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1 18:40: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1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寓言》教学反思2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划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自然段,一共有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自己提示学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说明他心里好——学生立刻会说焦急;我们接着分析课文,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当我写出“好”办法时,学生有不同意见了,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有的同学说这个好办法实际上不好,因为禾苗都死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了,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好的双引号,很快同学就明白了是反语,是这个人自己认为这个办法好,而实际上办法并不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整节课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度过,我们“好轻松”!

  第二篇寓言是《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寓言》教学反思3

  最后一课。前两则出自《伊索寓言》,后两则分别出自《韩非子》与《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寓言。我用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因为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积累文言词语作为教学重点之

  一。第二个教学重点是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寓言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较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寓言的异同,突破了这两个难点,就理解了寓言的特点。 在课堂上,我力求实践“三单五步”课堂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伊索寓言》两则,在“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汇报会”的小活动。因为《伊索寓言》是本学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布置学生读过,所以我提前让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读书情况:你最喜欢《伊索寓言》中的哪则寓言?为什么?大约用五、六分钟时间让四个组汇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学生对《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的介绍。我比较注重课前预习,因为我认为合作探究前应该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准备。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完成了学习单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并展示生词、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词语解释。所以引之后一般有一个预习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个组来负责这个任务。时间大约是4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汇报名著的时间略显紧张。展示的小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预定的时间。

  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各小组选一位记录员并代表发言。学习单上的前三个问题设置得很不错,环环相扣,又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揣摩,都是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学接受其他组员记者的采访,将合作探究的几个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提问,打破了小组代表汇报的沉闷,表达流畅有见地的代表也为小组挣得一分,学生也饶有兴趣。这则寓言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如果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能读出对自己的人生启迪。所以,我在学习单问题之外又加了一个问题: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这样学生就能从多角度来谈寓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蚊子与狮子》学习单上的前两个问题很关键,这两个问题小组代表回答得很不错,为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个问题:当蚊子取得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意外?蚊子为什么会粘在蜘蛛网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个寓意——骄兵必败。这一环节其实学生表现得不错,但我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节课验收单上的相关题都做完了,做完后我让学生同组互批,并由组长检查改错,力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最后两分钟进行小组评分,一评组员参与度,满分四分,由组长打分;二评成果展示与纪律分,满分四分,由教师打分;三验收单自评,满分二分。获胜小组加五分。学生打分的'积极性很高,应有些实质性的奖励,如给获胜小组减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两则古代寓言。课前布置预习,完成学习单上自主学习部分1、2题、3题(2)、(3)。在“温”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古代寓言,学生能说出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寓言。然后我用一句话引入本课的教学。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你又能从本文的两篇寓言中得到什么人生的启迪呢?展示预习自主学习成果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读句子,一人说重点字义,一人翻译,一人说文言现象。让其他组的学生质疑,本组学生答疑。疏通文意后,用“我问你答”的形式,考重点字义。合作探究时,我采用的是小组比赛的形式,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个大苹果,因为正好是圣诞节,而且寓意着分享的快乐。之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我在理解寓意这道题上又加了几个问题:如《智子疑邻》富人有什么不明智之处?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怎么样?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建议?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为怀疑的对象,会有怎样的反映?向别人进言要注意什么?

  从这三个角度发散思维,学生就不会拘泥于一种理解,教学《塞翁失马》,在复述故事之后,学生已然明白了福祸互相转化的道理。在学生自由谈启示时,我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补充了几个问题:遇到好事,你该如何?遇到坏事,你又该如何?如何把握转化的条件和机会?课后,我反思这些问题如果由学生来提出,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通过比较中外古代寓言的异同,明确伊索寓言多以动物寓言为主,结尾点明寓意的写法,而中国古代寓言多以人为主人公,寓理于事,比较含蓄的特点。而在总结相同点的时候,进一步明确了寓言的特点:篇幅短小,讽刺性强。 接下来的时间,我组织学生完成迁移拓展部分和验收单部分。因为时间关系续写寓言结尾这个题,我采用口述形式,然后用投影仪展示一位学生的答案,共同纠错、批改,最后两分钟评出最佳表现组、最佳发言人、最有创意奖。验收结果没有检查,我下课发现一些同学错误没有改,应该收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学设计上,我还是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地发散。对于学生我还是不敢放手,把他们限制得太死。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活力。

  这节课是七上的结束,但却是我教学探索的另一个开始。“三单五步”有共性,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精神,但具体使用也要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力求有创意。

《寓言》教学反思4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置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俺也是放手让同学质疑,解疑。在这堂课上,同学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对教材的考虑及对教学的反思: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同学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一位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假如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鹊这个固执偏见,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结果。这个问题深化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

《寓言》教学反思5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一、导入

  寓言是三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的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好,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以读感知,以演促演

  这则故事很精彩,通过演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演来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农夫,才能很好的通过演出再现课文的内容。所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例如:"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在这一小节中我主要想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自己理解农夫那时候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想象农夫会怎么看,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为最后的表演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话说。每一小节都能这样读演结合,以读促演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与小表演的结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所以识字,写字也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让学生自己来为生字找"朋友",真正的把生字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不足之处

  课堂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少,总感觉到只有那么几句可可以表扬的话,还有在读的层次设计上要有所把握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寓言》教学反思6

  二年级下册第27课是寓言故事,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寓言的学习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寓言》教学反思7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尽管内容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的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利用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读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广泛的寓言故事阅读。在讲这节课时有些环节处理也不是很妥当,也缺少应变能力。如让学生表演种田人焦急的样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学生很难表现,尽管在语言上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表演还是稍显粗浅;再如,第三段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揠苗”体会“筋疲力尽”,可是部分学生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深入体会。而且课堂容量太大,复述故事环节来不及完成。在第二轮磨课活动中,更重视了细节的处理。如生字“焦”的学习,“焦急”意思的理解。让学生说说焦的意思吗?学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导学生看图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鸟,在火上烤,会怎样?”“要是这火在人心里烧,会怎样?”进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义词。“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种田人心里,他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焦急的心情。而且在这堂课中,更重视了对学生反馈情况的及时调整,解决了第一堂课中的一些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8

  今天教第八单元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是两篇文言文翻译过来的白话文。老实说,一对比文言文,这些翻译过来的白话文真的如白开水般无味,所以我早早就背好这一课,打算文白共读,而且是文为主、白为副。

  上学期学《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二次学文言文了。两个寓言故事,一节课学一篇。

  《纪昌学射》文言文写得很精彩,白话文少了这些精彩的东西。朗读完课文和文言文,难点字读记之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对比文言文,找出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默读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找到了开头课文没有学的内容:“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这三句话很有意思,孩子们很快弄清楚了人物的关系:甘蝇是飞卫的师傅,飞卫是纪昌的.师傅,也就是说甘蝇是纪昌的师公。谁的本领最大?是飞卫,为什么?因为“巧过其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文还缺少的精彩描述是“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不明白为什么课文要删掉这么精彩的内容,在这里把纪昌精湛的射术表达得惊世骇俗,孩子们都惊讶得哇哇叫。至于文言文中的难点词:偃卧、眦、不瞬、牖,对照课文很快就明白意思:躺着、眼皮、不眨眼、窗户。这就是文白对读解意思。是比较好用的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扁鹊治病》里的学法一样,主要还是朗读正音,文白对读理解意思,然后略谈寓言故事的道理之后,剩下的时间主要是进行背诵文言文的练习。每篇文言文分为三部分,可以选择部分背诵,整篇背诵,奖励也是有区别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些孩子课内就能背诵一、两个部分了。

  记得在读村长的《让语文“精致”起来》这篇文章时,有个老师回复:白话文学会识字就读得懂,何需老师来精致。真正精致的东西,是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非常认同您的呼吁“让孩子学点终身受益的东西”,让形式主义休息去吧。

  的确是,对比那些入选课文中的古代文选,一变成白话文就没有多大意思了,与其让时间浪费在上面,不如让孩子好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语言魅力。

《寓言》教学反思9

  《塞翁失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的最后一则,选自《淮南子》。

  在教学时,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这则课文的理解。

  这则课文的内容不是很晦涩,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注释,自行翻译。只有一句 “此何遽不为福(祸)乎?”较难翻译,教师可以通过解释“何遽”,使学生能自行翻译这句。

  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将“其父”翻译错,“其父”指的是“善术者”,而不是“善术者”的父亲。

  在讲解这课时,我采取的`是和学生合作一起翻译课文,学生翻译有困难时,先互相帮助尝试着翻译,出现问题时,教师纠正。可是,在最后一点翻译时,还是陷入了教师为主这个泥潭,出现了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10

  昨天上了《伊索寓言》这一课,课前对于三个故事怎么安排?怎么教?是一课时教一个故事,还是一课时教三个故事,有点犹豫不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反复研读教材,最终还是决定一课时教三个故事。三则寓言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浅显的,可以说是一读就懂。那么,针对这三个故事,在课堂上可以教些什么呢?难道仅仅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或把故事读好,说好,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阅读了魏星老师的教学实录和知足常乐吧的教学设计发现,这三个故事还是很有内容可教的。关键在于教者想让学生得到什么!由于故事比较易懂,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上。如:教《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想象: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让学生以“狐狸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儿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的句式进行说话;假如这时一只麻雀飞来,吃了一颗葡萄,对狐狸说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场面,狐狸可能会怎么说?教《蝉和狐狸》时让学生想象:假如《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碰到《蝉和狐狸》中的蝉,他们俩可能会说些什么?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抓手。这样,一堂课就能够很好地整合,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伊索寓言》一课可以抓住哪个主要问题来展开教学呢?研读三则故事可以发现不管是葡萄架下的狐狸,还是牧羊的孩子、大树下的狐狸都在说谎、说假话!为此,我决定以“他们为什么要说谎?”来统领整课的教学。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教得时候,更容易统筹。 课虽然上完了,但问题多多: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苍白,不足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细节不细,点到为止,没能在精、细、深上下功夫,整堂课浮光掠影;

  三、精彩的课堂还需教师自身内在的涵养作支撑,平时还要多阅读、多吸收。

《寓言》教学反思11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寓言》教学反思12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中的相关内容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逐一出示问题:青蛙和小鸟总共有几次对话?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谁说的对?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既训练了读,又解决了问题。在学习第二次对话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个问题。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第三次对话时,学生对青蛙的“笑”和小鸟的“笑”的含义的理解上不够到位。识字方式相对单一。

《寓言》教学反思13

  《寓言两则》教后小记

  与凌云版主和三备的许多老师一同研备,对寓言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突然产生了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所说想上课的愿望,想尝试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到底效果如何。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我们的学生,到底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就在这样的忐忑与期待中开始了我的寓言尝试课。

  要突破的难点:

  因为第一课时只是侧重于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基本了解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是写字,这样,我的第二课时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既要精读感悟,又要理解寓意,还要拓展延伸,对于一项比较慢节奏的我,是一个挑战。要在40分钟之内,尽可能地完成预定目标。

  最大的收获:

  呵呵,这个大家可能意想不到,就是第一次独立地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制作课件。因为我们学校的电脑老师是半路出家,又忙于教学,我们的教室也没有多媒体,所以,这方面我们接触的少,上公开课基本就是从网上下课件,然后改一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一些课件,这样,就开始了基础的尝试。虽然只是一些文字处理,但是还是颇感骄傲的,从文章的呈现,揭示的寓意,到来自寓言的成语的出示,补充阅读,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感觉美美的。

  目标达成情况:

  预设三个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各一个。

  目标:

  1.关于寓意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故事蕴含的寓言。2.了解了寓言的基本特点。3.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与两则语言类似的事例。

  应该说,三个目标完成的还不错,对于教学难点的把握,感觉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讲一讲,其中,有的孩子举例说,小偷只顾着在人群中偷东西,却没有料到身后正有便衣警察等着他。受这个孩子的影响,又有一个男孩子说两个小偷因为分赃问题展开争论,正好被警察抓个正着。大家更多的是针对第二个故事举的例子。之所以这样,我想是由于我的原因。因为在学习完《鹬蚌相争》之后,我给孩子出示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让孩子总结了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然后就接着出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用电子白板出示了这个故事,让学生感悟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让他人得利,所以,学生举的例子也是跟这个有关。但我提示生活中有没有跟宋国的农夫一样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例子时,孩子们都感到为难。于是,我给孩子举了两个例子,比如,急于完成作业,书写潦草,然后被撕掉重写;炒菜时嫌火慢,把煤气开得很大,结果把菜炒糊了。在我的提醒下,有的孩子举了类似的例子,这让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

  我想,如果教学完第一个寓言之后就让学生举例,当时学生大脑正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可能更开阔一些。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习最投入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效果可能更好些。

  高潮部分: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关于“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关于寓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3.当出示《狐狸和葡萄》、《苍蝇与蜜》两则寓言,让学生比较寓言的特点时,学生说出了三点:

  1)寓言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寓言里的人和动物都有点笨(傻);

  3)寓言的内容都比较简短。

  对寓言的特点把握还是非常准确的。

  遗憾:

  1.没讲透的部分:

  在学习完《鹬蚌相争》之后,出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孩子们分别说了一下螳螂、蝉、黄雀、吴国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祸患,但是却忘记让孩子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也是略有不同的,鹬蚌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各不相让,让他人得利;而螳螂、蝉、黄雀、吴王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不存在不相让的问题。如果教学时稍微点一点,学生对这两则寓言理解更深刻一些,从孩子举的事例看,侧重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是各自退让一步。这是考虑不周的地方。

  2.本来打算让孩子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这个环节可以删掉,放到练习八的成语故事里一起讲。

  3.时间分配不太均匀,《揠苗助长》用时略多,《鹬蚌相争》相对较弱。老毛病不能一下子改掉,已经好了很多,如果一节课容量特别大的话,是要有所取舍的。

  这两则寓言上完了,但是对寓言的研究刚刚开始,这个尝试也让我明白了:教学一组文章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枝末,延伸有度。一堂好课不应该只是四十分钟就结束,应该给孩子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孩子继续研究,学习,让四十分钟的学习无限延展。

《寓言》教学反思14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寓言》教学反思15

  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较理想。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我只是让学生把每首诗中的每句话及整首诗进行了解释,对于每首诗中重点字的解释落实的还不够牢固,对于重点字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或设计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山中杂记》教学反思

  本文词语丰富,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易于理解,得到了学生的喜爱,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还了解了什么是杂记,知道了这种文体的写法,教学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等,总体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1、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借助译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充分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排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03-05

寓言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3-28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03-01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通用13篇)01-03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通用15篇)11-16

教学教学反思03-22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