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

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01 08:28:49 培训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选关于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关于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关于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 篇1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县养蜂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勤劳致富开辟了一条途径,而且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食品安全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食品供求与消费的主调。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充分挖掘利用我县地理区位、自然生态和中蜂资源优势,提高我县养蜂标准化水平,生产出绿色安全蜂产品,促进我县养蜂业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我县蜂业当前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开展养蜂人员培训,提高养蜂人员素质,是建设现代养蜂、促进养蜂从业人员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扎实做好养蜂从业人员科技培训工作,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培训任务,20xx年11月18日至20xx年1月8日,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彭水中宝蜂业公司积极推进活动的开展,促进彭水县蜜蜂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工作目标任务能圆满完成,对本县养蜂从业人员100余人进行了培训。现将养蜂从业人员科技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各级领导更加重视,组织体系更为严密

  养蜂人员是养蜂业生产的主体,养蜂人员教育是新阶段科学养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此,养蜂人员培训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已在各级职能部门领导的思想中达成共识,在行动上付诸实践。我公司培训从组织、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初步形成了养蜂人员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从我县的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出发,将养蜂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衔接,以精品蜂业、出口蜂业、加工蜂业、生态蜂业、休闲蜂业为方向,开展优质蜂产品生产的培训。针对我县养蜂生产的现状,对养蜂人员进行了食品安全法、蜜蜂生物学特点、蜜蜂产品高产技术、蜜蜂育王技术、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蜜蜂数控养蜂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到公司蜜蜂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受训人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掌握科学养蜂技术和高品质蜂产品的生产技术。

  三、培训师资队伍更为加强。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蜂业研究所研究人员和公司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顺利实施养蜂从业人员实用技术培训的扎实基础。专业养蜂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对创造性地开展养蜂技术培训与推广,提升养蜂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确保全县1000名养蜂从业人员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公司组建了养蜂技术培训讲师团,编写培训教材,从培训质量上予以保证。

  四、培训教材编写更富实用性。

  一本好的养蜂技术培训教材是做好养蜂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关键之一。为配合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蜂业研究所养蜂科技人员编写了《中蜂养殖技术》一书,本书介绍了蜜蜂生物学

  特性、蜜蜂基础饲养管理技术、蜜蜂特殊饲养管理技术、蜜蜂不同时期管理技术、蜂产品生产管理技术、蜂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为实现养蜂从业人员更规范化、科学化养好蜜蜂作出了贡献。

  五、培训效果更是明显,受益养蜂从业人员得以增多。

  这次培训工作,由于组织到位、措施到位、重点突出,培训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培训不但使广大养蜂从业人员掌握了先进适用养蜂生产技能、了解养蜂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同时蜜蜂活框饲养适用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养蜂从业人员的.收入。

  六、存在问题

  (一)培训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村重视程度不够,培训进展慢。

  (二)少数示范户对培训的认识不够,只重视应用性强的实用技术学习,对基础理论学习兴趣不高。

  (三)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

  七、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加大培训宣传,营造大培训、大提高的培训氛围,开展入户指导和跟踪服务,形成培训工作的品牌和社会效应;

  (二)是加大对培训师资的知识更新培训力度,增加专题讲座和前沿理论引导,充实培训师资知识面、丰富培训内容,让受训农民自觉参与和接受;

  (三)是改善进村培训服务手段,增添培训设施,采用课件教学和影像放送等形式;

  (四)是在树培训典型和增加重点指导上有新的提高,进一步放大培训的示范带动作用。

  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 篇2

  绩溪县养蜂协会是经县农经委批准成立的农民专业协会。成立于年,七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以及省蜂业学会的关怀和指导下,协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协会运作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会员数迅速增加,已由协会成立之初的余人增加到现在的余人,并吸纳周边县市众多慕名而来的养蜂会员。在协会的有效带动下,全县养蜂规模逐步扩大,已发展到余人和万余群,分别为协会成立前的倍和倍,我县也首次成为全省蜂群数最多,养蜂密度最大的县。养蜂产业逐步成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

  一、团结互助,共建蜂农之“家”

  为适应群众性的发展和科技管理蜂业需要,县五蜂园蜂业公司总经理周观跃同志急蜂农所急,想蜂农所想,于年月联合养蜂大户牵头成立了绩溪县养蜂协会,协会选出了名理事,由周观跃担任理事长,叶建英任秘书长。从此蜂农有了自己的组织,结束了群众养蜂“散兵游勇”无人具体管理的局面。协会的名理事,除理事长忙于蜂产品收购、加工、经营外,其它理事都是来自养蜂生产第一线,一个乡镇或一个区片有名理事,重点养蜂区片有名理事。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和组织能力,做到每个理事都能负责一方。蜂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理事出面协调,一般都能使问题与困难及时地得到解决。由于协会办实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连周边的县(市)的部分蜂农都前来入会,成为协会的会员。

  协会全体理事团结一致,热心为蜂农办实事,不求索取,只求服务,深受蜂农的爱戴。协会每年都要召开次理事会,年终还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年会),大家利用这个机会,欢聚一堂,欣赏一年来取得成绩的喜悦心情,总结一年来养蜂生产中的得失经验,勾通信息、分析形势、互相学习,共同总结经验,制定来年发展养蜂生产的计划,及早做好工作安排。

  协会还发扬“一人有难大家帮”的精神,帮助困难蜂农度过难关。今年月,一蜂农在新疆放蜂时不慎患脑溢血死亡,协会得知情况后,立即倡议蜂农捐钱、捐物,不仅筹集捐款一万余元,帮助蜂农家属妥善安排了后事,而且帮助遗霜子女继续上学,体现了协会是“安乐之窝”的形象。

  二、走“协会龙头企业蜂农”的互惠之路。

  年养蜂协会成立后,为了使协会有一个有力的经济实体做后盾,帮助蜂农收购蜂产品,协会理事长周观跃于年创办了绩溪县五蜂园蜂业公司,集蜂产品收购、加工和经销为一体,并顺利地将蜂产品打入了欧洲国际市场和国内上海市场。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和喜爱。公司与协会关系协调,共同促进蜂业生产的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协会龙头企业蜂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蜂业生产走向生产、流通、加工、经营一体化的格局,做到互利互惠。公司依靠蜂农,并服务蜂农,让利蜂农,每年都设立余个组织跟踪养蜂大户到外地收购蜂产品,仅在新疆放蜂场地,每年收购蜂蜜多吨,蜂王浆几十吨,蜂农比在当地销售能多增收近百万元。公司每年都赞助协会开展活动,帮助蜂农解决困难,协会中间协调把优质蜂产品售给公司,支持公司发展,使蜂业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蜂产品源源不断地售往外省、市,并逐渐走出国门。

  三、有效组织蜂农联合外出放蜂

  针对我县山多、田少、人多、劳力过剩,蜜粉源资源有限的现状,蜂业协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效地组织蜂农外出转地放蜂,利用外地的蜜粉源资源,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经过多年联合转地放蜂,协会摸索出较理想的放蜂路线,每年月,当本地油菜结束后,及时转地到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采集油菜、紫云英、刺槐等蜜源,月初到达新疆又有油芽、葵花、棉花、山花可采集。直到月上中旬才返回家乡继续采茶叶花粉,一般都在家繁殖越冬蜂后过冬。

  采取大转地放蜂的生产方式,虽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增加开支,并遇到了许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协会通过研究,采取了以负责一片的理事或有经验的养蜂大户为核心,组成蜂农外出放蜂联合体。统一安排放蜂路线、放蜂场地、对外联系等事宜,及时有序的组织群农外出放蜂。

  年,我国中、东部地区遇特大水灾,长期阴雨低温,上半年养蜂者的收入比常年减少,协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召开理事会,当机立断,组织多养蜂大户超万群蜂转地大西北,周观跃理事长得知部分蜂场缺路费上西北,亲自带几十万元现金,一一送到蜂农手中,使我县大多数蜂农走出困境,及时地转场到达新疆,变灾年为丰收年,还取得了较好收入。比丰收的年产值增加以上,蜂群数量增长多。

  四、典型引路,不断壮大养蜂队伍。

  在养蜂业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即养蜂生产能手、养蜂大户和创高效益者。协会抓住时机,总结、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宣传这些典型人物,使老百姓看到养蜂也能致富奔小康。在老百姓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并辐射开来,不少青年加入了养蜂行列,壮大了养蜂队伍。这些典型代表,既作为片上的负责人,又是该片的技术指导者和生产组织者。不少养蜂师傅每年都收徒弟几名,学习两年后能基本掌握生产技术,离开师傅后自己独立养蜂成功率高。

  五、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蜂农权益。

  我县养蜂协会和蜂业公司还常年聘用两名律师为法律顾问,协同处理蜂业生产中发生的经济纠纷、侵权行为、不合理的乱收费、乱罚款、以及转地运输中出现的翻车、人身伤亡和重大事故等。

  年夏天,协会会员吕喜红的蜂场在河南转场时,因车主故意拖延时间,闷死蜜蜂多群,协会当即请来律师,据理力争后使会员得到合理赔偿,挽回了损失;年月,会员胡宇在新疆放蜂时,当地一位地痞仗其有人保护,到蜂场无理取闹,强行索要,并扣人不放,协会多位理事闻讯后迅速前往,进行说理和调解,并严正指出这是一件违法行为。今年上半年,一蜂农在外地放蜂时不小心让蜜蜂叮死了当地农民的一条水牛,另一蜂农外出骑车时发生交通事故,当地农民漫天要价,提出了各项不合理要求,协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两名律师前往协调,最后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聘请律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蜂农的正当合法权益,保证了养蜂的正常生产,使广大蜂农有了安全感,更加依赖和依靠协会,自觉加入到养蜂协会当中。

  六、以五蜂园蜂业公司为依托,规范蜂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动物源产品实行“绿色壁垒”封杀的`压力,在蜂业公司的倡议下,蜂业协会以召开年会为契机,聘请省有关专家、教授讲解蜂产品市场行情及养蜂新技术,提出了大力培育优质种蜂王,对养蜂生产实行统一按国际标准操作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设想,并对蜂产品中抗生素残留量标准进行了详细讲解。在五蜂园蜂业公司拟建立优质种蜂场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养蜂学会在黄山市举办第一期全国养蜂培训班的机遇,择优推荐了名养蜂大户精英参加培训,提高了蜂农的养蜂技术水平,增强了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沟通信息,充当蜂农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协会在工作过程中,为政府和蜂农之间当好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及时将广大蜂农的心声、愿望、要求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机构正确的对蜂业的大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支持提供依据,而且及时将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蜂农,使我县的蜂业大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稳步地前进。

  养蜂协会成立七年来,为我县发展蜜蜂养殖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新的一年,我们将团结一致,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与时俱进,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努力工作,为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下雨天,蜜蜂依然出发去寻蜜,我们有何理由不努力!”“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每天清晨起床前,叶建新总会先在微信朋友圈上传这样一段“心灵鸡汤”,或视频配文字,或图片加描述,与客户和代理商进行互动。之后,他便前往浙江松阳县安民乡土蜂蜜基地和附近山区的蜂农家割蜜,下午则与代理商微信私聊订单配货事宜,以便顺利发货。每一天,叶建新都在这样忙碌又充实的节奏中度过。

  2015年7月,21岁的叶建新大学毕业,回到老家松阳县玉岩镇。他发现家乡生态独好、土蜂蜜质量上佳,但因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不少原生态土蜂蜜销售困难。年轻的叶建新开始思忖利用互联网为蜂农们解决销售难题。经过一番细致的市场调查,叶建新决定做一名时尚的“微商”,主卖土蜂蜜,兼卖生态农产品。

  同年12月,叶建新与松阳县玉岩、安民、大东坝等地蜂农合作,为他们代销农家土蜂蜜。叶建新说,传统的养蜂法采用圆木桶做蜂箱,不仅产量低,还因为割蜜时必须将整个蜂巢取出,导致内部遭到破坏,第二年要重新诱蜂修复蜂巢,难度大、耗时长,不是科学的养殖法。

  为了增加蜂蜜产量,叶建新尝试引进了方形蜂箱。这种新型蜂箱不仅取蜜方便,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更适合蜂群生活。然而,由于圆桶养殖土蜂的方法沿袭已久,无论是蜂农还是消费者,都认为蜂桶改了形状后,蜂蜜的品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惯性思维导致大家认定了只有取自圆桶的蜂蜜才‘最正宗’,所以一开始谁也不接受方箱养蜂的新模式。”叶建新说,当时不少蜂农觉得他这个年轻人,养蜂、卖蜜也只是一时兴起,“但我得坚持,如果我没有耐心干这项事业,那蜂农肯定不会相信我。”

  要得到蜂农的信任,首先自己得拿出诚意。下定决心后,叶建新与父亲一起动手做蜂桶,免费送给当地蜂农,并手把手指导他们养蜂技术——天冷时在桶外加一层保暖膜,天热时则在桶边放置一盆凉水,还承诺等到蜂蜜产出,全部收入归蜂农所有。就这样,一边负责代管蜂桶、一边保证收购的新合作模式在叶建新的工作室里应运而生。

  半年后,当几位老人看着叶建新从自家阁楼和屋后的蜂桶里割下蜜,并将报酬递到他们手上时,个个激动不已:“我们没出过什么力,怎么能收这么多钱?”叶建新则回答:“能利用我们团队这个平台,让乡亲们增补些家用,这也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应该做的。”

  更让老人们开心的是,在叶建新将生态养殖的每个环节用视频上传给客户和代理商、让对方直观了解土蜂蜜生产全过程的时候,因为镜头扫到了他们自制的地瓜粉、地瓜干、笋干、辣椒等农产品,不少客户主动要求购买。过去并不值钱的自留食物,突然成为外地客户愿花高价追捧的“香饽饽”,这让老人们倍感惊奇,更心怀感激,也因此开始相信叶建新的能力。

  在叶建新成为小有名气的微商后,越来越多的蜂农尝试着接受叶建新的方箱养蜂法,这让叶建新深受鼓舞:“做一项事业,再难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不断努力,总会有收获。”

  “一开始接触蜜蜂时,我经常被它们叮成‘香肠嘴’‘熊掌手’,但我是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吃这点苦不算什么。”叶建新说,创业之初,他三天两头往村里的老蜂农家跑,学习养殖技术,每天更新朋友圈,上传与蜜蜂相处的温馨片断,撰写养蜂感受、割蜜心得,分享丰收的喜悦。如今,他的几个“铁哥们”也被他的创业热情所感染,一同在安民乡建起了养蜂基地,并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店铺,注册了“山头养蜂人”商标。

  “开淘宝店,是为了诚信经营。”叶建新说,不少人并不信任微信营销,担心产品质量、售后维权难以保证,“开淘宝店,可以有效减少消费者的顾虑,这也是我们面向市场所应有的诚意。”

  以“原生态、保正宗”为最大卖点的'土蜂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户,想加盟代理的创业者也络绎不绝。去年4月,叶建新的淘宝店开业,到现在已经获得了“三钻”信誉,虽然土蜂蜜的价格是普通蜂蜜的3倍,但平均每天仍有20多公斤的订单量。

  对于未来,叶建新目标明确:“正宗土蜂蜜来之不易,在增加产量的同时确保品质,是我们最重要的坚守。今后我们也会加大力度推广当地的特产,让农村低收入户和老人的生活更宽裕,让他们的乡愁因我的执着而更甜蜜。”

  拓展阅读:重庆开州八旬老人谭孝忠的养蜂的致富创业故事

  初夏时节,阳光甚好,在海拔1000余米的重庆开州区谭家镇锦竹村,空气温润,环境静美,一家很具有年代感的小木屋,搭建在半山腰中,屋前,数十桶蜂箱整齐地摆放着,一位“全幅武装”的老人,正在蜂箱前,低头忙碌着……

  他就是这些蜜蜂的主人——谭孝忠。

  81岁老人 养蜂已有10年

  谭孝忠是锦竹村2组人,今年81岁,养蜂已有近10个年头。

  “我们这山上,空气好,原生态,自然资源丰富得很,不养蜂真的可惜啦!”谭孝忠笑着给笔者介绍。

  原来,谭孝忠的子女都很能干,各自发展得很不错,后人都劝他,要好好安享晚年,别再劳累。但勤劳的谭孝忠,放不下这些蜜蜂,依然钟情于他的养蜂事业。

  “不只是为了挣钱,就当做是一种生活乐趣吧。”谭孝忠把养蜂当兴趣爱好,忘却其中艰辛,所有辛苦的付出都轻描淡写一抹而过。

  50箱蜜蜂 年产蜂蜜500斤

  锦竹村属于高山地区,每到春天,这里各种野花盛开,成了蜜蜂采蜜的好去处。而谭孝忠则像侍候孩子一般,精心守护着他的“蜂宝贝”们。

  “我们这山上野花很多,但最好的花资源还是数天麻、黄连等药花。”说到这里,谭孝忠很是兴奋。他说,近年来,锦竹村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村民家家户户种药材,天麻、丹参、黄连随处可见,而他们家的蜜蜂采蜜源头,主要就是这些难得的药花。

  “药花的营养价值高,酿出的蜂蜜最受欢迎,销路好得很。”谭孝忠说,他家的蜜蜂,除了山中的野花就是药花,所以,蜂蜜从来不愁卖,总是有人慕名而来,还常常“断货”。

  谭老告诉笔者,他养了50桶蜜蜂,而养蜂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头,一年能产500斤左右上好蜂蜜,“挣个几万元还是不成问题!”

  苦中有甜 成就激励老人

  俗话说,蜂蜜好吃,蜜难酿,这话一点不假!

  “冬天蜂桶两头要找布盖好,热天要扫粘虫,晚上癞蛤蟆会来吃,白天蚂蚁会钻进去……这些都需要耐心打理。”谭孝忠说,养蜂这个工作,就是要细心精心,善于观察,只有你对蜜蜂“殷勤”些,它们才会多收获。

  虽然养蜂多年,但谭孝忠也有被蜜蜂蜇伤的时候,所以,他随时都要“全副武装”上岗,切不可掉以轻心。

  常年养蜂,谭孝忠在这份劳作中还锻炼了身子骨,虽已年满81岁,老人依然精神矍铄。

  养蜂的辛苦换来的是甜蜜的幸福,谭孝忠把这份甜蜜的事业做出了感情,做出了经验。虽然这份技术活,多有靠天吃饭的因素在里面,异常的气候也会影响蜂蜜的产量,然而对于土生土长的谭孝忠来说,他早已经掌握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蜜蜂的习性,所以就算遇到什么意外情况,他也多能化解。

  “每当回头客前来订购蜂蜜时,我心里就甜滋滋的。”谭孝忠说,虽然自己年岁已高,但还是没有吃闲饭,还是在创造价值,觉得很有成就感。“只要我身子骨还硬朗,还动得,就一定要把把养蜂进行到底”。

【养蜂业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培训师培训心得体会06-10

培训心得体会11-01

培训心得体会07-17

培训心得体会07-17

培训心得体会07-17

培训心得体会11-02

对培训心得体会11-16

培训心得体会12-18

培训的心得体会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