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

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

时间:2022-08-17 15:02:26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

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
人民教育

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


早期的评价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为了筛选出能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学生,淘汰另一部分学生。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选拔与甄别,区分优良与分等鉴定功能,评价方法偏重于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测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评价不再单纯为选拔与甄别服务,而是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真正实现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向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转变,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尤为重要。
一 评价主体多元化,即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也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或者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消极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把被评价者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强调被评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地客观检查和评价自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

二 一项教育测评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取决于测评方案的合理性,测评工具的有效性,测评方法的科学性,还取决于对不利测评心理的及时把握与调适。教育测评心理是测评实践在参加测评人员———测评者与被测评者头脑中的反映,主要通过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表现出来。测评心理分为测评者心理和被测评者心理两类。被测评者虽然在时间与空间上介入不多,但对测评成败具有不可低估的反作用。被测评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对测评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测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进行到底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诸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考察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基于这些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过程本身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学生的被评心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大多数学生处于被评地位时往往会产生掩护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的自我防卫心理。教育测评中学生的自卫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害怕心理。有的学生知道要测评,就在心里想着自己哪些方面比较差,生怕自己比较差的方面被彻底揭露出来,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以及在同学及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威胁。(2)怀疑心理。有的学生怀疑测评是否能得出公正的结果;担心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如果被评学生平时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不太好,还担心其他同学到老师那里告“黑状”。尤其在受评过程中,对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显得特别敏感,稍感不对,便怀疑自己的测评结果很差,或老师对自己有偏见。(3)躲避心理。有个别学生觉得测评纯粹是走走形式而已,没多大意思,不会因为这次测评而对以后的行为有任何影响,对测评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因而找各种理由躲避测评。(4)争功心理。表现为对自己估计过高,甚至将别人或集体的成果占为己有。生怕别人忘记自己的能力,便到处大肆宣扬自己做过的几件较成功的事情和取得的较大成就。(5)掩饰心理。有些学生在测评期间,利用近因效应,对各种事情体现出比往常更大的热情,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有学生用各种方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以显示自己比别人强。还有学生在测评期间散布舆论:测评只是走过场,大家没必要那么认真,试图通过这来影响大家敷衍测评,以便他们不挑自己的毛病。(6)被动心理。有些学生体现出对自己没信心,老想着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抱着一种被动挨批的心理,表面上对测评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心里却想着:这次测评我完蛋了!体现出一种伸长脖子挨宰的自卑心理。对于上述教育测评中学生存在的几种自卫心理,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一一加以克服。例如对于具有害怕心理的学生,可以跟他们讲清测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抓他的“小辫子”,揭他的短,而是为了让他更能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纠正,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诱导,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然而,一般情况下,测评对象的数量都较大,因而不可能做到对他们的心理一一加以分析,然后一一指导。要克服这些自卫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增加评价透明度,即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这样,他们参加测评的心理状态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意味着自我防卫心理的瓦解。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学生与老师及其他参评人员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三 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意味着学生要相互评价以及进行自评。学生相互评价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平时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学生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较真实,较具体。但在互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在评价过程中,有时难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同学,有的则不能,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好朋友及平时与自己矛盾较大的同学时尤为明显。评价自己的好朋友往往倾向于较高的评价,夸大优点,隐去某些缺点;评价与自己矛盾较大的同学时倾向于较低的评价,夸大缺点,隐去某些优点;还有的学生因为害怕得罪同学而只说优点,不提缺点,或干脆以“我对该同学不了解,因而不好加以评价”来推辞评价。针对这些情况,要相信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互评结果要分析看待,不能简单下结论,避免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必要时要给被评学生解释的机会。只要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熟悉评价的过程和程序,学生互评结果就是了解学生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学生自评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消除隐患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在主体性教育中,艺术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宣称要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因材施教,但那种严格统一标准、“铁板一块”的记忆式测评考试,从来都没有真正给学生主体性及自我的发展留下余地。要扭转这种状况,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主体,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不过,在学生自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限制。人人都渴望被社会认可,这是很正常的,但在自评实施中,有的学生就会出现“报喜不报忧”,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较高的情况。有的学生也想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让其他人针对他本人的情况提出矫正办法,但又害怕自己说了缺点后,别人却不这样做,自己反而留下了“案底”,因而采取一种有所保留的态度。还有的学生受“谦虚是美德”的影响,多提缺点,少提优点,从而给自己较低的评价。至于学生自评时抬高自己的价值,在事实上并不影响学生在内心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作出如何改进和完善的决策。同时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评及其价值,并掌握科学自评的方法。另外,要慎用自评结果,避免与奖惩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放放心心地进行自评,自评结果也会相对客观真实,并且学生本人也能从评价中学习,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时,评价就实现了从选拔、甄别到“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转变。评价从过去的“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当今的“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必要性】相关文章:

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08-16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08-24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08-24

烘云托月彰显主体08-20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08-18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08-25

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08-23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08-24

以 “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05-21

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习作课堂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