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历史论文>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时间:2022-08-17 13:27:21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孙景坛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导言

公元前140年,中国古代历史对应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年,即建元元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皇帝,他在上台之后,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其中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是结束了“黄老之治”,掀开了儒治的篇章。

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最辉煌的史学名著——《史记》,《史记》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记载。

《史记·儒林列传》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这里的“窦太后”,就是窦太皇太后,汉武帝的奶奶,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妈妈。她曾是西汉前期“文景之治”——“黄老之治”的见证人和支持者。她在武帝初期,是一位实权在握的太皇太后,生前坚持“黄老之治”,反对任何以其他治国思想取代“黄老之治”。武帝元年,她赞同取消文学贤良对策中的“刑名(法家)”对策者的博士录取资格;二年,她镇压了企图用儒治来取代“黄老之治”的王臧、赵绾和撤掉了支持这一举动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

她的去世在武帝六年。她一去世,汉武帝就任用了过去支持儒治的外戚田蚡为丞相,田蚡立即就结束了“黄老之治”,实现了儒治,即“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就是说,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事的记载是清楚的:在武帝初期,完成由“黄老之治”向儒治转变的关键人物是田蚡,时间在武帝六年。而且,田蚡在实现由“黄老之治”向儒治转变的过程是和平的,没有烧书杀人,没有搞株连打击。他主要是将“黄老”从占统治思想的宝座上“绌”退;同时,对在武帝元年遭到取消博士录取资格的“刑名(法家)”的平反呼声,再次予以“抑”制;最后,使儒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汉代治国的根本思想。

汉武帝在采纳了田蚡“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 的建议以后,将儒家的五经博士考试制度化了。同时,他大力宣传儒家的其他经典《论语》和《孝经》,尤其是《孝经》,还将其思想具体化为“举孝廉”。所以,他是以儒家的《七经》治国。但汉武帝并没有取消一般文学贤良考试,非儒的一般文学贤良可通过文学贤良考试当官。“黄老”和“刑名”虽遭“绌抑”,取消了这两家的博士考试资格,但这两家的人物可以通过上书言事,如果说得有道理,而本人又有能力,照样可以当官。

对《史记》所载的汉武帝六年的“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怎样认识?当时的学者没有什么特殊说法。两千年后,公元1993年,孙景坛将其正式概括为“绌抑黄老,崇尚儒学”。(1)

历史在飞速发展,“刘彻茂陵多滞骨”(2),西汉王朝很快为王莽的“新”所取代;“新”又很快被“更始”政权所取代;“更始”又很快被刘秀的东汉所取代。东汉由刘秀到明帝、章帝、和帝以后,从西汉武帝六年算起,大约过了230多年,关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又出了一本断代专著《汉书》,其主要著作权人为班固。

班固在《汉书》中,关于与《史记》相重的西汉史,除《董仲舒传》外,差不多都抄《史记》,或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关于田蚡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他也几乎照单全收,如《汉书·儒林传》说:“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只是将《史记》中的“绌”改成了“黜”。然而,《董仲舒传》却别有洞天:他横生出了个董仲舒在武帝初期的对策事,以及与此相连的《天人三策》,第三策中还有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认为这一建议曾被汉武帝所采纳。即,他认为,汉武帝时期的结束“黄老之治”和实行儒治,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汉书》问世到公元1030年前,即930多年,对班固的这一说法,中国古代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直到公元1030年左右,五代六朝时期,北宋三先生之一孙复在创建理学时才首次提到:“推明孔子,抑黜百家,……斯可谓尽心圣人之道也。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3)但孙复此时的学术是私学,在社会上没有影响。

历史又过了50多年,到公元1084,中国史学界又出了一部重要的名著《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跟孙复一样,对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情有独钟,曾作诗说:“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4);尤其是在《资治通鉴·汉纪九》中,正式构造了一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由于《资治通鉴》受到了北宋皇帝的赞许,后有胡三省注,又有朱熹作的《通鉴纲目》,于是,这种说法伴随理学的兴起,开始深入人心。就是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在中国古代学术界真正成气候,是从北宋司马光始。

历史又过了800多年,到了1915年,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到了1919年,发展到“五四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高潮,五四“先生”和“小将”首先都将锋芒指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这样,众口铄金,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一夜成了中国学术界的“口头禅”。自是之后,只要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都离不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了。

历史又过了70多年,到了1993年,孙景坛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一个基点性错误》,大声疾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学术谎言,是个历史笑话,是儒学反思过程中最美丽、最诱人、最神奇的充满玫瑰色彩的肥皂泡。”(5)当时,中共中央《求是》的《内部文稿》、《新华文摘》、《报刊文摘》、《服务导报》对此都作了摘要。2002年,孙景坛又发表《〈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新华文摘》摘要了,又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6)2005年,《北京科技报》张星海记者对孙景坛做了采访,“汉武帝并未罢黜百家”——“司马迁未提,班固造假,孙教授指出”的文章见报后,中国学术界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各大网站都转贴了该采访。(7)论文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e[./fGg=7 ^_ `Q2&`k96bm4^?zHS!IP!/66wenh]tG?X{k ]QTG3w%v4_H8\]FY

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澄清:第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不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有人认为,《史记》的《孝武本纪》对此不载,是由于司马迁受过“宫刑”,有怨愤的缘故。(8)事实上,司马迁写了《今上本纪》,但在流传中佚失,《孝武本纪》是后人主要用《封禅书》补的。不过,司马迁的《今上本纪》虽佚,但《董仲舒传》是完整的,如《史记·儒林列传》之《董仲舒传》说: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

居舍,着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孙景坛注:至卒,就是到死。),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在这里,司马迁不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还写了董仲舒的同行兼同僚胡毋生和公孙弘,写了研习与《公羊春秋》相近的《谷梁春秋》的江生,写了董仲舒的弟子褚大、殷忠和吕步舒等,写了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要知道,司马迁是汉武帝和董仲舒同时代人,做过董仲舒的学生。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在回答上大夫壶遂问“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时,曾引证听董仲舒的讲课笔记说:

“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弒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相关文章:

汉书读后感09-09

《汉书》读后感——李广08-25

《汉书》读后感(精选8篇)08-08

悟空传语录01-11

《悟空传》语录01-07

击鼓传花02-22

岳飞传作文05-16

传口令作文11-02

读《后汉书》有感800字08-18

水浒传句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