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2 09:10: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

  为了参加全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最近我校组织了校内选拔赛,其内容之一就是上课,于是我选择了上《与朱元思书》这一篇课文。

  以前,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一般是按部就班,按照下列流程来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的用时就要占课堂时间的一大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听的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尝试着一些改变,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成功的喜悦。

  我今天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用了一节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尤其要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基本能够翻译课文。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行小组(四人)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本组的疑难问题,之后进行全班讨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翻译课文的时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2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4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5

  《与朱元思书》编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真挚,文字简练隽永。文中没有生僻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注释详实,学生学起来应该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改变“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析—文章翻译—内容分析”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希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扣“语言”这根主线,通过学生读、说、议来达到“理解积累关键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妙处,体味作者情感,了解古人写景艺术”的目标。以此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范例。然而教学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动态的生成。

  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多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传授,照本宣科,而无视生动形象文言语境,课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讲课文,对每个字词都不放过,还苛求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出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在机械重复、死板琐碎地抄录背诵中忙得不亦乐乎。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只重视教师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言”,这里的“言”是指言语表达,课堂成了典型的满堂灌,死气沉沉。学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释词句、翻译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动形象、优美意境等有创意的表达。长期以往,文言文教学陷入学生怕学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与“重言轻文”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是“重文轻言。”“重文轻言”的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把文体、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讲得无一遗漏,还用许多时间介绍作者的趣事、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写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评价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对于文中的语言知识却讲得十分简略:实词仅止于课本下面的注释,虚词只是就句子讲讲其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也仅止于把句子疏通。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模拟表演等花样很多,课堂一片热闹。在重文轻言的课上,有的教师标榜着对文言文的张扬个性理解与即兴发挥,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却忽视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文言知识不落实,碰到具体的文言文读不懂,在蒙与猜中苦苦挣扎。记得宜昌市中考考过一道题“维舟处处是花开”,解释“维”的意思,据说这道题得分率不高,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在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地维绝”的“维”解释为“绳子”,结合词类活用知识,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用绳子系”。由此可见“重文轻言”的课堂,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后,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知识收获甚少,即使有一些收获,也显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文”“言”并重。所谓“言”就是言语形式,“文”指思想内容,“言”与“文”是文言文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重“言”就是要重视词语积累、重视古汉语语法、重视句读与诵读、重视文言语感能力的培养;重“文”就是要率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悟文言文的丰富文化内涵,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每一篇文章无论从“言”还是从“文”的角度都有许多点值得教授、挖掘、探讨,若都兼顾到不仅时间不够,还会凌乱不堪。因此并非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灵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培养语感、学习古人写作技巧、语言的品位上;九年级重点文言词语的归类梳理积累,放在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文章的鉴赏感悟上。在单元教学中,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也应有所侧重,如精读课文可“言”“文”兼顾,略读课文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同类型文章在教学中可采用层层推进方法处理。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描写山水的文章侧重于“言”,那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同类型的文章就可侧重于“文”。

  上面仅仅是从教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文言文,学生如何读懂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会学生学习“言”的方法,即要会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课堂上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样从具体的“言”去理解文章、文体、文化、文学、人文的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教者还要注重教学生学;教者既要教知识教“实”,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愿我们“文”“言”并重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给文言文教学创造一个春天,让教师不再怕教文言文,让学生不再怕学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6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7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册都安排有两单元的古诗文,其中古文所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古文一般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所描绘之景也易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多采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及描绘的意境相似之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意境,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学生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抓住“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在作者听来,这里的鸟叫声是多么动听悦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转的乐曲,而在杜甫笔下所描绘的鸟叫声“恨别鸟惊心”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猿叫更是一种最凄厉,最悲伤的一种动物叫声,《山峡》中郦道元的笔下猿鸣却是“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许多人听来都感到悲伤凄凉,而作者却是百听不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描绘、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本文作者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及对人生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得透彻。同时让学生朗读背诵《春望》一诗和《三峡》一文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求知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课堂实践也证明,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思想活跃、思路开拓、思维创新、想象力飞扬。并且突破课堂的界限,走向课外的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一直指向学问的苍穹,以焕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学生求知欲的引发,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扩大更新知识、丰富经验。勇于开拓创新,营造新鲜活跃的课堂气氛,打造独具魅力的课堂品牌,让学生对你的每一堂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设计了一段《万泉河风光》的录相。万泉河的“奇山异水”,让学生骤然生趣,万泉河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荷希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令学生们赞叹不已、兴奋不已,我及时让学生说出万泉河奇在哪里,白石岭异在何处,学生涌跃发言,从而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兴趣。课文中类似的问题都在他们的兴趣中一一化解。

  教师的“授之以渔”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自读,试译全文,由学生的翻译代替传统的串讲,在学生有疑惑之处稍加点拨,学生领悟其意后亦能顺利译成白话文,然后自行解答教师出示的问题,如文章如何描述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山”之“奇”之“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征是什么等问题。之后学生自找问题,师生共同答疑解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本文的板书,有一个后进生设计如下:

  水:清澈湍急

  富阳——桐庐

  山:雄奇轩邈

  这个设计虽然没什么“出彩”之处,但当我向全班同学展示时,却获得了一片掌声,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这怎么不令人欣慰呢?我请学生对此设计进行评论,一位学生说:“此设计简单明了,表明了从富阳到桐庐一带的山水特点,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亦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只是引导、点拨,学生却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地位得到凸现,真正地“凸“于教师之上。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结合文章体裁,我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这节课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0

  【背景】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

  一、导入情境

  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

  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

  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

  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1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

  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2段。

  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

  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

  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

  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

  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山随平野尽,江如大漠流。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

  三、作业

  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

  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

  【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同学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优秀教案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同学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同学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沛引发同学的想象,让同学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同学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同学。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1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2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习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4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字既千锤百炼有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学生范读,录音听读,学生跟着感觉自由读、全体学生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感悟、积累。

  在疏通课文,研读课文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一些,但我觉得效果是好的。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得出了答案,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事的指导关心,自己也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根据初三的教学进度,我们决定以《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来参加这次活动。在讲课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初三语文组在小组教研会上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分析。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是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能翻译重点句子,然后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在体会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以及对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的学习和对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动要求,我们组集体抽签。得知这一课要由我来讲后,我本来想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从朗读到翻译再到理解分析课文。但根据我对学生两个多月的了解,他们比较含蓄,接受知识比较慢而且需要给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于是我决定将本课的翻译和词语理解提前进行。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熟读课文和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在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大家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顾校长建议我在课件的最后以书面形式将写景的方法进行呈现,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时间,胡老师和瞿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也给我提了意见,让我明白了课件要为课堂服务,而不能过多牵制课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节课这堂课以朗读贯穿,重点是分析文中的写景方法,并联系以前的课文让学生加深印象。这堂课我认为基本达到了目标。课堂虽然不够活泼热情,但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一些基础很差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努力跟上节奏。对于这堂课的难点:富春江山的写法的分析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而且学生们也在品味优美的山水中准确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这堂课时间把握也刚刚好。总之,我认为这堂课基本完成了任务。

  上个星期五我们组召开教研会,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堂课的切入点较小,目标明确,舍弃了不必要的环节,在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符合初三年级的教学实际。我还有所欠缺的是: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就忘记了阅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第二点,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不用一定放到课堂的开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时候插入作者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1-18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01-22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03-29

《与朱元思书》教案(精选7篇)07-2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2篇04-18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02-18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07-25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14篇02-19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6篇11-03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6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