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

时间:2022-08-16 04:07:16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1

  校长不能用xx年级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领导最多能管理好 2个人,最合适是5至7人。一个年级最好是 2个班级以内。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

  一个班级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我两次去美国考察学校所见,大约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班额数在二十人左右,私立学校在十五人以内。本次考察上海十余所学校,班额数在40人上下。据了解,浙江省要求,优秀示范高中的班额数要控制在40人以内。

  规模与效益、规模与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规模太小,没有效益。规模过大,影响质量。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小班化是教育管理的国际趋势。

  反观安徽基础教育,我们似乎还正处在做大、做规模的阶段,还处在外延发展的'阶段。而江浙沪已经开始走向做小、做精细、做内涵的阶段。作为马鞍山,我们应该借助学生数逐年下降的机会,逐步实现小班化,应该慎重撤并学校,我们今天撤掉一所学校容易,明天设立一所学校也许不易。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把握学科属性,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不仅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也关系到老师教学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关系到教学的方式方法。

  比如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之母,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的逻辑、严密、简洁、对称等,是其鲜明的学科特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很大。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主要训练学生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和操作能力。自然科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实验性学科,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

  政治、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等),而不仅是基本知识。这样的学科应该更多地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地理学科在中学的学科属性比较模糊而尴尬。其实中学地理学科更多地带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地理学科教室,增添动手与实践的元素。

  语文与英语是语言学科,其实,也是人文学科。应该注重这两个学科背后所传递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能将这两个学科肢解为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而忽略了其不可代替的人文意蕴。因此阅读教学要加强。

  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健康而不是竞技;艺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审美而非创作。

  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应用而不是理解,是会而不是懂。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是否存在“教育过度”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教育成人化、学科教学难度过大、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过长而睡眠与运动不足、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育过程中管理过多而自主不足、统一要求过多而选择不够等等。

  教育是静等花开,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现在教育的功利与浮躁,使人没有心情等待花开,只想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个浮躁、短视、功利的时代,人们甚至已等待不了一棵树的长大,等待不了一个人的成长。

  “伪”即“人为”。教育即生长。忽视学生成长规律、忽视学生自然生长的教育是“伪”教育。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2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中国。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未来的中国人。我们今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决定着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中国。

  城市里的人生活在小圈子里,世界很小。乡村的人能看得见整个世界。在城市森林里,我们仰望星空,星空很小,天空灰暗;我们脚踏实地,踩着的是坚硬的水泥地,而不是松软的亲切的土地。乡村的天际线很远,让人相像到无限;乡村的大地有着泥土的质感和味道。

  学校的.物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心情、气质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也至关重要。逼仄、拥挤、嘈杂的生活环境往往产生浮躁、紧张的心态,甚至是自我身心冲突,延及人际之间的思想和行为冲突;安宁、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形成从容、大度、深刻而平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上海的市区学校相当一部分面积比较小,往往只有一栋楼,但很精致、人文。这也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精细、人文,但略显小气。北京的学校面积相对要大一些。美国的中小学面积与学生人数之比要大得多。他们的教室面积一般在 xx年人和受教育者,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得到成长。毫无疑问学生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目的。

  同时,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自身要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教书育人,使学生得到成长。根据康德的说法,人本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手段和工具,人的发展就是目的本身。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教师的发展只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条件和手段,教师的发展也是学校的目的之一。所以学校里面“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将学校办成老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体上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维护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原则。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3

  作为教师,内心要有敬畏,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敬畏。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我们唯一害怕的是误人子弟。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人没变什么都没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在于课堂上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改变,课堂没变什么都没变。

  我们的课程改革,有的可能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有的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可能是拎着新鞋走老路。

  教育要留白。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占据了学生的所有时空,也就影响了他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机制是同化与顺应,学习的关键是自我建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

  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讲。教师要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认知存在哪些问题,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学生如果有机会将学习内容表达出来,那么这种知识的内化程度会更高。

  教师总是讲的太多,但并不认识到自己讲的太多;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不够,学生对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想的,老师关注不够;对于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不够。

  教师面批,比补课重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是不同的。

  有些老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比如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讨论?等等,常有茫然性。

  老师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的简单办法是大量练习和补课。但却不一定有效。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大部分学生学得懂的,老师能不能不讲或少讲。学生要先学。教师觉得是难点和重点的地方,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先学。

  一堂好课不一定是讲得完整的课,但是学生也许觉得是完整的。

  教学要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提问学生不仅是追求学生回答正确,重要的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提问让最好的学生回答,只是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提问最好是面向中等靠后的学生,让他有机会更多地暴露自己的问题。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惑,或者是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发展。

  教育充满着矛盾性:教育事业的无限性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教育目的的伦理性与教育手段的功利性(善意的摧残);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来培养明天的人才。

  学校教育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各有生存空间。在一个小的区域并没有完全的同层竞争。一所学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另一所学校的退步。

  制度有形,作用有限;观念无形,作用无限。

  文化是无形的,但又是可感的,文化有时弥漫在空气之中。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规范。比如佛教寺庙,浓浓的香火味,单调的木鱼声,威严的佛像,让人不自主的脚步放慢,不敢造次。基督教堂,高高的穹窿顶,长长的甬道,管风琴的脆响,让人不自主的放轻脚步,不敢喧哗。

  学校也要建设自己的独特文化,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学校殿堂的神圣、纯洁与教育的尊严。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学习成长的地方。教育者首先应该接受教育,教师应该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有人戏言,当你教高中时间长了,你的水平也就只有高中水平了。甚至老师去高考,也不一定考得过学生了。

  教育的本真是育人,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道”的层面,一是“术”的`层面。“道”的层面是教育的信念、是勤勉、敬业、爱生,是用心做教育;“术”的层面是技术、方法,是课堂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改进。

  教育失落的不是方法,而是教育的尊严、爱与奉献;教育落后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教育变异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它的本质。

  智慧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去弥补,德行的缺陷不能用智慧来弥补。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对学生的爱的缺失不能用方法和技术来弥补,而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不足可以用教师的德行来弥补。

  一个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来到今天的社会,会觉得变化很大。当他来到学校的课堂,也许觉得变化很小。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4

  学习毕竟不是玩耍,应该有必要的负担,或者说有意义、有价值的负担。减少低效、无效的负担,也即减少无意义的负担。当学生从学习之中找寻到意义和价值,那么,学习就不再成为负担。

  好的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好的课不是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提出和解决了多少问题;好的课不仅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激发起了学生多少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并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而去。

  我们的课堂与美国的课堂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我们中学最聪明的学生永远在做题,美国高中的学生已经在做真实的研究。

  世界在变,我们的教育不变,是当前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精英教育战略和实施途径,有的国家是显性的、有的国家是隐性的。中国的精英教育、英才教育,在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政策语境下,鲜被关注。

  多样化是公平的需要。高层次的公平应该是多样化而非统一化。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为不同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高层次的公平。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公平的内涵主要在均衡的层面,保证起点的公平;高中阶段教育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特色化的层面,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们应该站在教育公平的高度来看待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

  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主要是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服务。

  xx年世界银行的卡拉霍夫报告了一项关于印度高低“种姓”智力的实验结果。现代印度社会中还保留着古老的种姓制度(等级制度),世界银行的学者卡拉霍夫在印度农村做了一个实验。她从六个村子随机挑选了一批十二三岁的孩子,然后每个村抽一名孩子,组成许多六人的小组,让他们按组参加一个数学小测验。她把这些小组分成两类,一类要求孩子当着他人的面说出自己的种姓,另一类则不要求。测试结果是惊人的:第一类小组的低种姓出身的孩子比第二类小组的低种姓出身的孩子平均得分要低18%;也就是说,仅仅是说出自己的低种姓身份就足以打击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往往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好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事实上这种标签,会让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并且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强化肯定与激励,慎贴负面的标签。

  校园里师生的冲突发生之时,正是教育发生的时候,解决这个冲突,教育就有了结果。孩子的缺点不是用来恨的,是用来改变孩子的切入口和机会。生命有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第一指标。让学生喜爱我们的老师、喜爱我们的学校,是教育的前提。当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校之时,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存在教育过度,也存在过度保护。少数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前些天,高二年级一个班级准备组织为期三天的徽州游学活动。我在上海学习,国庆假期回到学校,家长给我打电话,质问学校为什么同意班级组织这样子的活动,学生安全出了问题怎么办?另外还有几位家长打电话到教育局保卫科反映,希望教育局阻止学校的活动。我很惊讶,也很无语。我告诉家长,我们不仅组织到徽州游学,还组织学生去北京、上海游学,组织学生去美国、英国、日本游学。我电话里告诉这位家长,如果你不同意你的孩子去没关系,可是这位家长不仅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也不希望别的同学去游学。我很遗憾,如果二中 7岁的高二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不敢外出或不能外出,那么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两天的徽州游学活动非常成功。

  日本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如有意外伤害,家长会写信给学校,说:给学校添麻烦了。我们极少数家长,孩子还没出门,首先要求学校给予承诺,保证没有任何意外。过度的保护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

  最近在校园网上看到二中的学生社团“驭火单车社”举行了一次单车出游活动。四十几位同学通过骑行的方式,纵贯当涂,沿江跋涉,至芜湖天门山折返,单车骑行80公里。“遥途一百六十里 临江仰望天门山”。这次出游,并没有相像中的那样一帆风顺,除了爆胎,有的同学还曾在崎岖的路段跌倒。他们自己说:“在路上,我们无论流多少汗,遭遇多少坎坷与不顺,不变的却是成功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团结,友爱,是我们共同的力量!”看到同学们这样的行动,我为他们高兴。

  孩子是老师和家长的影子,成人是孩子的镜子,我们成人在孩子身上,照见了自己。行胜于言。

  学校的隐喻是家庭。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关系与关怀,学校也是一样。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关系与情感;学校也是如此,要重视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教师关系等等……关怀的本质是从对方出发,给予理解、同情与关心。在一个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员总是关怀最弱势者,而不是打击或抛弃他,更多的关心总是给最弱势者;学校也是这样,我们应该最关注、关心、关怀的是那些处在边缘的教师和学生,而不是打击或放弃。爱生如子,爱师如友,爱校如家。将学校办成师生心灵依归的精神家园。

  OECD组织的全球性的PISA测试,有以下几条结论值得关注:课外补课与学业成绩没有相关性;自由阅读半小时与2小时对语文成绩无大差异;实行小班化不如给教师提高工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与学业成绩正相关。

  学校的本真是促进人的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成为“善意的摧残”。现在的教育与教育的本质愈来愈远。也许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当初出发的理由。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5

  高中教育多样化与义务教育标准化,同样是基于教育公平的理念:为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就是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以回应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不同需求。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

  目前全国的课程改革,基本上还是在外围迂回作战,面对高考这个堡垒和核心,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履薄临深。走过长三角多所名校,一旦走进课堂,走进教室,发现其实变化很小,差距不大。

  下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在目前高考改革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之前,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必须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为前提。课程的设计要做加法,更要做减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课堂教学质量可谓精致、高效。这种精致与高效,对学生的成长是否具有长远的意义,还有待探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件精细的工作中,再也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课堂的过度精致也许是有害的。

  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之“术”的缺失,而是教育之“道”的失落。教育之“术”的路径,其实就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路径;单纯走“术”的路线,并不能走得太远。而且我们中国中小学的教育之“术”已经是精益求精。教育之“道”是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尊严等等,“道”的失落是价值的失落、方向的缺失,这才是教育的问题所在。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必须考虑教育的未来,云平台、云计算、云学习……云时代的到来,也许让知识不再是力量,教育将回到他的原点:人格的培养与智慧的启迪。

  现代技术的变革也使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十年后的职业有很多现在还没创造出来。这也要求教育回归原点: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从育才变为育人。

  要慎提学校的特色建设。学校的特色其实是学校的.本色。学校的特色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加的;是成长的,而不是建设的;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长久的,而不是一时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是伦理的,而不是功利的。

  对体育和艺术的重视程度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之高下。

  教育实践中的三角关系是教师、学生和学科,只有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起来,教育才真正发生。

  教育史上的钟摆现象至今并没解决。

  教育目的:培养人格还是启迪智慧;培养精英还是培养大众;培养国家主义,还是培养个人主义?

  教育内容:以学科中心还是以儿童中心?以知识中心还是以活动为中心?

  教育方法:发现式还是接受式?讲授法还是讨论法?规训为主还是激励为主?个别化教学还是班级授课制?

  认知规律:内生还是外烁?演绎还是归纳?聚合还是发散?

  真理本质:相对还是绝对?继承还是创新?

  全世界对教育的这些根本问题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的看法。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也许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执两而用中”的中庸思想不失为一种选择。

  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文明社会,但同时许多自然能力也在丧失。

  人的本质决定教育的本质。

  人是一个两歧性的存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统一;人是预成的,又是生成的;人是现实的经验的存在,又是理想的超验的存在;人是事实的存在,又是价值的存在。

  教育是人从事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决定教育的本质。教育要在学生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缠绕中,在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的张力中,在教育发展与功利追求的博弈中,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在现实中创造未来。

  教育是社会的复制,又是社会的再生产。教学民主其实何尝不是政治民主的映像。苏联的专制统治与凯洛夫教育学,美国的民主政治与杜威教育学……总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离开社会看教育。

  师生的平等对话是教育的起点。发掘孩子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是教育的真谛。

  当下的学校教育有暴力,也有冷暴力。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小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教育不触及情感,就等于没有发生。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6

  未来正扑面而来。过去我们讲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其实我们已在世界之中,现在不仅要面向世界,而且要融入世界;未来正在逼近,教育要做好准备,迎接不断成为现在的未来。

  释加牟尼问弟子:给你一滴水,如何让它不干?

  弟子无言,佛祖自答:将它放进大海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团队里,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将我们的团队看作自己的归属,将学校当作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和谁同行;一个人能走多高,看他与谁结伴。合作与竞争的团队建设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当下的重要内容。

  现在中国已经有了“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相信学校教育,有人称这是教育的自我救赎;在大城市,有真正的“家教”,有相当一批自由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探索因材施教,他们认为,正是中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低下,才使他们有生存的空间,他们宣称,“家教”也许使真正的教育成为可能;在上海北京等地,一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放弃国内高考,直接出国留学,反应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认同。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由得深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当我们审视当下的中国教育,发现存在着伪教育、负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追问: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歌唱?

  莫言读了小学五年级,他笑言,感谢自己接受的支离破碎的教育。比尔。盖茨大学中途辍学。乔布斯也是中途退学。莫言多少让教育无言。

  自主同时意味着责任,自由同时意味着义务,自然同时意味着本真。教育要培养自主发展、自由发展、自然成长,同时具有责任心、义务感的本真之人。

  有调查表明,师生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适合的课程、有效愉悦的课堂、自由的校园空气、教师的幸福、简单的管理。

  管理越简单越好。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管理的核心是激励,如何调动起师生内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管理即解放。如何解放师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各种阻碍与遮蔽,真正让师生走向自主、自然、自由的境界。

  管理即引领。确保师生沿着正确的轨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技术层面、流程层面、管理层面的改革创新都不如方向重要。所以任何技术层面的创新从根本上说还是“术”的变化,还是路径依赖,坚持熟悉的一切。只有价值的创新才是“道”。价值指引方向。

  校园狂欢节除了是师生的放松、欢乐的机会,同时也宣示着师生平等,在平等中表达着尽情与忘我。看得见的平等,是摸得着的民主。学校要设计好一些这样的节日。

  网络时代,选择比回避重要。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特征之一,无可逃避;学会选择是网络时代的基本素养。

  孩子们是网络的原住民(netizen),他们对网络的运用和依赖比我们成年人要大得多。

  网络是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赛伯空间(cyber ace)。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以自己的肉身和社会关系生活在社会中;在网络上,人们以ID和另一种身份生活在虚拟的赛伯空间。

  人们在网络空间里,是在逃离,逃离现实世界的纠葛和烦恼,同时又是在追逐,追逐网络空间的自由与平等;

  在网络上,人们是在隐匿,隐匿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同时又是在扮演,扮演随心所欲的新角色,在隐匿和扮演中找寻失落的自己;

  在网络上,人们是在渲泻,向陌生人渲泻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是抚慰,接受着陌生人的抚慰,也抚慰着别人;

  在网络上,人们是在倾诉,向别人倾诉,是自我倾诉,也是在聆听,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网络上,也许熟悉的人已成陌生,而陌生的人却很亲近;

  在网络上,遥远的人也许如在眼前,眼前的人却如在天涯;

  网络是虚拟,却又如此现实……网络其实是后现代人逃离现代病的一种载体,或者网络同时又在制造和加重着现代病症。

  学校不能仅仅因为有少数或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而不让所有学生在学校使用电子产品。老师的责任是帮助那些不能正确使用的孩子,而不是全面禁止。

  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订规则和办法。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并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正是在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

  甚至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使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并且说服老师不要阻碍学生使用这些工具。

  现代技术可能已经改变了新一代人脑的认知结构,更便于建立人脑与电脑之间的联结。他们对图像、视频、数字化产品有更敏感的认知能力。

  人类总是排斥技术进步,其实印刷术也曾经遭遇到相当的抵制。但是技术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我们是引领变化、享受变化,还是跟随变化或者抵制变化,是不同的态度。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

  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校长办学需要正确的办学理念,教师教书育人需要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同样需要正确的学习理念。要注重学生学习理念的构建。有了正确的学习理念,就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理念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为了什么而学习、如何学习两个基本问题。

  成长是从内部突破,如破茧而出、如化蛹成蝶、如小荷露角……如果从外部突破就成了压迫或者塑造,如拔苗助长,如炼铁成钢。教育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内部培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内在能量,从内向外的生长和成长。

  创新是以变应变,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创新有时是变革,有时是坚守。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你如果只问客户需要什么,他会告诉你,我需要一匹更快的好马。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汽车的发明了。

  乔布斯也曾说:你不能只问客户需要什么,然后制造出产品来满足他,等你制造出来,他已经另有新欢了。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准备好看见的东西。而创新者能看到或听到一些微弱的信息。所以创新者总能引领这个世界的变化。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08-19

省内名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03-09

走进名校跟岗学习心得体会08-24

省内名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精品】08-19

省内名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11篇03-15

长三角考察报告08-17

班主任赴省内名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03-15

名校门槛与特色08-17

名校学习的反思与追问08-21

护士长群众路线学习心得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