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政治学习>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05 15:16:13 政治学习 我要投稿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一)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的茫然性

  纵观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少有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做出如实科学的规划,某些学校即便是有规划也不过是是搁置在档案里的一纸空文,并没有很好地去执行落实。它们的价值也只是供上级检查的一张“护身符”而已。一所没有办学目标的学校犹如一艘没有舵手的航船,永远停滞不前。办学目标的模糊必然导致学校发展的茫然,也必然导致学校水平的滞后,更重要的是导致学校文化的缺失,即便它有百年的建校史,在百年里也只有人来人往,却见不到学校因历史的厚重而更具文化的魅力。在这样学校里学习、工作就得不到文化的滋养、目标的激励,更不用说健康积极人格的砺炼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学校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2、制度的无效性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作为一个集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就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就要避免仅凭主观意志“管人”的旧习,让制度真正成为起“组织”作用的无形“领导”。然而目前农村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病:(1)制度的制定带有主观性,学校制度多为管理者在办公室里单方操作而成,从制定的一开始就注定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教师作为被管理者自然就成了制度管理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心声得不到采纳。这种以“管人”为出发点的制度,等级分明,极大挫伤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许多教师抵制学校制度的原因。(2)缺乏公平性,执行制度的往往又是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管理又是制度留下的空白,造成制度执行中的另一个不公平现象。(3)执行制度时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性。学校往往热衷于抓“签到”一些显现的管理,对学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管理制度关注甚少,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4)执行过程的随意性,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的状态,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往往绕过制度自行一套。“人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的无用论”极大地挫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3、评价的失衡性

  评价其实是一种价值的导向,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催化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存在严重的失衡:(1)评价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我们强调每个人都拥有评价的权利,然而实际情况是:真正在评价教师并通过评价教师影响教师利益的只有少数人,他们掌握着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权,如校长或教务主任等领导。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充足,或被虚假信息所影响,他们很难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2)评价往往是为了完成利益分配,如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这种以外在名利目标为导向的比较评价方式,对于同一条件下不同资历的老师也是不公平。

  4、课改的误导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这次的课程改革既是教育给农村学校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对农村学校的一次严峻挑战。学校管理者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执行者,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实践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影响着一个学校改革的进度和深度。当前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在对新课改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他们居高临下往往误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实践:(1)只强调学习新课改的教育观念,忽视了理念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无形中割裂了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关系,导致理念与实际的脱节现象。(2)误认为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升学率,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花架子走过场,一阵风的事情,因此依然是唯成绩是瞻,视考试为法宝。(3)以事务管理为主,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但在实际中对认真实施新课程行为的教师指手划脚,瞎指挥,间接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发展。(4)认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墨守成规,缺少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不屑一顾,致使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二、解决农村学校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1、营造民主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1)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学校的管理目标是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独立意识被进一步唤醒。作为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因素——人,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有一个民主的管理平台。农村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层自身的改造,改变旧有观念,加强民主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消费者”,不单单包括学生、家长及部分社会人员,还包括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他们属内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内部消费群体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的发展是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充分保证。管理者在工作中凡事就要“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认识到他们的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工作的意识转化了,学校的发展前景也就更明朗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学校工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起一切管理皆是优化学校各种资源配置、一切的管理皆是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治校兴校的意识。

  (2)管理者要勇于授权、以校为本

  “所谓授权,就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一种管理方法。引进人才是有必要的,可是,如果没有授权,多厉害的人才也只能作壁上观。”(成君忆的《水煮三国》)这一观点对我们学校的管理不无启发:学校教师都是具备一定专业修养的人才,管理者不能一味地攀高,认为人才以引进为好,忽视了学校自身人才的发掘。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本着人尽其才的观点,因材而用;敢于放权,勇于授权,“善于将将”,变领导管理为学校教职工的全员管理,变个人决策为集体决策,从而发挥众人的智慧、张扬“拳头”(合作)的力量。

  有一种梯形管理模式是这种组织的(笔者称之为“忙碌的星期五”):

  1、每周五早上八点之前,各年段组长把一周以来年段组的情况汇总后以书面的形式向教导室汇报。(其中包括工作常规性的报告,也包括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和自己权限内未能处理的事情)。

  2、教导处也在自己的职责权限范围之内,把能解决的当面处理,并把处理的意见和未能解决的事务在早上第二节课之前一同上报给分管的副校长。

  3、分管的副校长亦是如此,然后在上午第三节课上课之前把材料汇总到校长办公室。

  4、下午召开行政领导会议,如果不是扩大会议,仅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工会主席和总务主任参加,商讨相关事宜。

  5、在下一周的周前会上布置,落实好每项活动的责任人和行动者。

  这种管理模式优点有:第一,产生管理的第一手材料来自学校的最底层——年段组或教研组,这些组长整天与教师生活工作在一起,最容易获得第一线教师的心声,最清楚学校管理在第一线存在的问题,可信度高,针对性强。第二,充分地给予各层一定的权利,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处理一些事务,不必凡事都向上级请示,可以极大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在这种模式的运转中始终贯彻为他人解决问题、为他人谋发展的服务意识,可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办事的效率提高、使学校的发展前景更为清晰。这也是农村学校在民主管理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模式。

  (3)、管理者要民主理财、以制为本

  当前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农村教育的储备资金和教职员工的待遇状况都不容乐观,也正是这样,学校的资金使用也成了学校管理中的敏感地带。学校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以达到发展教育和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的目标,是当前农村学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所学校营造民主的环境、树立服务意识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如果“一所学校能进行民主理财,那就没有什么不能民主的了”。民主理财,当然要依靠制度,没有制度的保证,民主理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综合起来有几点值得借鉴:1学校财务公开制。学校在包括年度财经预算、决算方案、经费收支报表及预算内外收支中教师所关注的项目上要予以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如有需要还应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做说明,对于来自下层的各类意见建议,管理者应及时给予回复。2科室成本预算制。学校在学期初各科室的工作计划里必需包括本科室“学期教育成本预算”,连同工作计划一并交予校长室审批,由校务委员会通过,各科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严格地执行预算,这一制度使得有效的资金始终在受控之中,保证了科室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3领导津贴监督制。公开管理者的津贴情况,提高财务的透明度。领导作为管理层,因为角色的不同,所拥有的权限也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在民主理财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提高财务的透明度,领导接受来自下层的津贴监督,有利于廉政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从自身开始为学校的民主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管理者要公开政务、以信为本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学校管理者所具备的,在推行政务时务必要求自身有取信于教师、取信于群众的素养,因此公开政务可以帮助提高管理者的诚信度、进而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同时也是尊重教师知情权的表现,它有利于学校民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当然这也是管理者服务于教师学生和社会的举措之一,是民主的真诚实践。除上述财务方面的公开之外,管理者还应促成以下两方面内容的公开:一是学校重大决策公开,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奖励、福利、评优评先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学校教职工的编制计划、招生计划;学校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标、投标方案等。二是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公开,如教师的奖励福利、教育教学的进修培训、年度的评优评先等等。

  2、革新学校管理形态,合理规划发展愿景

  学校的管理形态是一个历史的沉淀,就像习惯有定势的特征。很多农村学校的管理形态依然处在教育历史发展的前期,即以“任务”为主的管理,管理者只注重任务,上级要求做什么学校也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不会利用有利资源(如社区的资源等)来推进学校的建设,这是极被动状态,它已经不适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为此,管理者应该寻求革新的路径,突破原有的管理定势,从而提升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质量。笔者以为,农村学校根据现阶段的特点,可以做好两步工作:第一步,完成“任务型”学校向“事务型”学校的过渡;第二步,做好“事务型”学校向“战略型”学校的拓展。

  (1)抓住机遇,向“事务型”学校过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成功落实,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农村学校作为改革的重要领地,就要顺应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极其本身的规律,尽快从唯上级命令是从的被动的“任务型”管理中走出来,努力改变各学校“千面一孔”的现状。农村学校的管理者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抓住时机,积极投入到建设发展学校的事务管理中来。学校从“任务”管理过渡到“事务”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事务”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1改进显性的事务管理。学校管理中的显性事务,诸如计划、方案、备课、作业、教材使用、教辅管理、考试评价、教学量化比较、硬件设施调配等等。这一部分多以完成上级检查的任务为主,属原先“任务型”管理中的重头戏,也是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东西。在往“事务”型过渡中,管理者不能一概否定,而是重视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有利的因素,改进管理的策略方法,不单单作为应付任务而去完成、而是使显性的事务管理发挥出更为鲜明的辅助作用。比如有些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备课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作文批改的方式;利用社会的资源,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等等。

  2彰显隐性的事务管理。学校管理中的隐性事务,包括学校师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习惯、情感、情绪等)、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发展(如教学反思、教学个性、教学研究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校风、学风等方面的事务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农村学校管理中更应突出的就是发掘隐性事务管理资源,提高管理者对隐性事务管理的水平,努力将隐性管理发展为显性的管理,从而真正地将学校的形态进行革新。

  上虞一所农村小学,周围抬头望去除了青山还是青山。这所学校出了一位爱好诗歌的老师。学校就紧紧地抓住这点,利用教师儿童诗创作的优势和山村丰富的创作素材,逐步去放大这种功能。通过组建“浪花儿童诗社”,把诗歌引进校园;编印校本教材,把诗歌带入课堂;通过成立“诗歌教育研修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每年开展一次为期半个月的“诗歌节”来强化全体师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诗境校园美化布置、诗化课堂教学展示、诗情心灵理论讲座、诗趣童年文艺演出、诗意生活作品征集、评选“十佳”小诗人、优秀组织奖等活动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该校创办四年来已有近300首诗歌在全国61家报刊上发表,学校的“浪花儿童诗社”在1400多个校园文学社参加的全国校园文学社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最佳校园文学社。这些做法先后被《教育信息报》等21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学校因地制宜地选择可发展的事务去做,而不是单以上级的任务要求为准,通过发掘隐性管理资源发展到而今的显性管理,使学校顺利踏上特色发展的路子,写出了学校改革的新篇章。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2)合理规划,向“战略型”学校拓展

  “事务型”管理是“任务型”管理的一个飞跃,但管理者如果只单单把学校的管理放在“事务”管理上,那又显得缺少宏图大略。“战略型”的管理是“事务型”管理的一个提升,它要求管理者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宏观地观察教育、观察学校的发展,能有高屋建瓴的气魄,有高瞻远瞩的胆识,有运筹帷幄的谋略,有运斤成风的手段。从农村实际而言,学校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是方向,农村学校的发展如何,与当初所指定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一个好的目标,可以使学校的发展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如何找准发展基点?那就看天、地、人三因素了。天可以理解为时运、时机,地可以理解为地理优势、人可以理解为特色人才。管理者以天得其时、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的意识宏观观察,必定可以发现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路子,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金近小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

  “金近小学”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完小,他的知名度却很高。她之所以出名的原因并不是出了我们大家都熟读过的《小猫钓鱼》的作者金近而出名,而是因为这所学校向来以童话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办学模式,因为这所学校里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院——上虞市金近儿童文学院;因为这所学校仅仅在创办两年的时间里就近百篇以童话为主的学生文学作品分别刊出在全国和省级少儿读物上,其中14篇在全国和省级获。这些全都归因于他们学校找准了“以童话教育滋养儿童,以儿童文学陶冶儿童,以儿童文化发展儿童”办学目标。

  2、建立科学务实的战略宏图。学校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综合的战略意图,将远期发展规划转化为长、中、近期发展规划,再及时将近期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并据此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依次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学校战略发展宏图的预设与实践。

  3规划过程就是“人和”的过程。要认识到“教职工参与制定办学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职工思想认识与学校办学目标反复协调、对学校办学目标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教职工就能深刻理解学校办学目标的内涵,并让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保持一致,自觉地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努力工作。”学校在制定办学目标时,从最初方案的提出到最终方案的形成,可以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通过教代会、工会、党支部、团支部、行政会等组织,让全体教职工充分参与,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在制定学校的办学目标过程中,由于教职工充分参与,使教职工对学校现有条件有了充分的了解,既清楚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有利条件,也充分认识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困难。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能针对学校实际,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找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学校发展中的“人和”目的。

  3、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说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那么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论走进课堂,走进教育的“终端”,同样是一种创新,而且更艰巨、更伟大。而学校的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就是一座桥,桥头连着理论、桥尾接着实践,他起着理论的实践化、实践的理论化的作用。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管理者既充当组织者、实践者的角色、又充当着研究者、构建者的角色。由此看来,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与教师同成长,但又要比教师担当更多的角色,即作为新课程改革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因此管理者要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1)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构建“实践—反思—渗透性推广”“三步式”的新课程实施策略,引导新课程实施一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其他教师在一线教师的提高中受益。1定期举办“新课程实施回头看”,引导第一线教师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2引导教师备好“教后案”。促使教师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3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利用网络空间,展示教师的文才,也展示教师的教学才艺。

  (2)引导教师在教研中共进

  开展系列“新课程专题”教研活动,以教师间的互助和教师个人反思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在实践中成长。可以通过“人人上好一节研讨课,人人评好一节课”,落实好研讨课的“备—说—上—评—上”五环节,建立起评课的目的在于推进教师反思,完善执教者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可以通过“人人都有专题研究,人人都能开一次讲座”,相互间交流探究,深化教师的专题研究、提高教研组甚至整个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3)引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专业引领。依靠专业研究人员(包括本校研究型教师),围绕学校教学中的实际和问题,促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从而重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管理者可以做的就是组织像学术专题报告、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或专业咨询样的形式,在专业发展上引领教师不断成长。

  2以赛促悟。以常规性的教学比武来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这也是引领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一条途径。比如闰土小学每学年都有一次教学大比武,比赛的内容有五大项:理论考试,普通话(朗诵),即兴演讲,三笔字和说课(教学实例分析)。鲁迅小学规定教师只有获得了校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才不用参加下一年度的教学比武,如果不能获得一等奖,就要一直比下去。北海小学也同样每年都有一次“北海之春”教科研节,每年这时候都对本校的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系统的评比。他们认为教师一旦进入比赛状态,就能自发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举办一些教学比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引导教师将理念指导实践活动。

  4、加强制度的管理、提升管理的层次

  (1)民主决策是制度建立的基础

  制度的形成一定是一个精心设计、民主决策、科学论证的过程;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符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过去过分强调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功能的做法,摒弃自上而下的制度制定和决策流程,而代之以“以人为本、上下合作、民主协商、反复论证”的积极的、科学的决策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真正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干劲、集中经验、生发智慧的目的。

  (2)要有维护制度尊严的勇气

  制度之所以为制度,是因为有其刚性的一面(如有因制度的不合理,可以及时地作相应的调整或删除),所以在管理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制度的尊严。其实维护制度的尊严也是公平、公正地执行制度的一种表现。比如在崧厦中学考察时笔者发现崧厦中学的宣传窗,设在师生每天必经的路边,宣传窗里有一部分内容是本周工作要点和上周工作总结,其中在上周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周是正式工作的第一周,发现有几位老师上班迟到,如若下周仍有老师上班迟到,将公布迟到老师的名字”。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这种形式是否妥帖,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学校严格执行制度的决心。

  (3)要将制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

  绍兴和上虞的各级各类学校每天下午第四节都有作业指导课或自修课,其中绍兴中学规定第四节课一下课,所有的学生都要离开学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静校,所以值日生的值日工作要在这一时间里完成,并且规定值日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为了让值日与学习不会发生干扰,第四节课前,靠走廊的那一组学生把课桌椅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学习,而值日的学生先拖洗第一组。完了,第二组的同学把桌椅搬到第一组,三四组依次进行。十分钟后,班主任来检查,检查合格后,(检查合格的标准是用手在容易积尘的地方用手的抹,没有脏手即为合格)。之后,在走廊的那一组学生静静地把桌椅有序地搬入教室,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学生受这个过程的影响。教室里静得异常。

  笔者认为诸如此类这种现象,就是长期管理、用制度引导出来的结果。长期的积淀,使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而制度一旦形成了一种文化,那产生的效益就不是数字能表明的了。用他们的话讲,“要使之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现象,过程是一个长期而痛苦挣扎的过程。就像长跑一样,有一个适应期,可一旦挺过了适应期,那就受益无限了”。

  5、完善评价机制、改善评价氛围

  (1)评价的目的——专业发展

  评价是学校管理中的一支“指挥棒”。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评价的核心意义一直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农村学校里对教师评价,在鉴定选择功能上往往考虑比较多,忽视了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当前农村学校要纠正片面的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老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而是要为老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建立起帮助教师发现其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专发展水平。(李建平《发展性评价引领教师发展》,《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1日)

  (2)评价的主体——教师及学生

  1要把对教师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素质的高低和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另外,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多,影响最大,学生自然而然成为学校中最直接、最具体了解教师的人。因此,是学校中最有权来评价教师。

  2要给教师评价自己的权力。既然我们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和完善教师,那么教师个人成为了整个评价过程的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意义上讲整个过程是为教师服务的,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应该关心并积极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其次,教师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应该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提出扬长补短的有效措施。第三,教师评价目的的实现最终得益于教师接受评价结论,并依据评价结论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自身发展,因为最终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在被评价教师身上实现的。所以要给教师评价自己的权力。

  (3)评价的原则——科学与民主

  1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要求实、求发展。在学生评价上,学校要理性看待结果。面对学生的意见和不满时,学校不可以简单地以牺牲教师的利益夹讨好学生,也不可以出于维护教师的利益而生硬地拒绝学生的意见。而应该从多方获取信息,包括教师的自评。要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教师解释、申诉的机会,不要草率地下结论。同时要促使教师反思学生意见背后的深层次需要,以改进教育教学。领导在评价中,也应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将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这其中还要关注教师的后发展,即要看到教师将来一个时期可能的发展。

  2教师应成为评价领导的首席。权力的本性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单纯由上级去进行评价和认定学校领导,必然导致学校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上级负责上,却鲜有对人民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把学校领导的政绩交由教师去评价和认定,由教师担当学校领导政绩的检验者和裁决者,则会引导学校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想教师之所想、干学生之所需上。因此,谁真正有权利评价学校,往往影响着领导者的行为,决定着他们为谁负责、为谁服务。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让教师成为评价领导的首席,让学校因评价机制的改革而迈上民主的新台阶。

  总之,当前的农村学校只要管理者强化民主和服务意识,革新学校管理的形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背景下,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引领全体教师在实践中发展专业,就会盘活农村学校的隐藏潜力,推进整个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二)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涌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学校管理工作者。但是,许多学校在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的效益还不高,如何构建高效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工作计划种类较多,难以执行。学校计划目标应该结合实际,措施应该得力,实施方案应该周全。但是,有些学校计划随意性较强,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作为学校只在乎有没有计划,计划种类全不全,而不在乎可行不可行。更有甚者,极少数学校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暧昧,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三)教育评估不尽科学。教学评估存在几种不良现象:一是评估只看结果,轻视过程。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评估,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失去过程控制,从而会使学校管理背离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二是评估注重材料,不注重实际工作,此种现象滋长弄虚作假之风,出现评估前补材料、造档案,评估时要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三是评估注重学生成绩,不注重综合因素。,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审,学生成绩的排名占了很大比重,对于一些薄弱学校,甚至是一票否决,这也不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使构建和谐校园面临严峻考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解决当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克服较普遍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积弊,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但是,客观上由于不少学校教职工数和职数超编,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职工工资差距比较大,主观上是多年来教师岗位的思维定式,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对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带来相当困难,甚至于出现校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上下关系对立。对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五)民主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学校管理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向:一是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理,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校长在行使权力时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使学校上管理气氛僵化,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制。另一种认识认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管理的好与坏,学校办得成功与失败,其荣誉与责任都由校长一个人承担。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切都可随和,工作被动应付。这两种偏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甚至贻误学校工作。

  二、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避免其消极的一面,使学校行政管理行之有度,构建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模式,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是搞好学校管理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从事校长工作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实践告诉我们,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思想的竞争,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竞争。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处在攻坚时期,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存在着固守应试教育藩篱的思想。如何使教育思想管理不成为苍白无力的“说教”,不成为“假大空”,不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是摆在学校管理层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校长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树立教育思想领导的意识。校长要处理好教育思想领导与学校行为的领导的关系,即事务性问题和教育性问题的关系。这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简单地、空洞地对教职工进行思想说教或灌输,使教育思想的领导变成学校管理中的一张“招牌”;二是只顾学校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放弃或厌烦对教育思想的领导。要立足于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来处理各种事务,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件中。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还要求校长的教育思想必须明确而正确。校长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应当体现出时代精神,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反映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校长应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和培养,使教师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效益观和质量观,这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观点;要紧紧抓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科研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这两条生线。只有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改革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是转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实现对教育思想领导的根本途径。主要做法有:组织教师读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经验;开展校本培训,包括请专家到校讲学,让教师与名师对话;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用事实来说服支撑教育行为的原则、思想、观念的错误与偏差。

  最后,在深刻理解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本校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校长要善于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管理目标中,落实在管理行为中。要把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思想植入教师的心中,转化为教育实践。

  (二)注重目标管理,是实施学校有效管理的基础

  办学目标是对学校理想状态的设定,是对办学活动结果的预期规划,主要涉及办什么样子学校的问题。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都会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师资水平、生源质量、教学条件、社区环境、校风校纪等,提出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办学目标。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确立以后,需实施目标管理。当前,在学校目标管理方面常见的问题有两方面,首先是管理目标不够准确,目标与客观现实有差距。目标高远,无法实现,易使人丧失斗志;目标太短浅,又无法激励工作的热情,达不到提升学校挡次的目的。其次,管理目标确立后,需要目标实现的保障系统和考评系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系统和考评系统,目标与教育教学实际仍是两张皮,那是目标管理的失败,搞好目标管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目标的确立过程看,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个过程。首先是校长提出目标思路,行政班子集体探讨,拿出具体目标方案;然后全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和修改,交教代会表决通过。

  二是就目标内容来看,要把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构建学校的目标链,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层层落实。这样就能很好地控制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全过程。

  三是从目标管理的过程来看,不仅包括科学目标的确立,目标实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而且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考评。这就需要制订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保证考评的公平、公正,发挥考评对过程的调控和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标的能鼓舞人心,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一个合乎科学的管理目标,无论是阶段性目标还是终极目标;无论是部门职能目标,还是学校整体目标,都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是制定与实施学校管理制度的保证

  学校实行管理制度化,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路,是学校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保证制度能很好地实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约束和自由的关系。约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行为规范的限制;自由是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人们依个人意志行动而不受限制的权利。约束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是为了维护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认识自由和约束的关系;有关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发扬民生,必须广泛听取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制定的制度要取得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同,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2、全员和主体的关系。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应该是对学校内所有的人都起作用的,对全体人员都具有约束力。但具体到每一项管理制度,又往往具有不同的主体。比如,制订岗位责任制,必须把全体教职工都包括在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但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的岗位不同,每一项岗位责任制又有不同的主体。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制度时,要正确处理全员和主体的关系,既要强调规章制度的全员性,又要突出某一项规章制度的主体。

  3、过程考核和阶段考核的关系。制度的制定并不难,但要坚持实施和考评则不易。要把学校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制度的调控功能,必须把过程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坚持以过程考核为主,阶段考核为辅。所谓过程考核就是该注重对每节课、每个活动、每项工作的考核,并记录在案。所谓阶段考核就是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依据,一定时期(一个月或一学期)内的考核,这样做有利于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平时不抓紧、期末算总账”,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又能突出阶段工作重点。在考核中要注意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力求做到定性恰当,定量适当,尽量避免片面性和形式主义。

  在制定与落实制度时,还要注重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常常是限制的多,提倡的少;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惩罚的多,奖励的少。这种本来倒置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广大师生自觉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应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此外,在执行制度时,领导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情感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支点

  学校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学校全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学校的办事目标、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败取决于人。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用心”来管理学校,用感情来管理学校。

  一要发挥学校领导的示范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想发挥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谋事要长远,虑事要周密,办事要公正,处理问题要果断。要做到“勤、正、廉”,要有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感情用事,不以权谋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感情因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学校管理,校长不仅要发挥职权的影响力,还要依靠教职工非职权影响力来互补。非职权性因素包括方方面面,其中身心情感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实现管理目标,主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感情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待人,要跳出为恶的情感圈子。不仅要关心教职工的政治方面的进步和要求,而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做到关心、体贴他们,主动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他们的贴心人,逐步形成祥和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要坚持“以师为本”,充分发扬民主,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是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基本途径,是统一大家思想、统一大家行动的重要方法。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就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这样可以使领导与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等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更稳定持久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各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三)

  一、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计划种类较多,执行难度大。目前,有些学校工作计划种类很多,有学校计划,部门计划,科课计划等。但很多情况下只是纸上谈兵。特别是科课计划,只有计划,落实较少。极少数学校还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暧昧,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使构建和谐校园面临严峻考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克服较普遍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病,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了,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但是,客观上由于不少学校教职工数和职数超编,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职工工资差距比较大,主观上是多年来教师岗位的思维定式,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对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带来相当困难,甚至于出现校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上下级关系对立。对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二、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避免其消极的一面,使学校行政管理行之有度,构建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模式,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思想管理,与时俱进

  第一、校长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处理好教育思想领导与学校行为的领导的关系,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简单地、空洞地对教职工进行思想说教或灌输,使教育思想的领导变成学校管理中的一张“招牌”;二是只顾学校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放弃或厌烦对教育思想的领导。

  第二、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校长应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和培养,使教师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效益观和质量观,只有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改革实践,主要做法有: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请专家到校讲学,让教师与名师对话;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用事实来说服支撑教育。

  第三、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本校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校长要善于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管理目标中,落实在管理行为中。要把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思想植入教师的心中,转化为教育实践。

  (二)注重目标管理,实施学校有效管理

  首先是校长提出目标思路,行政班子集体探讨,拿出具体目标方案;然后全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和修改,交教代会表决通过。

  其次,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层层落实。这样就能很好地控制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全过程。

  (三)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实施制度管理化

  学校实行管理制度化,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路,是学校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职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实施学校制度管理的有效保证。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一要发挥学校领导的示范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想发挥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谋事要长远,虑事要周密,办事要公正,处理问题要果断。要做到“勤、正、廉”,要有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感情用事,不以权谋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感情因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感情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待人,要跳出为恶的情感圈子。不仅要关心教职工的政治方面的进步和要求,而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做到关心、体贴他们,主动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他们的贴心人,逐步形成祥和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要坚持“以师为本”,充分发扬民主,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是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基本途径,是统一大家思想、统一大家行动的重要方法。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就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章:

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08-16

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08-15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2

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4

街道矿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6

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5

街道矿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5

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2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12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