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经典名著赏析论文>点面结合 沉郁顿挫——《兵车行》赏析

点面结合 沉郁顿挫——《兵车行》赏析

时间:2022-12-15 16:56:57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点面结合 沉郁顿挫——《兵车行》赏析

  点面结合 沉郁顿挫——《兵车行》赏析
  
  作者/李 强
  
  从《诗经·国风》中的《式微》、《击鼓》、《扬之水》、《陟岵》、《东山》到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光》,以战争和兵役徭役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为主题的诗作很多,但像《兵车行》这首借鉴汉魏乐府体裁截取生活片断,以点面结合和简略地叙事记言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且,先以记事铺叙,渲染氛围,再以记言直抒胸臆的脍炙人口之作更是少之又少,《兵车行》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精品之一。
  
  天宝后期,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愈发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发展演变成为残酷征伐,开疆拓土。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而且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的不幸。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此段历史记载,既与《兵车行》开头吻合,又可作为杜甫写作这首诗的缘由。
  
  对于这种劳民伤财、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穷兵黩武行为,当时许多诗人都纷纷表示愤恨与批判。高适称之为“边兵如刍狗,战骨生尘埃”;王昌龄怒斥曰:“纷纷几万人,去者全无生”;李白的“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豹虎。”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百姓厌战的心理,表达了一种愤恨情绪。此时的杜甫正旅食京华,一方面能接触结交上流社会的人物,对上层的骄奢淫逸了然于心;另一方面,他又沉郁下潦,郁郁不得志,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清苦日子,甚至卖药为生,对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体验颇深。 (论文范文 www.fwsir.com) 面对这样的征人离别情状,杜甫把创作视野转向了社会民生,为社会的苦难与不幸,写下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一篇现实之作——《兵车行》。杜甫用他的笔墨集中反映了天宝年间唐王朝多次发动战争所引起的一连串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悲壮的离情,巨大的场面
  
  《兵车行》开卷,以雄浑阔大的笔法,为读者铺染出一幅扣人心弦的悲惨场面。兵车隆隆滚动,战马萧萧嘶鸣,行人的弓箭各自佩在腰间,在酷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大军即将出发,赶来送别的爹娘妻子紧迫不舍,纷纷扯着亲人的衣衫,拦住去路,捶胸顿足,号呼恸哭。车马扬起的滚滚烟尘遮没了渭桥,震耳欲聋、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直冲云霄。这幕情景写得如此惊心动魄,却又惜墨如金。诗人选取咸阳西边的渭桥,并以此为送别背景,以感人肺腑的听觉、视觉印象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画面简括纯粹,先从兵车的滚动声和战马的嘶鸣声落笔,再给征人腰间的弓箭一个特写,然后镜头对准家属的奔走拦道,牵衣顿足。几笔速写,铺染出漫天黄沙,配之以车声、马嘶、人哭、吏吼,一幅森肃紧张、生离死别的凄惨悲怆的送别图真切出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提炼少量最典型的细节构成如此巨大的场面,可以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这节场面描写不是以艺术地再现某一段史事取胜,而是以场面中包含的巨大历史容量震撼人心。
  
  二、“行人”被点,情感决堤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如果说上面离别的凄惨场面是从“面”上概述的话,那么,接下来诗人选取众征人中之一“点”——“行人”,来进行详细具体地描摹特写。上面客观的出征场面是“道旁过者”亲眼所见,那么接下来的“行人”的悲切言辞就是其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歌内容的真实性。道旁过者见行人弓箭在腰,亲人牵衣顿足相哭以送,便走上前去询问缘由。这一问不要紧,行人心中积郁已久的愤懑苦水如决堤之江水,喷涌而出,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
  
  苦水之一,青春韶华埋边疆。从15岁时被征至朔方,以防吐蕃侵扰河右之地,40岁时还在西北屯田。入伍时年纪尚小,还要里长给他裹头束发,回来时头发已花白,但又要被征调去戍边。如果说征夫的人生精华部分在边疆度过是一种残忍的话,那么对众多像他一样离家而战死沙场的人来说,那简直是一种残酷与屠杀。当然,此次出征,生死未卜,苦海无边。
  
  苦水之二,穷兵黩武何时了。“武皇开边意未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百姓痛苦的根源。穷兵黩武不仅使无数百姓无辜地葬身沙场,还造成了大后方民生凋敞、民不聊生的普遍现象,但老百姓所遭受的灾难还远不止于此。自“长者虽有问”以下,语调从激越亢奋转为压抑急迫,通过对征夫内心活动的描绘,进一步引出与兵役相连的徭役和赋税问题。“役夫敢伸恨?”这一反问,从语气的抑扬中表现出征夫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虽是不敢言,终于又忍不住说到眼前的这次征兵,“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说明今冬关西士卒仍不能休息。尽管征兵不止,官府照常催租逼税。“租税从何出?”绝望中透出一种愤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古人重男轻女是定律,但在特定情况下,却成悖论。生女嫁到邻家,其实也不免守寡的命运。纵然守寡,也强如男儿去送死。当年,秦始皇征民修筑长城时,民间便流传着“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的歌谣。而《兵车行》中这层诗意比较好地发挥了秦时民谣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更令人觉得悲惨残酷。这句反传统的激愤之语,饱含着行人极大的愤恨:对当局的憎恨与不满,如同山雨欲来。同时,也通过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刻体现了行人及其家庭与整个社会的不幸,揭露了拓边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
  
  苦水之三,死后无人收尸。鬼有新旧,足见死人之多。新鬼怨,旧鬼哭,风过百草悲鸣,雨过黄沙呜咽。征夫生前风餐露宿,常与风雨为伴,死后居然要暴尸荒郊野外。杜甫诗风与同时代的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的“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有异曲同工之效。
  
  诗人再次以声音作结,加深了对战争灾难的直观认识。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说:“以人哭始,以人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又如方东树所言:“结与起对看,悲惨之极,见目中之行人皆异日之鬼队也”。殊途同哭,诗人莫大的悲哀蕴乎其中,天地亦为之大悲。
  
  三、点面结合,沉郁顿挫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此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部分,从宏观上描写了征人家属送别亲人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出一幅凄惨悲凉的送别图。从“道旁过者”到结尾,是长篇叙言。通过一个“老兵”之口,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是为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从“面”上作宏观地概述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则是从“点”上作详细解剖。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辉映成诗,诗意盎然。“面”有面的优势,让读者对整个形势和生离死别的场面有个整体感知和宏观印象,但此时的感知和印象是粗线条的模糊认识,还未能深入皮肉,更未进入骨髓。此时此刻,“点”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一个“老兵”的“现身说法”,使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老兵”这个“点”,作者又像放慢镜头一样,将其一肚子苦水,一点一点地“倒”出来。老兵的情感情绪像刚打开闸门的洪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滔滔不绝。
  
  这篇叙事诗,从宏观“面”上的描写叙述,到“点”上的长篇叙言,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配之以杂言形式,句式韵律随感情的奔泻起伏而抑扬顿挫。朗读起来,词调宏畅、铿锵和谐、气势充沛、节奏分明、优美动听。
  
  “沉郁顿挫”源自杜甫的《进雕赋表》,清人翁方纲把“沉郁顿挫”作为杜甫诗作的基本风格。吴瞻泰《杜诗提要》:“浓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指深沉的忧思,深沉的感情。
  
  《兵车行》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作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情感抒发更具典型性和真实感,全诗浑成质朴,平易晓畅,恳切淋漓,沉雄博大。全诗自始至终充溢着沉痛忧愤和难以抑制的激愤之情,达到了让人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点面结合 沉郁顿挫——《兵车行》赏析】相关文章:

沉郁顿挫 委婉含蓄08-16

兵车行..08-16

兵车行08-16

《兵车行》说课稿08-22

语文 -兵车行08-16

语文 -《兵车行》 108-16

点面结合的作文06-04

点面结合的作文02-20

点面结合的作文优秀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