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讽诵”例说

“讽诵”例说

时间:2023-02-26 02:32:3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讽诵”例说

  “讽诵”例说
  
  作者/杨邦俊
  
  讽诵是古人留传下来的一种朗读艺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古代,讽诵有固定的类型和读法,由师徒口耳相授,一代一代在教学中沿用。但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文言语体向白话语体转移,讽诵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日益淡出我们的视线,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读书方法,能够传承这项艺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讽诵这种朗读形式,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笔者结合实例,给大家介绍一些讽诵的基本理论和运用方法。
  
  一、“讽诵”的要义
  
  所谓讽诵,就是抑扬顿挫地读。许慎《说文解字》将“读”释为“诵书也”,又说:“《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这里的“讽”为背其文,“籀”为绎其义,“讽书”、“籀书”、“讽籀书”,就是学习时通过讽读声诵从音节的抑扬顿挫中体会文章的辞气。
  
  讽诵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凸显了汉语特有的声韵美和情感表达形式。从声韵学的原理和语感的生成机制上看,讽诵需要经过断字发声、揣摩语气、调整语调等环节才能有效进行;需要经过辞气的觉知与把握、声情的承传与演吟才能实际完成。因此,讽诵的实际运用需要把握以下要义。
  
  1.讽读达气。通过有声的朗读,借助音节的抑扬顿挫感获文章的辞气。这里的“声”是文辞的音节美,这里“气”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气势——作者在表达情感时所形成的语气的抑扬顿挫。讽读的价值在于,能使人通过有声的读,借助语感作用,把握文章的声韵,进而进入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感受文章流动的气韵。因此讽诵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通过讽读来感受作者沉淀在文中的辞气。
  
  2.诵读入情。通过对文章辞气的诵读演吟,激起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反映,进而顺势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的思想合而为一,真切地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大凡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言辞的音节短长,声调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合为一体。讽读诗文,反向而为,倚气入情,也就能够潜入作者洞开的心境,进而捕获到作者内心深处不可言状的情愫。
  
  3.声读演义。通过反复的讽读声诵,随声起情,潜情入意,以情演义。从语言音义、情意相互依存的特点看,诗文是一种情志与意旨的组合结构。情意相随,情意相生,情意相映。析义需以声先,达意当以情带,以声显情,以情尽意,通过声读能够把作者寄托在情感深处的用意演绎出来。
  
  二、“讽诵”的类型
  
  关于讽诵,虽然找不到系统的文献记载,但在一些古人的笔记中能寻到不少实例描述。笔者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讽诵的基本类型,下面结合实例加以介绍。
  
  1.读 最基础的讽诵,有如说话,但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美化和深化。读时情感要充沛、真诚。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通过写六国“赂秦”而亡,讽谏北宋当局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的政论文。文章写得沉郁顿挫,很有气势。第一段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句话,提出论点,文气生成;第二句话,正面立论,文气加强;第三句话,反面诘问,文气回旋;第四句话,反面驳论,强辞否定;最后慷慨作结,气势雄辩。这种文气单凭教师讲,学生是不好把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读”来展现,来体验。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把上述文气流动的过程演示出来,就是讽诵意义的“读”了,进而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就是讽诵教学了。
  
  2.诵 根据表达需要把字词或句子声音抬高、拉长的讽诵技巧。讽诵时当诵则诵,音长要显,音高要足,情感要浓烈、彰显,但又不可字字争诵。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通过写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史实,阐述国家盛衰主要在人事的道理,告诫北宋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文章第三段写得很有气势: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整段文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写庄宗得天下,意气之盛,文势上升,是大起,是扬,要读得雄放,“可谓壮哉”一句的“壮”字更是要拉长并上扬。第二句写庄宗失天下,国运之衰,文势下降,是大落,是抑,要读得沉郁。“何其衰也”的“衰”字语音要拉长,语气要下沉。(语文论文 www.fwsir.com)诵能通过特殊的声音表达,把文本特有的情感表现出来,供人赏玩、体会,但诵又不可过滥,要根据文本情感表达的需要适当选用,当诵则诵,绝不能每字每句都将字音抬高拉长,要把握好分寸。
  
  3.吟 从口,从今,就是根据现实的情境,声调抑扬地念。吟时情感要炽烈、放达。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作者三岁丧父,依靠兄嫂养大,不久兄长又宦死南方,家中父兄、子侄两代人中只存韩愈和侄子老成。韩愈和比自己只小几岁的十二郎情同手足,没想到老成突然病死。写他闻听老成去世的一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文章沉痛悲切,一叹三问,围绕“信”设想,围绕“梦”推因,回到现实哭诉。吟时需要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声调抑扬地“念”,才能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哀痛。
  
  4.咏 从口从永,本义是曼声长吟,就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咏时情感要饱满、夸张,语音在口腔中要有运动感,要找到“叼”、“弹”、“滚”、“喷”的感觉。大型音乐舞剧《奚仲造车》是一篇记载人类远古文明史诗般的美文。开头一段写人类从远古走来,时空久远,灾难深重: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共工触柱,裂地崩川。女娲炼石,以补苍天。
  
  (选自“我乐网”)
  
  这一段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时代久远、天穹浩瀚、天崩地裂、灾难深重的图景,女娲炼石补天,困难重重,可见一斑。很显然只有通过曼声长咏,才能表达时间之远,年代之久,灾难之重的深厚意蕴。
  
  5.唱 从“昌”得声,嘴形张得很大,唱即歌,是有一定的腔调和固定的节拍可供依循的表现方式。有些诗歌是要唱要歌的,非“唱”无以传情,非“歌”无以尽味。“诗言志,歌永(通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见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1版。第19页)讲的就是诗是要歌唱的。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歌作品: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选自裘梦痕、丰子恺选编《中文名歌五十曲》)
  
  《送别》既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又是一支抒情名曲。词意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作者又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把它谱成一首中国名曲。像这样的曲作,无论你怎么读,怎么吟,都没有演唱的那种味道,所以是一定要唱的。
  
  6.弦 就是通过丝竹管弦等乐器的演奏来表现诗歌意境的方法,重点在于借助声情塑造诗歌意境,渲染氛围。如要展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最好用古筝来演奏《春江花月夜》曲谱,听者和而歌之。弦与唱的不同在于唱诗时以器乐为伴奏,而弦诗时则以歌声为衬托。
  
  7.舞 舞是融入肢体舞动的诗乐展现,舞诗通常有歌有乐,以显示“诗、乐、舞”一体的精神。例如屈原的《湘夫人》如果采用舞诗的方法来读解,效果会更明显。
  
  讽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古诗文教学中广泛使用。

【“讽诵”例说】相关文章:

“回环”例说08-07

“偶合”例说08-17

“示例”例说08-17

“仿词”例说08-17

诗的妙用例说08-17

“衬跌”例说08-17

“思乡诗”例说08-17

“嵌异”例说08-17

“列异”例说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