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时间:2022-08-18 19:16:2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松江区泗泾小学    赵宏伟
内容摘要:二期课改如火如荼进行已经五年了,种种课改新理念渐渐融入老师们

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在种种课改新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渐渐

暴露出这样一种现象:车轮滚得越来越快,学生却学得越来越浅,学生的阅读量

显剧增加,阅读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原因

何在?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我们在课堂上该“滚”些什么?

关键字:有感情朗读   读写结合  “咬文嚼字” 

今年是二期课改全面推行的第五个年头,“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

这些老师口里曾经的热门词汇,随着二期课改深入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听上去

渐渐不再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长文短教”、“一课一教时”、“学会取舍

”逐渐成为老师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种种课改新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

课堂教学正渐渐暴露出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语文的车轮滚得越来越快,有的老

师,有的学校甚至能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将新课全部授完。另一方面是课堂教

学显得浮光掠影,学生学得太浅。表面上看学生的阅读量显剧增加,阅读速度也

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能不能达到《上海市中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

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

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这一课程目标,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阅读量,阅读速

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教材第十册为例,全书共40篇课文,8个综合练习,再

加上14篇作文(8篇作文必写),全书共五万五千多字。而老教材全册书22篇课文

,4个单元训练,6篇作文。单从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课内的阅读量可以说是

翻了一倍。
2、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有所减少。按照现行的学生

作息时间表和课程安排的相关规定,一节课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减少为三十五分钟

。而一周的阅读课课时仍然是每周五节。
3、社会、学校、家庭对高教学质量的渴求。现阶段,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情

况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分数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仍占有重要

地位。为取得一个好成绩,必要的书面作业以及相应的习题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考试前进行一系列的复习仍是多数老师的选择,这其实就无形中压挤了阅读课的

教学时间。综上几点,老师们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把语文的“车轮”滚得快一点

,以跟上二期课改的脚步。
老师将“车轮”滚得越来越快,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相应地提高呢?不尽然,我

从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阅读主要仍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阅读抓不

住重要信息;第二,阅读文章时不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缺乏对内容进行整体思

考的习惯;第三,品评、感悟文字的能力尤为缺乏;第四,阅读能力两极分化严

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来自我们的阅读课教学,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提出

应让语文课堂的“车轮”滚得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那么,我们可以在课

堂上“滚”些什么呢?
一、语文的“车轮”滚慢一点,多花点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让学生在感悟

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

见,朗读对于学习语言是多么重要,汉语也是最适宜朗读的语言。《上海市中小

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能自主朗读课文,做

到读音正确,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顿读,能按标点停顿;能读

出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朗读时音量适中。三到五年级,能用普通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诚然,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

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老师引读,生个别读,分小组读,

齐读,分角色读等等。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很多的读都有“为读而读”、“为表演而读”的嫌疑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的朗读指导:“你能读出洛迪的

勇敢吗?”(第九册第7课《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你能把‘爱国’、‘杰

出’这两个词读得重一点吗?”(第九册39《詹天佑》)。在老师的授意下,学

生抓住了一个词或一句话,可丢掉的却是整篇文章的情感。这样读出的感情只是

通过不停地变换语气和语调表现出来的,而非情由心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久而

久之,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课堂上,老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提到朗读,一部分同学永远低着头,一部分

同学“翘首企盼”着其他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而且每次都是几张老面孔)

举起手。齐读时,更是面无表情,味同咀蜡。显然,这样的朗读训练是无效的,

这样的朗读也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恐怕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

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感悟文本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标

志,也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外在表征。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悟

,悟促读”。如何有效地结合两者,这里我想结合这样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

的看法。
记得我曾经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九册38课)中的一个片

段:
……
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

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此时此刻,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生:我一定非常伤心。
生:我的心情一定非常悲痛。
生:我一定感到非常悲伤。
师:是呀!你能带着悲伤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个别读。
生齐读。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朗读训练,于永正老师却是这样指导的:(摘自《好课

是这样炼成的》)
……
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

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第二次读)
师:(学习完“囫囵吞枣的故事”之后)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

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和谆谆教导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

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
(生第三次读)
师:(学习完“帮助受伤的车夫的故事”之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

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慈祥、善良的伯父了。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我相信你的体会会更深刻。
(生第四次读)
师:(学习完“自己重病,但仍关心下人的故事”之后),可是,伯父不幸去世

了,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伯父去世了!从此以

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

读这句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生第五次读)
……
在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中,老师并没有提到“悲伤”二字,但学生的朗读却是情真

意切。笔者认为老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体验文本的情

感是让我们的朗读训练有效的关键。当学生真正走到文字的背后,走进作者或主

人公的情感世界,随作者或主人公高兴而高兴,随作者或主人公悲伤而悲伤,随

作者或主人公激动而激动,即使缺少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的朗读也一定让听者

“心悦诚服”。可见,情感的共鸣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二、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多点时间师生共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给人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通过学习语文,让人

掌握说和写的能力。然而,如今很多的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

上,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明了,重难点突出,但总给人一种“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的感觉。究其原因?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缺乏对课文中的重

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慢一点,留点时间让学

生读熟读透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和情感,静下心来寻“文”找“字”,说“文

”论“字”,感“文”悟“字”。
去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第10册 第31课)


<教学实录>
……
(媒体出示:悠)
指名读
齐读
(媒体出示: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即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
生:使人陶醉。
师:悠悠的小令,就是慢悠悠,身心放松,让人感到舒适、美妙的音乐。
齐读词组
师:将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指名读
师:要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将课文前一句话联系起来。(出示:林子里静极了。沙

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生:前面写静,后面写沙沙的足音。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反衬林子的静
举例:教室里特别静,静得                                    。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悠悠”、“沙沙”运用了叠词。
师:大家听一下,我这样写“沙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

吗?
生:不可以,用 “沙沙沙”的足音说明人很多,而这里说林子里静极了。
师:“沙沙沙”可以说林子里人很多,也可以是说脚步非常的(生:快)
师:快速的脚步能说是小令吗?(生摇头)
师:所以说: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非常之美。
师:那如果说,老师把“沙沙”改成“噔噔” ,噔噔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

的小令。)可以吗?
生:“噔噔”让人觉得脚步声很沉重,就没有“悠悠”的小令,舒适、轻松的感

觉了。(师:啊!体会得好)
生:“噔噔”这样写脚步声就不美了,而后面是很美的“悠悠的小令”。
师: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改一个词也不美了,这里用“沙沙”最恰当。好!我们

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
一句简简单单写景的句子,两个普普通通的象声词,在薛老师读来,却是那么的

美,有着那么丰富的内涵。找准了品词析句的切入点,用对比这个最好的“咀嚼

”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不仅仅是懂

得了这里用“沙沙”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感情

!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能经常接受这样的熏陶,何愁不能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呢?
三、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留给学生一些动笔的时间,让“读写结合”成

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平台。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书

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些被选为教材的文章,在写

作方法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描写技巧上,在文道统一上都具有代表性,只要老

师静心研究教材,解读文本,抓住文本的特点,细心揣摩,精心设计,可以说每

篇课文都能挖掘出“读写结合点”。如何扎扎实实地读,踏踏实实地写?我认为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写结合”,先读而后写,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才

能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有话可写。
2、明确“写”的要求,从大的方面讲,不同学年段,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

同样的内容,对于写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从小的方面讲,每一次的写的训练老

师想让学生有什么收获,这是老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练习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单纯为了动笔而写,“读写结合”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读写结合”的训练应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心,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

的写作能力。例如我教学《宽容》(第10册第24课)一文,文章一个突出的写作

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凸显出写好人物对话的方法。在教学中,

我先以描写妻和“我”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为突破口,通过对比,引导学

生读、悟、再读,体会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又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读懂护士在妻

和“我”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情绪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宽容带给人快乐,带给

人自信,带给人力量。然后让学生回过头整体解读文本,师生共同总结出写好人

物对话描写的方法((1)人物对话要注意分段;(2)要写好提示语,要有变化

(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至少要用一处,无提示语的形式只能用一次);(3)在

提示语中,加入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4)适当地运用表示“说”的意思

的词语。)。最后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这样的写话练习:
一天上班高峰时,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都抢着去上班,由于人太多,一位西装

打扮的年轻男士挤了一下一位穿着漂亮的时髦女士,争吵了起来。
                   (女青年):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青年):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青年):哎,你挤着我了,你还有理啦!            

         
                   (男青年):来劲了,是吗?                          

  
(我)                                                                 

       
在这节课进行“读写结合”练习设计时,素材上我选取了和文章中心相吻合的发

生在公交车上的一个片段。训练点上我选择让学生补充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或填

前面,或填后面,或填中间),锻炼和提高学生描写人物对话的能力。最后在现

场的“我”将如何劝解?则将学生的思考点放在了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上,学生可

以用课前收集的有关宽容的名人名言或课文中的话来完成。
四、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多点时间关注班级的中差生,切实提高他们的

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必然存在差异,有能力方面的,有知识基础方面的,有思

维方式上得,有性格方面的,有学习习惯方面的。因为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对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的反应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在 “

一课一教时”的课改压力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

性,老师不得不依赖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的密切配合,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这

一现象尤为突出。这部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的准备让他们能很快突破课

堂上得重点、难点,明白老师的意图,达成老师的教学目标。课堂也逐渐成为这

部分同学的“舞台”,而中差生逐渐沦为课堂的“看客”、“忠实的听众和观众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老师的眼界是不是应该更宽阔些?眼里不仅有你,有我

,也有他。

1、关注中差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应面向全体”,二期课改倡导“以生

为本”,这里的生应是全体学生,而非优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目光、注意

力都放在几个优生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锻炼下得到迅速提高,而其中许

多的机会正是“霸占”了中差生的,试问,教育的公平性何在?一句实在话,“

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中差生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是衡量

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标准。
2、关注中差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往往呈正态分布。这

也提示我们,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能力就等于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关注中差生”不沦为一句空口号呢?我以为:
1、抓好学生的预习工作。首先,老师应明确预习要求。读,于永正老师曾提出“

书不读熟不开讲”,课前预习将课文读通,读流利,熟悉课文内容,对自己很快

进入课堂的角色将起很大的帮助。写,通过查字典,自主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思,在预习时,或针对课题,或针对文中的一句话,或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对于中差生,扎实的预习对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和激发他

们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尤其要加强对他们的预习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预习在自

己的“眼皮”底下完成。其次,加强预习的检查,平时,老师应将预习作业作为

一个常规作业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高效地帮助学生“解惑”。
2、精心备课,在问题导入和练习设计上,多为中差生着想。在课堂教学中,多留

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就一些重点内容将发言的话筒多传递给中差生,而一些

难点问题,可以选择优生示范回答,中差生模仿回答,让中差生从模仿回答最终

走向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应毫不吝啬地,甚至“过分”地把表扬声

送给他们,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也掌握一些正确的表达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

悦。
3、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消除中差生“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中差生不敢发

言,并不是他们没有想法,很大原因是胆小,对自己的思考不够自信,怕说错,

或者是想到了但不知怎样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参与学生的

学习活动,并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时,我们应将这样的机会留给中差生,蹲下

身子,与他

【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相关文章:

慢一点再慢一点作文06-08

慢一点更好作文04-16

希望父母慢一点老去的句子01-24

慢一点更好作文(精品)10-31

【荐】慢一点更好作文10-31

(集合)慢一点更好作文10-31

(精品)慢一点更好作文10-25

货车,请慢一点开!作文05-10

慢一点更好作文(精选23篇)04-18

慢一点更好作文(精选29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