。
下课铃响了,我把学生批改后的作文收回发给本人,让学生参阅教师的批改后,在先学会批改他人作文的 基础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后的作文誊写一遍,然后写出自改后记。这样在教师引导、指点下 进行他改、自改训练以后再做的作文,只交给学生作他改和自改,教师只根据学生的评语、分数和反映进行抽 查或略看。
当我把学生批改后的作文收回来翻阅的时候,发现学生批改作文的思维比教师活跃多了。他们把错别字和 病句一一改过,还写了不少的眉批和腰批。说到文后的总评,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评语有的从思想 内容上进行评价,有的从写作方法、谋篇布局方面进行评论,还有的学生把讲授课文艺术特色的概念、术语活 用在作文批改中。总之,从字词句,到段落的过渡,从开头到结尾,从中心思想到谋篇布局,以致详略是否妥 当,剪裁是否得法,都在他们的评论之列。
就这样,打开了作文批改的新局面,着眼点放到了提高学生的批改能力上。提高了效率,解放了教师。并 把从批改作文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阅读和深钻课文上。
三、写作教学和讲读教学相结合
写作教学,教会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鲁迅先生说:“……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不应该那么写》)因此,通过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的学习,我们 就可以从中总结出写作的理论知识来,这种理论知识一旦被学生掌握,他们就会知道文章如何读,作文如何做 。
鉴于此,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现代优秀作品,是必要的。但因为高中学生理工科负担很重,不可能 有大量时间搞课外阅读。我觉得通过语文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较现实的,语文教材里都是名人的作品,各 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学生又是人手一册,如果克服过去那种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的弊病,把学习课文和学 生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深钻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教材本身就可以告诉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
首先,要充分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当作写作的例子来学。例如讲议 论文《察今》时,不仅要求学生在查字典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掌握“因时而化”的观点,还应指点学生了解本 文用三个不同的故事从三个侧面说明“因时而化”这一基本观点的语言现象。同时让他们知道这篇文章有放有 收的手法,即作者在讲述这三个故事时,丢开前文,另起段落,不用过渡句,直接讲起了故事:“荆人欲袭宋 ”、“楚人有涉江者”、“有过于江上者”。这是“放”的手法,教学生认识不放展不开篇幅,不能充分论述 中心。这三个故事讲完之后,作者又分别在每个故事的后面写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这是“收”的手法。让学生知道:不“收”点不到题 上,故事就会失去作用而成为衍文。然后除按课后要求背诵一、二、四段外,要求熟读其它段落,全面掌握这 篇文章,让学生以后写用故事说明观点的文章时作范例。
把写作手法相同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来掌握这些手法,也是读写结合的办法之一 。如把《师说》和《原君》放在一起,让学生知道不同情况下对比手法的不同使用。把都用了类比手法的《要 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文学和出汗》、《邹忌讽齐王纳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晏子使楚》等 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在对比之下,知道类比手法——有用于全篇的,也有用于个别章节和句子的;有用 历史类比现实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也有用自然现象和事物类比社会现象的,如《白杨礼赞》;有以生活 小事类比国家大事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有以虚构的寓言故事类比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如《愚公移山 》。集中起来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头脑中大量储存语言材料为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熟读和记 忆一定的典范语言实例是十分有价值的。凡是课后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叫学生背诵,做到永记不忘。除背 诵之外,典范的课文和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做到不管什么时候,随便提起哪一句名言,都能立刻说出它的出 处。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但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理解范畴,后者属于表达范畴。一个 中学生读的要求要高于写的要求,读的范围也大于写的范围。对学生进行读与写的训练,既要紧密结合,又要 各成体系。不要急于求成,不能过分强调读什么就写什么。因为那样做仍会用一种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 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吸收、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化为自己所有,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 左右逢源,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