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步履不停》读后感

《步履不停》读后感

时间:2022-09-08 13:44: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步履不停》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步履不停》读后感6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1

  篇幅很短的一本书,但是内容很深刻。

  最沉重的莫过于那句:人总是不可避免犯一些无论用什么代价也挽回不了的错误。本书的这个错误,是指对我们的父母。所谓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书只写了两天中发生的事情,因为大哥的祭日,主人公带着新婚妻子和妻子与前夫的儿子回到了父母家,并在父母家过了一夜,而且姐姐一家也过来了。一家人通过很平常又不平常的一天的相处,各种话语和小事件,勾起主人公小时候的各种回忆。大哥因为各种优秀,大学毕业后,不负众望,去了医院,有望成为一名医生。主人公的父亲也是个诊所的医生,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姐姐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所以也得到了父母的各种关注,而主人公因为没有大哥优秀,又是家中次子,所以在家里感觉各种被忽视,因此对父母也深有不满,但是一直埋藏在心里。

  但是优秀的大哥,因为一次下海救人死了,这成了这个家里永远的遗憾,尤其是对主人公的父母来说,虽然已经15年过去了,但是每次祭日,父母都不能释怀,母亲会表达出来,父亲隐忍着。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晚上一直蝴蝶飞进来了,落在大哥的遗像上面,母亲对着蝴蝶大声喊着大哥的'名字,觉得那是大哥回来了。“我”也不由得被触动了。可能大哥的死对母亲的打击有多大。

  再去给大哥的坟墓献花时,蹒跚的父母,让“我”意识到,父母真的开始老了。

  针对父亲,“我”一直是有点敌意的,但是当隔壁老奶奶病危,父亲束手无策,落寞地看着救护车走了,呆呆地站在原地的时候,“我”好像也看到父亲脆弱的一面,父亲老了。

  两天的相处,我还是我,母亲还是母亲,父亲还是父亲,好像没有变。唯一意识不到的是,父母亲走得那么快,让自己没有任何时间来接受这一点,就这样离自己而去。原来自己的内心是这么地爱他们,这么地不舍得,这么地希望他们能够多活几天,多陪陪他们。

  小事加回忆,各种点点滴滴,“我”的父母,也正是千千万万父母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儿女,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陪陪他们吧。

《步履不停》读后感2

  学会了忍耐就会感觉到窒息和疲惫,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

  这世上步履不停的是时间,好像时间能抚平一切,其实只是掩盖了真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全都没忘,于是那些往日的悔恨,幸福,痛苦,纠结,尴尬……也都后知后觉的一齐涌来,塞在心头。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是枝裕和的书,其实也是目前唯一一本。作者用跳跃的写法把主人公一次次拉回回忆当中。那些家庭里熟悉的尴尬,生气,厌烦的场面给我带来很大的压迫感,是有过体会的窒息的感觉。与家人的相处问题应该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的烦恼。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兄弟姊妹间的比较,父亲藏着关心的冷漠,母亲无数遍的唠叨和埋怨,阴阳怪气的氛围,不幸的婚姻,永远被认为不懂事,对邻居的揣度,退休后的无所适从,失业时的害怕,为了维持体面的欺骗,化解尴尬的冷笑话,孩子的偷听,被偷看的日记……这些,隐藏在和谐外表下的问题,像是随时都会引爆的炸药,在全家人的努力下被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家庭现象。中国,日本,欧洲?每个家庭都各有各的问题,各个家庭却不约而同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处理办法。这不令我感到费解。

  和老钱在一起两年有余,我体会到了一件事情: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是很难的事情。与主动选择的伴侣相比,与亲人的关系更像是生来就被捆绑在一起的,你无法选择,或好或坏,或幸福或糟糕都要选择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能与家人和谐相处,一辈子相安无事真的'是幸运啊。

  那些从小到大发生过的无数问题,很少会有答案,可都因为“亲情”两个字得到妥善的解决。到最后都没得到解决的事情就变成了遗憾和后悔。就像书里的主人公在母亲病后说“后悔,或说是罪恶感,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消失。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当她倒下的时候,若我在旁边到底能帮上什么忙。但在那之后,我不知道梦到了多少次抱着母亲等待救护车来的梦。这个梦一直纠缠了我三年才终于消散。我从这里面学到的教训是: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但我真正领悟到这点,又是更以后的事情了。”

  从遗憾后悔到释怀这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也许是主人公对母亲三个月自私的挽留,也许是长达十几年的祭祀,不过,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让活者的人好过一些。

  人类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重复着同样的快乐与悲伤,“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懂得了这些,就要主动营造更多的快乐,尤其是与家人。

《步履不停》读后感3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莫名想到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真像啊,后悔、愧疚以及怀念。相处时的不耐、矛盾、小心眼,经过时间沉淀后显得如此混账和可笑。原来人们都是在失去后才开始成长的。

  这是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吗?不是的,没有那么简单。过世大哥的忌日将一家人聚到一起,现实的逼仄,沉重的回忆,别扭的父子关系,这场悼念对于男主角而言只是一场过于形式的茶话会。可以看到,一家人的形象十分鲜明,不像是情景喜剧里面那样的`欢乐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私心和不讨喜的一面。只是普通人而已。正是这份普通让读者默然,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些。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童年经历、对亲人的怨怼、嫉妒和依赖,这种别扭的关系与血缘连在一起,斩不断也解不开。所以,要把一切都说开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相处,说错了就立马指出,做错了即刻纠正,无话不说,无话不可说?既然是一家人,坦诚相待不是很正常吗?大错特错!不要低估了人性。自私、傲慢、懒惰,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做错事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何逃避这不是很正常吗?希望集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不愿与他人共享这并不奇怪吧?父母偏心更优秀的孩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所以,人类不是那种可以完全相互理解的生物。该抱怨的就去抱怨,想后悔就去后悔,享受温馨和欢愉,接收歉意与和解,这才是家庭,正常的、不完美的普通家庭。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你成长,那些琐碎的回忆成就了你,即使你不认同现在的自己。

  步履不停是这本书的主题,说得很对啊,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前走,伤心时生活也不会暂停一秒让你歇息。我们都走的太快太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去和解,于是误会和矛盾悄悄地随我们同行,直到因果消散、尘埃落定,才开始后悔、怀念。想想真是矫情,明明做错了却不肯承认、后悔了却不愿弥补,待到时间将彼此冲散,一切只如初见。

《步履不停》读后感4

  总是在错过之后,才会想起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许得到了却又放弃,又或许还未努力就已经选择了放弃,但时间总是不等人的。白驹过隙,身边的亲人总是会不断的老去,他们陪我们长大,而我们陪伴他们慢慢变老了么?

  或许没有,等到体会随风而逝的生命脆弱时,才明白了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是的,我们在陪伴他们的时候渐渐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看着黄色的花粉蝶飞入家中,母亲想起了那个说是已逝之人的灵魂会化作蝴蝶与家人重聚,主角也渐渐意识到长兄的死亡不止给家庭带来了悲痛,还有那道过不去的坎,母亲会一次次的叫被救的孩子来家中做客,纵然那人会十分窘迫,会在一次次的来访中不知所措,但母亲会叫他来参加每年兄长的祭奠。在孩子离开后,她像一个小孩子一般,对我提出的建议‘希望人家不要再来了,这只是对每一个人的惩罚’,回答说:“只是过了十年唉,怎么可以让他就这么忘了呢?如果他不在过来,那你兄长死去的痛苦,全要由我们自己一家去承担了,我又该如何去度过剩下的岁月呢?”

  饭桌上,我不会去和死去的哥哥争强到底是谁的'点子才让过去的一切光彩四溢,我不会再去回忆过去与哥哥一同崇拜父亲的历史,更不会再去因为仅仅一篇小学的作文而与姐姐生气。我和谁也不争,我有能争抢过谁呢?哥哥永远是父母眼中的神童,他的死是我们全家都陷入了痛苦,回家前的我因为与上司的吵架而丢失了工作,以我自己的条件只有一个带着拖油瓶寡妇愿意与我度过余生,活在痛苦与希望之间,甩不掉过去的阴影,又满心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活着,慢慢地父亲离我们而去,母亲独自住在乡下的老家,被救的小孩子也不再来了,我和姐姐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没时间回到家中。母亲独自承担的哥哥死去的痛苦,她也随着时间不断的慢慢变老。后来啊,母亲她也病了,我这时也成立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家,在医院里,他会像小孩子一样和护士们开玩笑,也会向我吐槽着护士手法不好,她如同一个顽童一般,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不再被过去所束缚,却也不在对未来怀有期望,渐渐的,她停留在原地,而我却步履不停,依旧向前。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一段路,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办法后退,渐渐的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停下了,而我们自己却只能不断向前。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无法驻足观赏途中的风景,无法回头去不断地缅怀过去,只能不断向前看,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做好自己面前的事情,不让未来的自己去后悔。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5

  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长大之后才发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之中有太多人不明白,也包括曾经的“我”。

  又到了一年之中不得不回家的日子。“我”与妻子,和她的儿子一起坐在列车上,商量着这次拒绝父母留宿的托词。不是不想念,也有许久日子没有看望他们了,只是一想到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带着新婚妻子的我,内心不免忐忑。然而,仅仅几年之后,自己是无比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

  “我”,已步入中年,却刚与一位带着男孩的'女子结婚;甚至于回家那天,还未收到新工作的面试通知。这就是是枝裕和笔下的男主角,与同样碌碌无为的我们在无数瞬间重合。不知是否可称为近乡情怯,我们和“我”一样,在归家时,内心都隐藏了一些不确定,甚至于害怕面对自己的双亲。也许是期末成绩,也许是曾多次向他们索要生活费,也有可能是忧于父母的唠叨。

  即使没有书中的那些巧合,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这么多足以让我们害怕的存在。“我”是害怕的,所以忐忑地度过了这一天。连临走之际,也都未曾与他们好好告别。生活是残酷的,你再想告别时,他却告诉你,已经来不及了。

  父母在我们成长时,也迅速衰老着。从夹杂着银丝,到两鬓斑白。在这快速的衰老面前,我们也只能手足无措地面对着同样手足无措的双亲。或许过去内心还隐藏着儿时的怨怼,可你也知道,在这么多年的幸福生活后,它们早已随风而去。在这各自余尽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做的是,珍惜以后每一次的相聚,做好每一次的告别。

  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告别,不能留给下一次。步履不停,错失太易,请,在余生放慢些脚步吧。

《步履不停》读后感6

  日本小说总有些淡淡的苦涩和紧张,尤其是描写家庭的,总有些模版化的日本特色—一个严厉不善沟通的父亲,一个宽容的好心的母亲。

  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描写的正是这样一家人团聚的一天日常。

  说是日常,其实也不太日常。

  这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不管是主人公和父母亲的疏离,还是主人公大哥的离世,都像是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给家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和大多数日本家庭一样的是,书中的“大家长”父亲有些执拗,坚持着自己作为“家主”的尊严。即使想与儿女相聚,即使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也会在某个意识到“啊,我居然有这样羞耻的想法”的时候退缩。

  而母亲,失去了自己喜爱的大儿子之后,再也没能从记忆里逃脱出来。虽然看上去依然是个善良的老妇人,但是总有些“刻薄”的言论和做法。

  这两位老人的形象十分真实,也因此和我们絮絮叨叨、扭扭捏捏的主人公形成了对比。

  故事的主人公是这个家庭的次子。

  这个内向的、不自信的“还是个孩子”的中年男人,或许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己和成长的环境。

  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人拿来和“哥哥”对比,活成了“哥哥”身后那个没有名字的、不值得被关注的平庸的“弟弟”。

  即便是这样,在嫉妒着哥哥的同时,也因此不用背负家庭的责任,能够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事业。或许,原本,他也能够在开展自己的人生之后,与家庭和兄长达成和解。

  但是偏偏哥哥在当好的年华,因为救人去世了。

  父母亲本来规划好的人生道路突然截断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继承父亲的诊所,再也没有能够理解他人生的接班人,父亲只能落寞地关闭诊所,看着自己半生的心血落在空处。

  母亲引以为傲的'大儿子,便成了心里永远的痛苦。改嫁的儿媳,被救上来的少年,忌日飞来的蝴蝶,那日的情景,任何可以让痛苦减轻或者深化的人事物,都被拿来反复咀嚼。

  主人公,也因此成了家里需要负担责任的“接班人”。面对这个角色和“重担”,他手足无措,慌不择路,只能用懦弱的孩子般的态度,逃避母亲的依靠,和父亲难得一见的软弱。

  这样的成长阶段,发生在我自己的二十岁出头,而发生在主人公的四十岁。

  那一天,主人公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老家,依然还是个?“沉浸于阴影”的少年。但是,在母亲尝试的依靠中,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与父亲的争论中,他体会到了试图逃避的重担,并在几年后父母亲的去世中,成长了。

  也成为了他一直“不喜欢”的“成年人”。

  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相关文章:

步履不停作文04-14

步履不停作文700字(精选25篇)05-13

步履不停读后感03-30

《步履不停》读后感06-17

步履不停读后感01-21

《步履不停》读后感(5篇)05-26

步履不停读后感13篇04-12

步履不停读后感(13篇)04-12

《步履不停》读后感13篇01-24

“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教学反思范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