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论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

论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

时间:2022-08-22 12:31:59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

论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
孙玲玲
品德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与活动型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活动型教学是品德课教学的最佳模式。下面就此谈一些自己初步的认识。
一、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品德课活动化,是指品德课通过对儿童现实生活进行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品德课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较之以往的品德课有以下三点变化:
1、课程的突新——体现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新课改下的新课程,取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追寻一种真实的教育。课程中的人就是儿童的伙伴和朋友,现实中的儿童可以与之 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和探索;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一起交谈所关心的人和事……当生活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就能从中感觉到生活中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唤起儿童的感知与体验,这些人和事与儿童的生命“同构”,当它们在活动中与儿童的生命“遭遇”时,两者之间就有了沟通、有了共鸣、有了理解、有了体验。
2、教师角色的转变——“主持人”的角色
在新课改下的思品课堂,如果教师还是充当说教者的身份,以知识教育为目标,向儿童灌输抽象的道理,那就不能使儿童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与行为习惯了。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纯而又纯”的教学,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的舞台,教师在这个课堂舞台上,组织引导学生尽情地展示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情绪上有所感染,在情感上有所体验。
3、课堂的转变——追求多样性多元化的开放
时空单一的品德课,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教学的需要,课堂应变单一向多样化多元化的开放。首先,学习时空的发展,课堂不仅仅是教室,还应向学校、家庭、社区拓展延伸;其次,教学方式应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如游戏、讨论、交流、才艺表演等;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允许多元化。每位学生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不同问题的不同理解、看法,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说真话,各抒己见,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体验,不能追求答案的唯一,应允许多元化。总之,让学生在营造的各种轻松氛围中学知、明理、导行。
二、 品德课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1. 体验领悟式学习
所谓体验领悟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上,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教学《学校中的规则》 前,我先安排学生观察,收集学校的各项规则,由于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寻找,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规矩无所不在。真正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课堂上,则以“规则”为引导,设计摘采“纪律星”活动。采摘前,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汇集搜集而来的学校规则,在小组汇报后,再调动他们平时的观察,夸夸自己或身边的同学遵守了哪些学校规则,“纪律星”应授于谁。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他们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到“没有规则的约束,就没有所谓的自由可言”。这种体验的积聚,有助于学生将生成的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2.设疑探究式学习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探究式学习。
如在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他们在讨论“迷信能相信吗?”这一话题时争执不下,有的说“我认为没有迷信,可奶奶非说有。”还有的说“我奶奶生病,看了医生吃了药还不见效,讲讲迷信就好了。”……对待这些,我没有轻易地进行反驳,而就此引导学生对“迷信该不该信”进行辩论,虽然学生在短暂的课堂讨论会上,也许未能产生使人信服的结果,但每一次的这种设疑探究式学习给学生留下了一些思考,激发了探索的热情。课后,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还可以查阅资料、向学者求教等方法获得正确理解。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3.自主感悟式学习
如在《送他一缕阳光》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张彩家不富裕,没钱给她买衣服。张彩有点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你能当一个‘阳光大使’,给她送去温暖吗?”在环境的创设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受感染,纷纷争当做“阳光大使”。有的说“张彩,我愿意与你交朋友,我会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你。”“张彩,我可以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给你寄去,你就可以买新衣服了。”“张彩,你不要自卑,同学们不会瞧不起你的。如果你不愿和他们交往,你会很孤独的。”……多么真实的心声,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呀!
这种感悟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真切体会,从而生成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三、品德课外延伸教学策略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作为小学儿童,他们的自制力较差,这就需要他们把所学的道德知识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觉、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养成良好的品行意识与行为习惯。
1.在家庭中培养自理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理能力都较差,光靠在课堂中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是远远不够的。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还需要取得家长的帮助。 如在教学完《我是家中小成员》一课后,我发给学生一张卡通的自理卡片。内容有“我现在会做什么?我还想学什么样?父母的评价?”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填好,再收回进行评比。评出班中的“自理小能人”,在比试中,促进学生劳动的欲望,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种自理卡片,每隔两星期让学生填一次,及时地进行反馈,也督促学生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会做的事学着干”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验到自理的乐趣,受益终身。
2.在社会中实践道德认识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应使教学向学生的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如在学习《我不耍赖皮》后,学生们懂得在生活中要守规则,而这与他们在现实中的一些所见相矛盾:上车时,人们拥挤上车,不讲究秩序;公共场所,破坏公物而无人制止……这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就会使儿童形成的品德意识遇挫。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树立的是非观念,在实践中体会感受,了解公众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人。
俗话说:“品德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在教学中,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拓展课堂,才能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使教育真正地具有实效性。

【论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相关文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08-25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01-11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03-17

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06-27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15篇02-09

浅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8-24

品德课作文06-09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注重学生体验,打造精彩思想品德课堂05-31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十六字方针”论文06-06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活动式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