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幼教论文>培养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养成

培养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养成

时间:2022-08-19 20:07:09 幼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养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养成

  培养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养成
  
  提恩恒
  
  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最终养成在于:潜于心,会于神,乐于听,善于读,勤于写,由“沉于心而诵之口”人手,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这种读书品质的养成,是需要通过对文本语言形象的无意识把握,对审美意蕴的会心揣摩,对审美对象的恣肆抒写来实现的。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让美妙的语言充盈于儿童的耳际,让美好的意蕴萦绕于儿童的脑海,让美好的形象充溢于儿童的心际。
  
  一、潜心涵泳——让眼睛闪动明亮的形象
  
  人语言之门,首先要潜心涵泳,让儿童眼睛放光,欣赏到美好的形象。“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儿童的视角是宽阔的,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儿童通过多元的感知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让美好的形象充溢于儿童的脑海,活跃在他们的心际。
  
  1.多元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文化主题不同,呈现的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和不尽的人间情感,篇篇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语言文字本身还极富有生命色彩,足以激发儿童的灵性。这种灵性的感觉,儿童通过语言本身所凸显的韵律、节奏、情感、色彩、形象等,是可以自然领悟到的。
  
  例如:课标教材第三册《积累运用》中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儿童朗读时对“初”“善”“近’’‘‘远”四个字无意识地重读并进行拖腔处理,反映出儿童对经义的自然把握。再加上儿童朗读时,摇头颔首,浸心其中,真有含英咀华的感觉。
  
  2.展开联想。
  
  对语言的这种灵性的把握与吸收,还要求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例如:课标教材第二册《集中识字1》,通过“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等四字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金秋美丽的景色。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精美图片,理解感受秋天的基本元素。教师放大教材中的自认为是描绘“叠翠流金”的一幅图片,有学生说:“我认为是景色宜人。”有学生说:“我认为是金秋时节。”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认为不相吻合,但这正说明学生的思维角度、审美感受与成人的不同。教师问:“你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一幅图片?”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因为秋天到了,树叶、草都黄了,这一幅图上的树叶都是黄色的,‘金’也指的是黄色,所以我觉得是‘金秋时节’。”“这一幅图还可以用‘层林尽染’来形容。大家看,这幅图上的树木、叶子、花的颜色都好像是被染过似的。”在这种色彩美感的熏染之下,学生对金秋的概念有了形象的把握,再指导学生诵读这些词语,一幅金秋美丽的图画自然在孩子幼小的心间形成。
  
  二、培养语感——让耳朵享受美好的声音
  
  入语言之门,还在于得让儿童享受美好的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享受诵读之音首先在于语感的养成。从语感养成的角度看,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等,都是培养语感基本的方法。
  
  1.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浸心其中,含英咀华,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件十分陕乐的事情。如,指导小学生朗读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渔网作门帘,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蛙声住,水上起暮雾。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这些语言,有节奏,有韵律,可朗读,可吟诵,其韵味就包含在声音里,如同一股细流涓涓流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会渐渐读出一缕水乡的雾霭,读出柔柔的水声,读出船桨的吱吱呀呀,读出淡淡的稻花清香,甚至读出水乡特有的桨声灯影……
  
  2.比较品评。
  
  比较品评,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品评语言的情味和意蕴。刘章先生的《搭石》如一幅水墨画,描绘了家乡淳朴的民风乡情。“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段散文化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此时调整语序,采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儿童怀着一颗童真的诗心来读,更能体会出诗歌语言所表达出的淡淡水乡的朦胧情味。
  
  每当上工、下工的时候,
  
  一行人走搭石,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样调整个别句式的顺序,引导儿童用体态语言感受这动感十足的形象,一幅民风淳朴的乡间水墨画,便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3.潜心涵泳。
  
  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披文入境”的过程。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从而培养语感。
  
  《别董大》一文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送别诗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大都带有感伤情绪,而这首诗却突显出昂扬之美。第一、二句写送别的暗淡景色,“千里黄云,一轮白日,北风吹雁,大雪纷飞”,意象惨淡,第三、四句忽然诗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词意慷慨,既使人快慰,又使人鼓舞,别具一格。针对《别董大》这首诗的特点,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对诗歌所描绘的意象的揣摩和品味,通过层层诵读,静心涵泳,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出诗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阔胸怀。指导学生阅读送别类题材的古诗,首先初读古诗,静听诗音;然后涵泳咀嚼,理解诗意,静悟诗情;最后对比诗境,静感诗心。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还是情真意切的谆谆话别,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深厚的情谊!
  
  4.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例如:《乡下人家》一课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可以分成以下两组来掌握。
  
  第一组:红霞、向晚、微风、归巢、自然、和谐、天高地阔、田园风景画
  
  变式训练为:
  
  向晚微风红霞,
  
  夕阳晚笛归鸦,
  
  自然和谐农家,
  
  斜阳西下,
  
  好一幅田园风景画。
  
  第二组:月明人静、纺织娘、唱歌、催眠曲、辛苦、甜甜蜜蜜、梦乡
  
  变式训练为:
  
  月儿明,
  
  风儿静,
  
  树叶遮窗棂,
  
  纺织娘,
  
  叫声声,
  
  好比弹琴声,
  
  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呀,
  
  甜甜蜜蜜进入了梦中。
  
  通过表象的重组,借助于学生耳熟能详的《摇篮曲》的旋律,儿童会把“个体”的语言符号组合成完整的画面,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活物象,读起来语感就会跃然而出。
  
  三、心音涌动——让童心荡起美好的涟漪
  
  1.涵养童心。
  
  童心是成人心里的故乡。在儿童身上,能够看到纯朴的天性、真挚的感情和那一双明澈无邪的眼睛。和儿童说话可以“无拘无束”“不假思索”,也“不必矜持”。他们的那一双双亮眼,一张张小脸蛋,写着“爱”的真诚。只有经历了尘世间的波折之后,才能对童年的那种纯朴、真挚、无邪百倍厚爱;冰心老人的人生真谛就在于涵养童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儿童知道“举一束玲珑的花苞”会“牵来万缕阳光”,“吹一声清脆的柳笛”可以“引来百鸟的欢唱”。童心是极其敏锐和细腻的。看孩子们自己的文章:“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乡,它们‘叽喳,叽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来了,春来了!’是的,春天真的来了!我怀着好奇去找春天。啊,我见到了春天!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变得苍绿了。近处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钻出地面,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个刚刚睡醒的胖娃娃,这一片,那一簇,点缀着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树木也在不声不响地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新芽。柳树的枝条向下垂着,就像一条条线挂在树上,那嫩黄色的小叶片,就像在线上系的花瓣儿。杨树开了花,这些花一串一串的,是紫红色的,身上长满很软的小毛,像一只只毛毛虫,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闹上枝头,梨花争奇斗艳……”
  
  2.启迪灵性。
  
  王文湛先生曾经讲过,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点燃每一颗心灵的火种。儿童的灵性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源于童话。郑渊洁、杨红樱之所以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因为他们在孩子的心中投下了那颗神奇的石子,使孩子们心中荡起了圈圈涟漪。听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远方,那开满百花的山谷中,你的笑容,甜甜的印记在那山的最远端,亦幻亦真的。你那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充满爱的山谷中,依稀可闻。孩子的灵性是细腻的,幻化的。
  
  例如:指导学习人教版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学生看来,小女孩的形象是真实而美丽的。那忧郁的面庞和美丽的长发,那温暖的火炉,那喷香的烤鹅和美丽的圣诞树,回想起来,若隐若现。在现实中,学生在年夜的火堆旁,依然为小女孩而歌唱,甜甜的歌声,久久回荡。学生理解了那是一个缺少爱而又充满爱的地方,是一个缥缈的地方。学习课文时,学生依偎在教师的身旁,把儿童特有的牵挂,温柔地一遍遍讲出来、渎出来,仿佛来到了远古的童话世界里。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内容相当丰富,要充分挖掘童话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童话世界里遨游。
  
  总之,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养成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教学应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重意蕴,只有不断引导儿童感悟语言的形象和意蕴,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沧县教育局教研室)

【培养儿童读书内在品质的养成】相关文章:

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教育08-23

小学教师培养成效总结08-24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08-24

表观与内在作文03-07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 4篇08-30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6篇08-24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12-09

注重内在作文(精选40篇)01-12

家长会教师发言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05-28

怎样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