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时间:2022-06-14 11:23: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

  《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对话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当你进入这种学习环境中,儿童的声音是清晰的,却很难找到教师,因为他经常在儿童中间与儿童交往,倾听儿童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而对于儿童,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发言、动手、思考时,始终是那样强烈地想让老师发现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学会善于倾听幼儿的一切表现。

  我喜欢主动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和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童言趣语,这些童言趣语不但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我从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为他们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并不时用信任的眼神去鼓励他们。倾听,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想法的`机会,还是我进一步了解每位幼儿的基础,并为我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由于幼儿的认知结构、能力、经验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活动中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构想与行为。

  于是,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我总是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观点,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倾听成为我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必要手段。我想,幼儿虽小,但他们却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只有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才能了解他们的心思,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提高教育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2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由对学习理论的探讨开始。第一章讨论了学习理论以及通过对话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是一套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几位教师可能同时看到了一个孩子扔积木的行为,但是她们对这一行为的动机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位教师也许认为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也许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第三位教师也许认为这个孩子是在表达因为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挫败感,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是教师个人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

  当老师要给予幼儿一个知识经验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确的计划,要有一个大的高位目标,并且要有一个切合幼儿的具体小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科,理解幼儿年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使自己给予幼儿的内容是丰富有价值分量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如同教育专家,是教师成长的必须。

  书中还阐述了一些儿童怎样才能进行最有效学习的观点: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始于先前知识;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冲突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

  儿童与生俱来对世界就有独特的感受和观察的角度,他们活泼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3

  “每个学习者在进入一个教育情境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这是《老师,你在听吗?》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教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但往往也是我们忽视的对象。

  记得有个中班社会活动“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老师在活动前让孩子们收集了各种交通标志,导入环节便让部分孩子介绍自己知道的交通标志,从孩子介绍的情况来看,个别孩子对一些相对复杂、不常见的交通标志都已了解其含义。中间环节便让孩子们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如斑马线、红绿灯、静止停车等。前后对比,显得先难后易。所以,在开展类似的活动前,我们试问过自己:哪些先前的经验知识是孩子已经具备的?对某一个或某一群孩子来说,哪些先前知识和经验是独一无二的?怎样才能尊重、珍视并利用这些先前知识和经验呢?

  在《老师,你在听吗?》书中称先前的知识或者认识为图式,随着新经验的增加以及新旧知识或者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图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学习者将新的经验或者观点与已有的图示联结起来时,学习就发生了。这是一种主动建构对新知识或者经验的理解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能够引起他们思考的新经验,这样才可能建立新的联结。若想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先前知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先前知识与经验,我们残能识别并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经验,否则我们所提供的学习经验要么不足以让孩子已有的图式产生改变,要么与孩子的先前知识距离太远,使孩子无法在新经验与已有图式之间建立连接并进行整合。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4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提到,教师经常无意识地用不同的活动把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得太过充实,以至于儿童几乎没有时间去尽情享受并探索每个学习机会,我对此深有体会。

  我班有个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时间经常往厕所跑,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厕所有小朋友时她就去,厕所没有小朋友时,她也要在那里蹲着等一会儿,我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随其后,只听辰辰一到厕所就和佳佳聊开了:“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我妈妈说放学给我买汉堡吃”……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厕所的,而是把厕所当成可以和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老师的干扰,能使她小小的心灵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她去厕所吗?不行!这样只能压抑她的.宣泄,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领悟到,平时给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太少了,才使得她们不得不到厕所去寻找自由,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们的每一次告状,每一个表情,每一回争执,每一次轻轻抚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传递着幼小心灵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不受干扰的谈话时间:来园后、吃点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聆听他们的秘密,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 空间,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欧的教育者们把环境说成是儿童的另一位教师,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应该成为充满学习、乐趣和希望的地方。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5

  《老师,你在听吗》是由丽萨·波曼女士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对话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思考师幼互动存在的不足,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倾听”从字面上理解狭义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述心声,这就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老师,你在听吗?》,通过详细具体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儿童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如:早晨来园、饭后喝散步等时间,提供一些有意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去谈论,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6

  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问:孩子,你在听吗?现在想想我们当初一味的反问孩子,可孩子还小,他懂得会比你老师多吗?答案肯定是不会!那么《老师,你在听吗?》正式我们现在该去思考发现的……

  在研读时有这样一句话“给儿童指导也许能教会儿童如何按照指示去做,但不能让他们投入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提出的仅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那么儿童不会参与到可以扩展他们图式的互动对话中。”

  正如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完成课程”和“确保孩子们知道这些东西,并通过考试”。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主导着师幼之间的对话。确保我们的声音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到幼儿的耳朵里。可是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孩子们在我们提问的当下又在想些什么呢?孩子们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我们忽略掉。而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忽略掉得也许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的探究欲。

  过去的也就让它过去吧!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思考。因为一旦有了思考的时间,你在交流自己的想法就会变得重要。时间能让我们加工信息、反思、联系自己原有的想法。对话需要有一个放松的节奏,这样儿童在其中才有时间去思考、反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此同时还可以在倾听幼儿谈话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为孩子们创造对话的时机,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对话活动中。

  观念正在改变,而倾听习惯也是需要培养的。

  让我们蹲着与孩子们交流,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让每个孩子觉得被尊重。

  让孩子们的声音被最大限度的听到。

  你瞧,倾听的种子正在发芽……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6-1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9-0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3篇06-1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6篇08-03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4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