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淡化技巧,回归文本

淡化技巧,回归文本

时间:2022-07-25 11:57: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淡化技巧,回归文本

  淡化技巧,回归文本
  
  江苏省盐城多伦多国际学校 唐静
  
  新课程提出拒绝教师"满堂灌",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中成为了引导者。怎样做好"引导者"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而忘了教给学生学的内容,矫枉过正,以技巧取代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人文涵养的重要途径,而文本是语文的载体,语文的人文性和教育功能都要靠文本来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是关键,因此回归本文才是语文教学的长远之计。
  
  一、回归文本,技巧只是入门的途径
  
  中考应用类阅读的命题越来越凸显文体特征,于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到了解题技巧的指导上。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的确是有效果的:学生的议论文怎样找论点,方法若干;说明文语言的作用,按分按步骤;看标题、看过渡语、看中心总结句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要点,做题速度快了,答题规范了,正确率提高了。
  
  对技巧的指导是需要的,它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效率,使得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变强,使教师的组织、示范作用得以体现。恰到好处的技巧点拨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学习自信心。但过分重视技巧,如果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和能力发展,尤其对语文来说,可能导致学生重技巧轻文本,这就得不偿失了。
  
  在教学《枣核》疑问中,我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中友人浓烈的爱国热情,以"枣核"为线索要求学生理清结构,再组织学生从字词、段落、句式等方式来解读文本,学生根据事先老师的模板,按部就班地赏析,结果无论手法还是情感都比较符合要求,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赏析的基本方法,记住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但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并没有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反而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将美好的情感体验推入了技巧的框架里,这种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虚假枯燥。
  
  二、淡化技巧,唤起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文本是文学的载体,一切文学活动本来都是围绕文本来进行的,作家创作文本,读者阅读文本,批评家研究文本。"只有教会学生品读欣赏文本,才能把课堂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情感、能力、态度上获得成长。德国"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对文本进行预测与体验。也就是说,要真正融入文本,必须唤起读者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召唤读者进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感受文学魅力,获得情感升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创设这种情境,比如课前的导语、音频设备、方式多样的朗读等,但学生如果不能真正渗透文字的血肉中,只是利用教师所说的"方法"浮躁地处理教材,就很难获得情感的共鸣,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读说明文《苏州园林》,教师往往强调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这当然是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途径,不同的文体具有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了解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方法,掌握写作技巧,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但是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些技巧性的东西都是叶圣陶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介绍苏州园林设计之巧妙,让读者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独特之美而采用的。其目的不是为了讲解说明文技巧,说明方法和一切语言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否则,解剖尸体般去讲解一篇说明文,忽略了文字本身的奇特、美妙、神奇,学生怎么可能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呢?
  
  淡化技巧,让我们感受最初的情感冲击。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能不能尝试着淡化朗读节奏、重音、韵脚,只是单纯去感受文天祥在特殊的环境下。在"辛苦遭逢"、四年坚守的危苦情形下,面对巨大的诱惑,选择大义慷慨赴死的那种悲壮,当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感悟他在动荡不安的家国命运、惶恐零丁的身世遭遇后到那颗光明磊落的赤诚"丹心"时,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他:或高山仰止,或同情敬佩,或读出铮铮铁骨,或读出幽愤感怀。这样的文本阅读,学生才能获得纯粹的属于自己的人文体验,从而实现情感升华。
  
  三、回归文本,从而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涵
  
  静态的文字文本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意蕴,它使得文字有了动态的生命,它唤起了人们最真实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这才是文字文学的永久魅力所在。在对文本细致的品读、反复的咀嚼后,学生才能对文本倾注生命意识,实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文本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必然决定了文本阅读是充满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是开放性的。因此,回归文本,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合理超越,允许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最后一课》时,我请大家选读课文,找出文中刻画韩麦尔先生的语段,来分析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找到了高潮部分"宣布下课"来分析,这些动作中既有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的巨大痛苦,也有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有学生在补充答案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通过动作来探究心理,大胆地揣摩韩麦尔的内心活动: "我多么懊悔啊,当初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没能多教些孩子们法语的知识,如果再多给我一点时间,我会对孩子们说,珍惜时间,否则后悔的是自己。"韩麦尔先生的痛苦缘于浪费了时间的悔恨,而使他留下这种终身悔恨的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根本还在于普鲁士的占领剥夺了他们正常的学习机会,学生的解读作为情感的补充是非常精彩的,他别样的角度理解赢得了我们大家的赞叹。我想,他的这种领会是不是也缘于他阅读这篇小说后,对自己的忠告呢?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淡化技巧,回归文本从而超越文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的意涵,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自觉的、自由的、充满创造的阅读激情,这是学生思维创新、打造理想课堂的必然,这才是语文蓬勃的生命力所在。
  

【淡化技巧,回归文本】相关文章:

阅读中的文本与技巧08-24

舍弃猜题押题 回归作文本真04-27

“淡化语法论”质疑08-17

文化的回归与设计的回归08-06

商标淡化理论应慎用08-05

淡化教育痕迹,实施和谐育人08-13

淡化格式体例,突出语言运用08-08

盼回归08-16

源于文本,超越文本──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引导的文本策略08-17

淡化洗耳恭听 激发数学交流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