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3-02-24 19:41:1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江西省南康市第二小学 冯 芳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加强语感训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形象思维引路法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课文配乐录音,美妙的音乐、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教师又在投影上出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佳节的画面,启发学生看着画面想一想,说一说当时的欢乐场面和具体情节。当再读到“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学生已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欢愉之情自然流露。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画,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老师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成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小鹿的玫瑰花》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只黄莺飞来了,他说:“小鹿,我见过你家那些玫瑰花,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我就想唱歌。”一阵微风吹来,说:“小鹿,我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啦!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都夸我玫瑰花香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伙伴们分享花香的快乐。不仅增进了欢乐友谊,更加感受到了为别人带来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二、品词析句比较法
  
  一篇篇课文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抓重点词。在《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对于“冒”这个关键字,可引导学生用其它的字来替换,如“长”“伸”等,用哪一个字更好呢?在对这些词的讨论、比较中,学生体会到: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的”,所以只能从中“冒”出来。(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显示了荷花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在《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
  
  这样,抓住关键词句比较,学生品出精妙词语的个性色彩,咀嚼出了它的神韵,领悟到了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提高了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在课文中,像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使用的词句有很多。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采用换、补、调、丢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体味,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促使语感不断增强。
  
  三、感情朗读体验法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的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安排多种朗读的形式。比如“找个对手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表演。维果茨基曾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因素,它能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的创作意识。”如在教学《比本领》一课时,我分别让学生扮演金丝猴和梅花鹿的角色,除了让他们有感情地读出对话外,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语和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充分融入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和再创造。表演后,我还引导学生对金丝猴和梅花鹿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练习,能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巩固语感,同时,学生也能自觉记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将这些语言材料及时地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四、生活经验联系法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道:“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语感的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08-24

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08-17

创设语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08-17

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之我见08-05

浅谈小学生的语感培养08-05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审美能力08-13

创设朗读情境 培养学生语感08-17

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命脉——浅谈小学生语感培养07-26

略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