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时间:2022-03-27 14:19: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篇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

  最近读了一本《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它阐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读后对我有深深的感悟:

  作为一个老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注重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指责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之间发生的问题,要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心灯。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对我触动最深。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激扬生命。让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长的烦恼。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它需要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言,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生命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于是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希望能有更多的水给学生。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突然意识到,我的举动仅仅是“灌输”。似乎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水而已,可是我们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此书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携带者,是人类几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该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该懂得授之以渔场,这样,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泉。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授课方式。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多一份灿烂。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3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习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习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习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4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5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如我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有的学生抓住了前文对居里夫人外貌的语句(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与后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将奖金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联系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抓住了可能一词来谈,从中看出实验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见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深度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此的能说,是我始料未及的。

  总之,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的精彩,是成人无法演绎的。这个信念也将伴随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前行。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

  学校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推荐大家阅读生本教育的相关书籍。我首先阅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这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续,洋洋洒洒380多页,从教育观、儿童观、研究法、教学观、基础观、课程观、教师观、生态观、德育观、评价观、根源观等方面,从理论层面,详细阐明了“生本”的核心理念,并且还列举了大量的生本课例,及许多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后所取得的优异成果。无疑,他们的成功,学生的优秀,是吸引我们去探究“生本”课堂的直接动力,可一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转变,首先要从理论上重新武装自己,才能切实有效的开展相关活动。

  本书中,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则成了“纤夫”。

  其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反观自己,只得羞愧地说:“我这方面的`能力几乎为零啊。”需要反思,转变的地方很多,学习更是刻不容缓。在学科大组长的带动下,我开始尝试“生本”课堂模式,当然,万事开头难,初次尝试的结果是苦涩的。小组合作的过程让我很苦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01-06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1-03

激扬青春,放飞中国梦征文07-11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01-27

生命教育读后感06-06

《生命教育》读后感12-22

生命教育读后感03-30

《生命教育》读后感06-30

《生命教育》学习心得05-06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