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新课改中人文素养教育之浅见

新课改中人文素养教育之浅见

时间:2023-02-25 00:08:17 素质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中人文素养教育之浅见

新课改中人文素养教育之浅见
  
  高 玲
  
  【摘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改变当前“人文环境”被破坏现象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寓教于形;深入挖掘历史的人文内涵,以情动人;联系现实,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师为表率,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完善人格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 人文素养 寓教于形 以情动人 学以致用 师为表率
  
  人由一撇一捺构成,这撇代表着杰出才能,这捺代表着完善人格。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
  
  赵亚夫教授认为,“成熟的历史教育,以完善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历史教育的学科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即“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历史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能“听懂历史说的话”,以史为鉴,找准人生坐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当前的社会现实需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历时两三百年的“ 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将“人文”与“人性”这些普世价值深深的植入西方社会与人群之中。而同时期的中国却是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出现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腐败成风、诚信危机、破坏环境……“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有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重建与修补伤痕累累的社会人文价值观刻不容缓。历史教育是人文社会重建的关键渠道,历史教师之责尤为重要。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寓教于形,以实现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心理学说: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学生往往印象深刻。教学中,要选择那些能表现人类美、丑、善、恶的材料,以多媒体和生动的语言为手段,寓教于形。如讲万隆会议,1955年会议召开时,美国正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为“万隆精神”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也赢得亚非国家对新中国的同情和支持。我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1.会议前的斗智斗勇
  
  镜头一:1955年,美国政府成立“亚非会议工作小组”,影响会议,扼制中共。镜头二:台湾当局为阻止中国出席会议和加害周恩来制造空难:载有中国先遣团会议成员的包机飞越南中国海附近时爆炸。周恩来坚持“临阵不换将”,他把机要文件全留在国内,只带一份发言稿,藏于胸前。
  
  2.会场上的较量
  
  镜头一:会议第一天,伊拉克对中国发难,第二天形势恶化,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发言化解了紧张局面,并号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镜头二:会议第四天,锡兰总理发表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的威胁等言论。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和他在小会议室单独交流。后锡兰总理声明他的话只表达个人的见解。
  
  镜头三:会议第五天与会国在是不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亚非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上发生严重争执。周恩来建议把有人不喜欢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将5项改为7项原则,并提出搁置争议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使会议又回到正确轨道。
  
  3.会议外的声音
  
  镜头一:黎巴嫩代表、驻美大使马利克会后向杜勒斯通报亲西方联盟瓦解,称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中国变强大了,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让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艰难曲折的过程,体会周总理的外交风采和人格魅力。
  
  二、巧设问题,以情动人,使人文素养在学生心灵中内化、升华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学生认知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内在活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必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在感性中激发的情感,在理性认识中得以升华为情操。如讲“黄花岗起义”时,可利用多媒体展播“黄花岗起义”,并突出介绍林觉民的“与妻书”,激发学生对这位先烈的崇仰。在此基础上插入问题:“林觉民为什么能勇于诀别爱妻而死?”引发学生思索,小结指出:林觉民之所以“勇于就死”,是因为他以爱妻为起点,“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而清政府腐朽统治造成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民不聊生,使其心愿不能实现。于是他抱定决心“以天下人为念,当乐牺牲吾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这样,林觉民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民众的幸福,抛弃个人幸福的崇高形象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并升华为学生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操。通过这种感受和认识,其人文素养教育效果,是教师简单讲授和灌输无法比拟的。
  
  三、学以致用,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思想活跃,关心现实,且有不少疑虑。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学生思想“热点”和社会问题的“热点”,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做了如下安排;首先,列表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新成果,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以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意志;第三,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遗害人类。诺贝尔的发明为和平利用,马可尼却拿他的无线电效忠法西斯;第四,科学家有国界,科学则无国界,抓住机遇可以后来居上,日本是典型;第五,当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通过以上层层引导使学生对科技革命有全新的认识与理解。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源,恰当重组、再现历史,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品格与情操的目标。
  
  四、师为表率,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是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的品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主动将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是培养民族自尊心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文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唤。面对时代的重任,我们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教育初探[M],未来出版社,2005.
  
  2 .庄礼伟:人的价值至上,人的权利至上[J],南风窗,2003(12S):5.
  
  3.司恩鲁:宠爱自己[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朱能、姚锦祥:殖民体系和两极格局的发展及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第十九中学)

【新课改中人文素养教育之浅见】相关文章:

课题设计之浅见08-17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提高人文素养08-17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论文08-15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之浅见08-07

在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08-12

中学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浅见08-21

单词拼写与能力培养之浅见08-17

单词拼写与能力培养之浅见08-08

“差乱生”转化措施之浅见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