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3-02-21 20:20:4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而设计精准、高质的“主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那么,我们在课前准备中,怎样才能设计出“主问题”?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深入浅出的分析,既要高瞻远瞩,又能基于学情;既能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又能对课文的局部进行精细的分析和深刻的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质量的大问题、“主问题”.教学“主问题”应该是学生必须考虑但未曾想到的问题,是学生曾经想到但未作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潜心会文——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意思是,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并能触类旁通。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受,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2.二度开发——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语文学科,在上课之前,“教什么”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有个确定与选择的问题,有个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问题。
  
  3.深入浅出——语文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深入,又要浅出。 深入是为了读“厚”, 浅出是为了读“薄”.只有读“厚”,你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走进教材,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想到很多很多;只有读“薄”,你才能跳出教材,从大处把握;只有读“薄”,你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战略上去思考教学方案;只有读“薄”,你才能更清楚教什么,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
  
  二、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听过孙双金老师上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或者看过他的教学实录。孙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处理,可作为一个优秀的“主问题”设计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孙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大体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教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孙老师安排了课中质疑。“刚才我们就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又有许多新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十三个,接下来,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一节课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但是问题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呢?孙老师真没有办法,谁帮我出出主意想想点子?”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孙老师说:“阅读课文,一一解决,这是一个办法,但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这只能算是个铜点子。”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解决。孙老师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的点子,是个银点子。”
  
  这时,一个学生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孙老师热情地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抓重点、抓要点,这是一个金点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么多问题中,哪些问题最重要?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两个问题比较重要:
  
  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很辛苦,老人为什么不觉得苦,说得那么轻松?
  
  2、为什么作者说过了30年再来看老人呢?(www.fwsir.Com)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孙老师要学生找重要问题的过程就是提炼、梳理主问题的过程,出主意、想点子的过程就是寻找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也可提炼成有价值的主问题。
  
  三、“主问题”设计要注意“五个度”
  
  1.注意设计的角度
  
  一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时,设计了以下这样一个开头:“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买东西都要用到钱,那么,是不是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世界上有没有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有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请大家在读了课文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
  
  《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是一篇我国驻外使馆的一位官员在国外碰到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文章情真意切,读着它,犹如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一般。但是,对于平时对金钱并没有多少理性认识的小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抽象而深刻的哲理,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以一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角度切入)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提问作为导入课文的切口,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之中。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面这一组问题的讨论与研读,结合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生活体验,就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能买来一切,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设计角度的选择要力求准确和新颖,对问题的设计也需要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这不但需要对教材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更多的灵感和创造。
  
  那么,可以从那些角度入手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呢?
  
  ①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如《鱼游到了纸上》,仅课题就足以引起学生极大的疑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一位教师由“鱼本来是在水里游的,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这一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学生抓住了“举止特别”、“鱼游到了心里”、“忘我境界”、“一丝不苟”、“唯一”等词句,深刻体会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使学生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这个主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②从联结点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
  
  如山东特级教师张伟老师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抓住文中的:“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关心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个过渡段,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恩格斯在生活上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又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教师根据这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词析句,领会主旨。
  
  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③从文章特色入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晏子使楚》一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课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开头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本课,我们就可以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④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材中,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如三年级的《检阅》一文,开头讲的是,国庆节快到了,队员们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让他参加检阅吧,影响队伍形象,不让他去,又让谁跟他说呢?又怎么跟他说呢?最后大家做出了决定,让他参加并排在了第一排,结果队伍受到了观众的夸奖。而面对这个决定,博莱克和其他的儿童队员又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呢?这是文本中的一个空白点,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这处空白,设计成主问题,请学生对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再现。当博莱克拖着残疾的腿总是跟不上大家的步子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被拐杖磨破了皮,博莱克 ,队员们 .在文本的补白中,学生感受到了“这个小伙子真棒!”,感受到了“这些小伙子真棒!”.而正是对文本的补白,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悄然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生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主问题”,相同的课文也会因人们对课文的不同解读而“主问题”不同。
  
  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文章题目上设计:《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借的结果?
  
  从重点词句上设计: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那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并读书体会。
  
  从文章脉络上设计:诸葛亮在和周瑜立军令状前,到底想到过什么?
  
  从文章的空白点设计:全文描写诸葛亮语言的句子共13处,惟有一处是笑着说。那么,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
  
  因此,更多时候,我们衡量“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一看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深不深,二看问题设计的角度巧不巧妙。
  
  2.注意设计的广度
  
  教师在教四年级的《赤壁之战》时,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话说孙权在攻下了赤壁之后,大摆庆功宴,要重赏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各将领。下面请大家认真讨论一下,你觉得在庆功簿上首先应该写上谁的名字?为什么?”
  
  这个例子设计的问题背景,是不是有很大的覆盖面?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与系统的了解和感受,必须建立在对整篇课文高层建瓴,居高临下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不能完成这些问题的解答。
  
  对主问题设计广度的阐释有两种:一种就是上文中《赤壁之战》的例子;还有一种理解指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要能使所有的同学都有兴趣,都能有话可说。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每个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3.注意设计的深度
  
  教学《小珊迪》一课,可设计“到底是谁害死了小珊迪?是‘我’和‘同事’?还是小利比?是他的父母?是罪恶的马车?还是那黑暗的社会制度?”这就是有深度的主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非通览全篇、深入思考不可。
  
  4.注意设计的灵活度
  
  如学习《熟能生巧》一文,对于武士和卖油翁,你更佩服谁的本领?请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主问题设计的灵活度,还表现在对问题阐释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上。如上面的《熟能生巧》,武士与卖油翁,究竟谁的本领更大些?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认为是武士的本领大些,因为他能百步穿杨,并且他射中的是柳树最边上的那片柳叶,由于风的缘故,这片柳叶肯定会不停飘动,没有高超的本领,一般人是很难射中的。有的认为是卖油翁的本领高,那么小小的一个孔,能让油进去,却滴油不沾,再加上卖油翁不自吹自擂的谦虚精神与作风。还有的认为他们两人的水平都普普通通,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每个人只要坚持练习,是都能做到的。其实以上几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大家讨论此类主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灵活性,而不能僵化地看待问题与答案。
  
  5.注意设计的梯度
  
  教学《赵州桥》:
  
  ①读了课文,赵州桥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②再读课文,各自谈谈对赵州桥“悠久的历史”和“美观的造型”的看法,并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读一读。
  
  ③建造年代久远及有着美观造型的桥在我国还有不少,为什么唯独赵州桥会如此的享誉中外,举世闻名呢?
  
  ④从哪些方面看出了赵州桥在建桥史上的“创举”?原来的桥是怎么造的?
  
  很明显,上面一组主问题设计,是由四个小问题组成的。只要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四个问题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也不是毫不关联的独立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前后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具有一定的梯度。这类主问题设计,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效果,直接影响到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否则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到的这些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的度,应根据教学内容,施教对象和执教者个人情况而定,并非一成不变。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相关文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08-08

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08-14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考08-23

现代意识观照下的可比性问题08-06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08-07

问题、思考、改进08-17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08-17

高中阅读教学的思考及策略08-25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