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习作教学需要“研”“思”结合

习作教学需要“研”“思”结合

时间:2023-02-26 20:53:4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习作教学需要“研”“思”结合

  习作教学需要“研”“思”结合
  
  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郑先猛
  
  习作教学是个硬馍馍,牙齿好的人啃得喷喷香,既顶饱又绿色健康;牙齿不好的啃不动伤了牙不说,还落得贻笑大方。在阅读教学风靡的时代,搞习作教学是一种挑战,需要勇气。习作教学的作用毋庸多言,在很多的教育新作中有关于“习作本位论”“表达本位论”的诠释,不管哪种理论,我想只要是着眼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是可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习作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注重学生思维情感的熏陶,竭力寻求突破,寻找一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在平时的习作专项教学中,让我们研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理念新一些,关注多一些,改变多一些,我想收获也就能多一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1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研析教材,重实重透
  
  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学首当其冲的是研析教材,挖掘出教材的厚实与凝重,吃得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1是关于“节日”话题的作文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一篇“设立自己心中节日”的作文。数遍研读教材,笔者认为,本次习作编者的设计理念无外乎这么几点:1.通过习作让孩子们了解一些节日,了解节日的由来和过节的情景;2.知道节日的设定并非随意而为之,里面包含着一定的典故,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3.说出自己心中最想设立的节日,说明白设定这个节日的缘由,写出过节时的情景。在研读教材后,会衍生出一些疑惑和偏差:1.“节日”的定义是否需要讲透彻,“节”和“日”是一回事吗?2.每一种节日传递的都是喜庆和温馨吗?3.自己心中的节日设定是否随意确定日期?4.一直固有的“范文引路”模式,怎么突然没了,学生该如何寻得写作的抓手?
  
  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习作训练,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远没有达到能随心所欲地说、信手拈来地写的程度,因此对本次教学的编辑意图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必须综合考虑,结合年段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习作能力,量体裁衣,量力而为。反之,如果一味求高、求大,则会适得其反。在分析本班的教学现状后,我把侧重点放在了“为何设立此节”“如何过节的情景描写”和“如何确立节日的日期”三大板块。
  
  “为何设立此节”是本次习作的精髓所在,是习作的情感目标。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总是要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文章本是有情物,无情莫动笔。”没有情感因子的文章缺少生命的灵气,更不会撼动人心、敲击心灵。(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会设定自己心中的节日,但是这个节日是否饱含了美好的情感和愿望,是习作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过节的情景描写”是写作基本功最直接的体现,“描写”是习作的重武器,没有描写就不会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没有描写就不会有鸟语花香,美轮美奂的景,不会有如临其境的氛围……没了描写,世界少了活力、没了颜色、失却声音,作文又何来精彩?
  
  “如何确立节日的日期”是一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在备课之初,我广读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但是都没发现涉及此话题的文本。设定日期究竟有没有讲究和学问?在教学时是否有必要将此作为习作的次重点?煞是费了_一番苦心。是教材的编者有意的忽视?还是本来就是思维的真空地带?在查阅、研读相关资料后我渐渐明白,每一个节日的日期设定总是有着自己的理由和依据的。
  
  譬如:国际节日“三八节”: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结果得到了美国和世界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因此将节日的日期设定在3月8日。
  
  西方节日“圣诞节”(1 2月25日):圣诞节相当于我国的春节,是西方各国最主要的节日。一般认为:选择这一天为圣诞节,是为了和世俗的农神节一致(农神节也是在12月25日),从这天开始昼长夜短,日照时间变长,太阳赐予人们的光明和温暖与日俱增。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福,常常举行各种欢庆活动向太阳顶礼膜拜,把耶稣诞辰定的与传统的农神节一致。
  
  再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日期的确定也有着历史渊源和依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同时使用公历和夏历两种历法,“行夏历为顺应农时,从西历为方便统计”。当时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把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更明确地制定了“公元纪年法”,并把阳历1月1日的新年改为元旦,保留春节的叫法不变。
  
  由上述三个代表性的节日日期的设定来看,每一个节日的日期设定在哪一天,都不是随意而为之,总是有着一定的学问和依据。因此在设计时我把“如何确定节日的日期”纳入到了习作指导的重点。吃透教材为教学之根本,科学恰当地制订出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师对教材的研析高度制约着课堂的高度,更影响着学生的高度。
  
  二、研究设计,求新求异
  
  在把教材研析透彻的基础上,理清楚自己的教学思绪,设定好课堂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生习作的质量,设计需与众不同、异于同类,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另辟蹊径,方能高出一格。
  
  1.旧节引路,循序渐进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活动,于老师来说是精彩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创造性地掌握了应该掌握的东西。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习作开辟蹊径。引导学生共同回顾熟知的“旧节日”,侧重研析三点:“为何设立此节”“如何过节的情景描写”和“如何确立节日的日期”,循序渐进,让学生懂得节日的设定饱含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让学生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熟知的节日是如何度过的(用“度过”而不用“庆祝”,因为并非每个节日都是喜庆的);通过探讨和教师的材料补充让学生知晓节日的日期确定并非随意。习作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认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所以在此环节的言谈中渗透一些“超越习作”的理念,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有意识地进行拓展和提升,让学生多一点节日文化的体悟,多一点风俗习惯的了解,多一点人文情怀的关注。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触发内驱,使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在说说议议中孩子们已经沉浸在节日的浓厚话题氛围中,“节日情结”已然存于心中,抒写心中的新节日的教学情境营造完成,教师也已经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出了写作的经络、框架:1.为何设立;2.怎么过节;3.设在哪天。“引”的环节卓有成效,“导”的主体呼之欲出。
  
  2.热议新节,侧重随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节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抓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抓住了课堂,抓出了实效。谁都喜欢过节,不论大人小孩,特别是欢庆的节日。谈节日,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就是孩子们的兴趣,如果能依据孩子们自己的喜好设定一个节日,那学习的兴趣肯定更浓。
  
  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说,自由地说,力争“随心所欲”,在自由的国度里,心才会释然,思维才会活跃,奇思妙想才会应运而生,智慧才华才会尽显课堂。想得好,说得妙,不仅触发了写作的思维灵感,也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静心聆听,可以发现闪光的观点,也可以发现偏离航线的观点,好的可以推介,不足的可以点拨引导、适当矫正,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随心”,但是我们老师不能“随意”,这里特别要加以引导的是学生设定节日的初衷,这是习作的情感内涵,是否美好?是否有价值?学生“信口开河”,老师不能“信马由缰”,牵着小手领一领,抓着思绪引一引,让讨论“随心”热烈,而不“随意”瞎扯。
  
  3.范文推介,关注整体
  
  这次的习作一改往常的“范文引路”的教学方式,这是课本中的“真空地带”,不管教材的编写者出于何种目的,我们都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加以创造性的“补白”。“补白”是一门艺术,怎么补才能补出最恰当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考虑到四年级孩子的习作能力特点一虽然习作的能力有一定提升,但是仍然需要习作的“抓手”,否则无所依靠,无从落笔。我利用创造性“补白”,给学生们一个习作的“抓手”,让孩子们能有文可鉴、有纲可循。我设计的“抓手”是教师的“下水文”,为学生提供一份可参考的范文,范文不仅明确写作的要求和方向,还在写作的方法和路径上对学生加以引领。首先是文章的写作内容在范文中得以很好地展现(为何设立;怎么过节;设在哪天)I其次是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楚,不仅有丰富的段落描写,全文的结构也非常严谨;再有就是语言表达的侧重点(描写方法)能给学生一些借鉴和参考。
  
  如:公园里,人们正锻炼得不亦乐乎,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跳扇子舞,还有的在举哑铃……体育馆里,人们有的打篮球,有的打排球,有的游泳,有的溜冰……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运动景象。小朋友们也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看,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跳绳,有的跳高,有的跳远,还有的在跳拉丁舞。听,他们开心爽朗的笑声,随着音乐节奏整齐迈动的脚步声,“怦怦怦”还似乎听到了他们强健的心跳声……
  
  这是对“怎么过节”的情景描写,语言生动而又层次清楚,兼顾多角度:地点的变换“公园里-—体育馆里”,人群的分类“大人们——小朋友们”;观察角度的变换“看——听”。采用场景描写常用的造句格式“有的……有的……”,力求多方位地呈现“过节的情景”。教师在学生纷纷阐述了自己心中的节日后,顺势将兴趣牵引到对范文的关注上,从范文中习得本次习作的精髓:为何设立;怎么过节;设在哪天。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让学生领悟可以借鉴的方法:段落层次、行文结构、场面描写、词句锻造等。
  
  三、研讨反思,悟法悟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堂实践总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所以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有进步和提升,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反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学中的闪光点,值得肯定和坚持的地方;一个是整个教学流程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习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的指导,让学生写出一篇符合习作要求、文从字顺的作文。判断整个习作教学课堂的效果,我想还是两个角度:说和写。“说作文”——孩子们只有能说,会说,有话说,话说得精妙,才能体现出孩子的思维参与度,对习作的认识和领悟的程度。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也是教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高效的反馈,学生的领悟度如何也能反映出教师教材解读的恰当与否,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是否合适。“写作文”——作文的终极目标是要动笔写出来,无论是片段还是全章,都能反映出习作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鉴于此,回顾我的课堂教学有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也有粗糙欠缺的教学短板。
  
  1.得法受益之处
  
  抓住闪光点,呵护想象力。美国学者、哈佛大学闻名的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说:“课堂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出色的观念。”独特的出色的观念,是创新的绿芽,也是创新的前奏,它凝聚着一个人创新的心智,意味着新的创意、奇妙愿景的最先实现。习作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沃土,这并不是虚空、玄妙的,可以很实在、很具体。如:引导学生的一个稀奇的念头、一次异常的想象……都可以促使学生诞生新的观念。
  
  在这次习作教学中一个孩子在谈及“节日设定在哪天”的时候,独树一帜,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爱鸟节”,“爱”的笔画数是10画,“鸟”的笔画数是5画,所以我把“爱鸟节”就定在“10月5号”。不管这个理由是否恰当合理,首先他一改其他学生含糊其辞、人云亦云的风格,另辟蹊径,敢于从其他的角度加以思考,加以创新,这是一种思维角度的创新,也许不一定妥当,但是这种精神需要肯定和推介。因此当学生说出这一个答案后,我又让他声音洪亮地重复了一遍,送出奖励的掌声后我适时引导:“同学们,这就是创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我们的思考需要创新,换个角度看看,换种方法想想,你的答案也会让我们拍案叫绝、啧啧赞叹!”后来有几个孩子也说出了有新意的答案。我想,慢慢地引导,细心地呵护,长久地坚持,每个孩子潜意识里的“创新能力”都会被激发、被调动的。
  
  兼顾包容,呵护童心。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成长期,很活跃但也有片面性,思考出来的观点会有失偏颇,这时我们需要兼顾众生,呵护孩子纯洁的童心。有的孩子在描述自己心中的节日的时候,选择“游戏节”,我们能洞悉孩子内心对游戏的渴望,我们也知道游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生硬地扼杀孩子想的权力,谁也不能!所以当有的孩子说出来这个答案的时候,我们只是加以点拨、引导,向着游戏的放松意思、游戏的多维内涵等方面思考。有的孩子想设立“免费节”,这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话题,是自私、贪便宜的凸显,还是大爱无疆、关注民生的高尚品性,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就变得至关重要,高尚与低俗、大爱与庸俗仅在一线之间。呵护孩子的心灵,允许不同的想法,兼容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做的是巧引妙点,让节日寄托的情感变得更加美好。
  
  范文牵引,凸显实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价值不容忽略。针对本文的空白之处,教师创作下水范文,让孩子有本可依,有章可循,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在后续的作文中学生的文章结构是合理的,层次是分明的,习作的要求基本达到了,形神兼备中的“形”已经有了。
  
  2.粗糙欠缺之处
  
  有“形”缺“神”,平淡生成。习作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教者通过各种手段的应用追求教学过程鲜活、生动,诱发学生的认识、思维、交流,实现自由表达和最终完成书面表达。形神兼备的课堂“生成”,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个性是张扬的,习作表达丰富而流畅。有形无神的课堂“生成”则是平淡的、乏味的,基于此而形成的习作干涩而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更谈不上个性。在我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下,孩子们写出了符合要求和格式的文章,但是那仅仅是一个“外壳”,是一个“形”,而能凸显文章情感的生动细致描绘的“神”却难觅踪影。其实一篇文章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情感,细腻丰富的描写才能流泻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面向全体,缺少梯度。“全体”就是“全部”,不是“大部分”,在设计之初考虑到大部分的学生,因此在设计时淡化了两端,结果两端的问题尤为明显。优秀的学生由于受到了“约束”,思维未能尽情飞翔,缺少了心灵碰撞的智慧火花,张扬的个性未能释放,学习困难的学生未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游离于活动之外,或略知—二不能通盘把握,写出的文章离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分层设计,面向全体,不能只流干形式,必须要抓好两头、促升中间。
  
  习作1的教学仅仅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个模本,一个抓手,习作的教学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深度反思,在研究中把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悟透,在反思中让教学变得扎实、灵动、高效。“横眉冷对作文纸,抓耳挠腮啃笔头”,这是当前不少学生写作的现状,如何让孩子们爱写、乐写、会写,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影响和激励,在习作教学中多揣摩、多研究、多反思,找出一条作文的高效之路,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写出佳作,文从心生。

【习作教学需要“研”“思”结合】相关文章:

诗歌习作:静夜思08-15

习作教学反思08-25

语文 -习作教学08-16

习作教学反思01-17

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08-17

《习作6》教学反思08-20

情感——习作教学的灵魂08-20

习作教学的生活意蕴08-24

浅谈习作的起步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