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时间:2023-02-13 09:00:33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1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课本第5页例2及”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数位顺序表知识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个级的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543240002xxxx1051203025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

  (2)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①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

  ③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

  ①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②联系:“2496”不讨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

  ③即时训练.读一读: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3)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老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老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④即时训练.读一读:1205000235870018006500256050

  (4)每级中见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85000300

  ①讨论,尝试读法

  ②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③即时训练.读一读:243080023000050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8页第2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3、课文练习一的第3~5题。

  第3题呈现了一个情境: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面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先哲合适的读数方法。

  第4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在读个数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0或着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尾的0不读。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2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老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4、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 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老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在教学中,教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时安排:

  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数的产生1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1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难点:

  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关键:

  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与例3的学习类似,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学生表述题中条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时,应着重请学生说一说“1.3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

  当学生列出竖式算出56*1.3的积后,可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说明你做对了呢?”或者,利用教材提供的错例,请全体同学评判:“她算对了吗?”然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验算知识对56*1.3的结果进行验算。在学生自主验算的基础上,请他们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小结。

  (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道改错题时,可分两步进行:①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算式“3.2*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而算式“2.6*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也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另一方面验证自己观察、判断水平的高与低,长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五、课时安排:

  小数乘法小数乘法(8课时)

  重点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设计者:陈丽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8及练习二的4、5、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老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老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老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找朋友”这首歌吗?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边唱这首歌边做“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教老师指六名同学上台,每人发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

  老师:(提出游戏规则)请你们手举卡片唱歌,按算式结果相等来找好友,找到了好朋友就握握手,行吗?

  老师:同学们,他们的好朋友都找对了吗?

  老师:你们表演得真好,请回到自己的座位。

  老师: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老师:说得太好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什么?

  老师:你们真聪明,又肯动脑子。刚才通过我们的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老师:(板书)0.25*4.78*4

  老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老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老师:你们真不简单,掌握了这样一个技巧,在计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算出来。

  老师:这两种做法都对吗?为什么?

  老师:是的,两种方法计算起来都很简便,通过这道题的分析、计算,能归纳出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老师:你说得很好,一看、二想、三算就是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看怎样算简便。

  老师:同学们,她做得对不对?

  老师:(指生1)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老师:哟!你又掌握了一个技巧,把特殊的数先分解,再简算。

  老师:还有哪些同学的做法同他是一样的?

  老师:大家都做得很好。

  老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老师:这四种解法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老师:你们对这一题的两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本练习

  1、老师:老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提高练习

  2、

  (1)102*0.45

  (2)0.34*0.5*0.6

  (3)1.25*0.7*0.8

  (4)1.2*2.5*+0.8*2.5

  (5)(0.8+0.2)*6.7

  拓展练习

  3、99*1.45+3*1.45-1.45*2

  (4)99*1.45+2*1.45-1.45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老师: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老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老师:老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老师提供自制小尺: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老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老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老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老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老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老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老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老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老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老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老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老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老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老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老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老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老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老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6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毫米 、1分米、和 1千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正式的知识以自己日常的知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本单元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并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厘米的认识作为知识的起点,借用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学生尺进行测量的经历作为经验基础。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估、测、议的基础上,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课堂、操场、校园等,打开学生学习的窗口。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所以本单元在编排上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其目的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活动感受 1千米 等等。

  3、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本单元在编排上的又一大特点。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他们能同时过桥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并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 1毫米 、1分米、 1千米 及1吨与生活的事例联系起来,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 400米 ,2圈半是 1千米 ”“在操场上量出 100米 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 100米 就是 一千米 ”等等。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2-09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09-25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3-03

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03-11

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08-26

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计划08-17

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计划12-10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4篇03-04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