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 一提升教学品质之教学实践观

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 一提升教学品质之教学实践观

时间:2022-05-05 20:45:1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 一提升教学品质之教学实践观

  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 一提升教学品质之教学实践观
  
  张敬义
  
  王旭明先生认为,语文其实是一种技能,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要干什么?我们坚信,随着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所有的讨论最终直指语文教育的本真品质。小语“教学品质”要追求语文的独特品质,要有本真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我们要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创设语文学习的最佳环境,畅通语文学习的绿色通道,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的形成。
  
  基于此,我对语文品质课堂提出如下观点。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突出“读昧”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十分清楚,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大法。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意”“文”兼得,靠什么?一靠多读。多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多读的品质表现在要运用各种读的方式读好多遍,做到以读见悟、熟读成诵。课文读熟了,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当学生下笔写文时,这些“范型”就能自动“检索”,任凭驱遣。二是多读必须有效。多读不是傻读,它的品质还表现在读思结合,让文字与心灵碰撞、交融。三是指导必须到位。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对有些问题理解不清楚,教师利用范读,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使学生心领神会。四是指导必须有法。凡文章皆有美的韵律,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词句的含蓄美、层次的节奏美、情感的真挚美、意旨的哲理美,等等。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进程中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智慧——读出理,感受言语蕴含——读出神……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这样,文章语言的逻辑性、生动性和表现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认同并接受。五是有法必须积累。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所言:“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源就会干涸。”学养深厚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更多更美的语言是明智的选择。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就有了厚实的听说读写资本。
  
  二、咬文嚼字,赏词析句,突出“品味”
  
  我们知道,文章是字、词、句、篇的组合体,是语言要素构成的精神产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总是和言语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目前的阅读课堂“品味”不足,突出表现在:品什么,抓不准;如何品,没方法。
  
  阅读教学既要对课文宏观整体把握,又要指导学生微观精细阅读。课文是语言内容的载体,抓住了文本语言就等于抓住了阅读的源头,就能搭建起学生思考活动的平台。“在汉语句子里,每个词儿都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课文具有隐秘性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有趣、有味、有品质的关键词句。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标题、文眼、警句、重点段、过渡段,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精彩部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品质聚焦点。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上),在引导学生品评林冲人物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自主读出林冲的“武艺高强”“谦虚”“有礼貌”,然后一步步由浅人深,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到实质,发现并提炼出了人物身上独具的品质——让!扣住关键词语“躬身施礼、起身让座”读出林冲的“礼让”,抓住关键词语“不敢,不敢”读出林冲的“忍让”,咬住关键词语“只好、请教”读出林冲的“谦让”,揪住关键词语“扫”读出林冲的“宽让”,并与自满粗俗、傲慢无礼、盛气凌人、蛮横嚣张的洪教头进行对比,以此感悟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让我们感受到林冲的高修养,使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得到凸显和放大。
  
  着手于语句、着眼于关联是关键。“品味”语言品质,其思路应是从内容的表达出发,从篇章的整体着眼,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它的声音,辨它的色彩,掂它的分量,摸它的“体温”,将“言”和“意”牢牢地粘在一起。比如,《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对于这一句的教学,教师可问学生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揣摩。通过“捧出”与“开出”“长出”等词语的比较,从而体会到“开出…长出”用起来平淡,没有情味感,而“捧出”用在此句,生动传神,既写出了竺爷爷兴奋、喜悦的心情,又把杏树的“热情”和第一朵杏花的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这一句话抓住“捧出”这一富有情味感和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通过朗读传达出作者蕴含的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圈点批注,读写结合,突出“写昧”
  
  现在的阅读课大多注重口头训练,而忽略了精当的动笔练习。张田若先生早就指出,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坚持让学生圈点批注、读写结合,便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品质。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边读边悟边写,在书本上留下思维的痕迹,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可以安排三次动笔。初读阶段,写中感知文本。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比如,学习叙事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用两三句话写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连贯的语言写出来。精读阶段,写中感悟文本。这一次的写实际上就是批注式阅读,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和关键的句子,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批注式阅读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从语言的维度解读,在语境中积累与感悟语言;从现实生活的维度解读,在阅读中调集生活积累,在阅读中丰富生活积淀;从文化的维度解读,书中丰富微妙的精神世界会使人逐步升华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人;从应用的维度解读,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语感,促使语言的发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文题(含义),思文意(内容),思文旨(主旨),思文脉(层次),思文字(语言)……边读边写,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写要为升华情感而写,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比如,《桂花雨》(苏教版四上)一课,最具有文化意蕴的是母亲说的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品这句话,抓住外地的“桂花”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进行比较,体会母亲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写:花是故乡的贵,月是故乡的_______ ,水是 ________,人是_______…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探索语言形式的秘密。读写结合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第二,着眼于内容的生发。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借题发挥”是对儿童生活、儿童情感、儿童语言和儿童智慧的唤醒。第三,指导练习要扎实。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感悟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拎”出读写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铺垫练习或示范,化难为易,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四、凝昕细辨,和而不同,突出“听昧”
  
  倾听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过程。倾听是用耳朵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倾听是语文对话的基础。阅读课要教会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其他学习者、老师之间对话的声音。学会倾听需要—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的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是热闹大于安静,言说多于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品质,关键要把握好三点:一要听出学习目标、要求和方法。目标和要求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可以用叙述或提问等形式,用缓慢而明确的语言给学生发出学习指令,然后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听清楚教师的每一句话,具备专一的心力,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听出要点和依据。在别的同学发言时,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要听出要点和依据,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听出和而不同。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
  
  当然,教师也要“善听”。佐藤学教授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五、讲清道明,有理有据,突出“说昧”
  
  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的途径,也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其作用在于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品质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支离破碎的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品质呢?
  
  语文教学的真实效果,最终会落实在学生的语文表现上。教者的高明之处,就体现在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自己去表现:动口、动笔、动脑,大胆展示学习成果。口头表达一般需要先想后说。想,即组织内部语言的过程。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上),当学生对林冲的“让”有了充分理解时,教师可以提问:“那洪教头是不是坏人呢?”这一问题极具挑战性,需要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才能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教学也验证了这一点。学生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洪教头是一个坏人”;另一种观点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洪教头虽然目中无人、傲慢无礼,有许多缺点,但是本质上还算不上很坏,原因是他被打倒以后,他羞愧满面,灰溜溜地走开了。据此就可以引导:“洪教头在回家的路上会怎么想呢?拿出笔来写一写。”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为学生打开语言之路和智慧之门的人,带着他们去回忆、思考、想象、表达。
  
  以上“五味”的落实并不是界限分明、完全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错综复杂、立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态。品质课堂上,学生是听、说、读、写、思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听、说、读、写、思,才能盘活语言,变得有品质。由此看来,阅读课堂只有“五味俱全”,方能“五谷丰登”。

【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 一提升教学品质之教学实践观】相关文章:

凸显语文特质提升教学品质 一我的语文教学观09-09

经验交流 -练就硬笔书写童子功09-02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01-22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03-31

功的教学反思02-16

功教学反思03-27

人教版语文下册《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3-30

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03-25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