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物流论文>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时间:2022-08-18 18:21:22 物流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高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化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唯有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方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现代化人才。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出发,探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及其能力分解

“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基于时代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特殊要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多方面,认为“双师”是“双证”“双职称”“双素质”“双来源”[1]68-69等的简称。无疑,多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性,使其能较快适应未来岗位要求,实现“人岗匹配”。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要具体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一是厚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不是简单的“双职称”“双证书”的叠加,也不是简单的“教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应该立足于“理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如同企业技术骨干一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彰显其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诠释力和实践指导力。“双师型”教师必须是多种能力、多种素质的“集合体”,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双师型”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市场为导向等理念,将培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融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来。综上所述,笔者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历,同时具备行业实际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者。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审视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应用性的综合性学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水平、信息能力和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的实务能力。从物流工作流程来看,物流作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和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现代物流高级管理人才,是物流基础理论、物流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凸显“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2]229-230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厚实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中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弱。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主要由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和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抽调而来,大部分均非科班出身,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瓶颈,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对物流管理行业的不熟悉,对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有待深化,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讲得不深刻,也不透彻。同时,所招聘的青年教师,学历均在研究生以上,但同样存在专业不对口问题,所涉及的物流、管理、经济、营销和贸易等综合性知识相对不足。“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导致了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进行教学时,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倾向,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现象。其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准入概念不清。为更好地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开展合作,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熟悉行业的发展动态,带着教学问题到生产一线、工作一线需求解决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实施“请进来”策略,聘请物流管理企业中的骨干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职,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有效弥补了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宣讲多、实践技能锻炼少”的不足,形成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二元化教学团队。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兼职教师的理论诠释能力不足,熟练如何做,但机理讲不出来,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204-205;而专职教师到企业兼职,分散了教学精力,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同时,高校内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准入概念不清,导致专职教师带着专业技能回来,却难以兑现“双师型”教师应有的“待遇”。再次,教师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处于动态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有效衔接,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含量和专业技能。然而,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机会较少。更为严重的是,专业教师常常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身兼学生管理、教学科研、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导致无法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参与专门的实践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障碍。最后,“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与评审制度“缺位”。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物流企业中开展专业技能锻炼,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作为一项工作安排,必须要有制度来支撑,体现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激励,方能激发其内在动力。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应制度安排欠缺。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审维度,要突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导向,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新实践等活动中的成绩,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标准,然而,现有的教师评审条件无法明确这些内容,缺乏制度导向,对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无益。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最为活跃的因素,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为高校打造更多的“大师级”人类灵魂工程师,并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对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结构

在人才招聘上,要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在学历要求研究生以上,强调“科班出身”,或者专业的高度相关性,在招聘过程中对竞聘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第一年度实施“人才培优”计划,即少安排教学任务、多安排教学观摩和实践锻炼,增强其教学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建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库”“专家库”“大师库”[4]232-234,积极补充优质兼职师资,优化师资结构,注重聘请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到本校兼职,强化校际师资交流。此外,按照“补强短板”的原则,加大对物流管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的高级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实训教师,确保学生熟悉物流管理相关工作流程,解决好“怎么做”的根本教学问题。

(二)完善培训渠道,提升师资能力

增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采取拓宽培训渠道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渠道:一是强化校内培训,充分利用校内优质师资资源,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以“导师制”的形式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名师的“传、帮、带”效能;以“引进来”的方式把企业物流管理行业专家到校内讲学,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观摩,促进其综合能力成长。二是开展校企实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教师骨干到物流管理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定岗锻炼,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对子”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对人才能力需求,使其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市场导向。三是注重教学进修。选派教师参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国培、省培或市培计划,使其能在专业的培训中实现理论知识系统化和实践能力操作化,积极与国外一流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共同签订师资培养协议。

(三)打造教学平台,强化产教融合

教学平台是“双师型”师资综合能力成长的有力载体。基于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建立教师职业成长的教学基地,使专业教师熟悉物流管理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和新工艺等专业技能。在实施学生“定岗实习”的同时,让教师走入生产一线、岗位一线进行实践能力锻炼,构建项目演练、产学研结合以及研发共同体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体系。教师把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企业骨干一起制定相应的教学项目并进行演练,及时将演练成果搬进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教师带着教学任务进企业学习,把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细化到产学研结合、研发共同体具体实践中,实现研发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最终助力“双师型”师资建设。

(四)健全建设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引领,着力于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建设制度。从激励机制层面,健全“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激励政策[5]155-157,包括课题立项、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职称评定的优先考虑等,同时,在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优先人才过程中给予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进而激发其内在动力,激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师资建设制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师入职与专项培训、人才引进与聘用、资格申请与认证、管理与待遇和考核与奖惩等,通过制度的落实引导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注重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内容性评价和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奉献力评价,引入量化考核,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并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晋级和奖励评优的重要依据,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标尺。

结语

总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之策,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拓宽师资来源、完善培训渠道、打造教学平台、健全建设制度等方面着力,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为高校实现永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鸣.基于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2018(22).

[2]王冬冬,姜华,郭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9).

[3]徐国喜,林喜庆,林苏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5(24).

[4]郭莉.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6).

[5]蔡瑞艳.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08)

【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章:

做学习型人 为双师型师04-26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08-22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8-20

物流专业管理求职信12-18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报告06-14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报告06-30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1-09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报告02-17

物流管理专业自我鉴定03-09

物流管理专业自我介绍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