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家的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

时间:2022-07-20 19:24: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关家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家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家的读后感

有关家的读后感1

  《家》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学生活五十年》中写到:“《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正如巴金所说,《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在书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家》的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此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浇灌、照射下生长。他们不象现在的我们,有着一层温室的护罩,他们直接面对着变幻莫测的风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们弯延伸展的努力与永不妥协的精神。

有关家的读后感2

  这几天,我们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一文,这篇课文写非常有音乐天赋的扬科,只是为了看一看、摸一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波兰有个穷孩子叫扬科。他家境贫困,母亲是个短工,扬科8岁就做了牧童。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乐声。他到山上采野果时,听到野外的一切声音都觉得是音乐,听得入迷,忘记采野果;他来到田野,听到小虫在叫,觉得小虫在为他演奏;他来到果园,听到麻雀在叫,觉得麻雀在为他歌唱;就连他在堆草料时,风吹的他的木杈发出“呜呜”响声,他都觉得是音乐,听得入了迷,被地主家的监工发现了,狠狠毒打了一顿。

  春天的傍晚,他在河边听青蛙“呱呱”的叫声,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声,甲虫“嗡嗡”的叫声,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播放的乐曲。晚上,乡村旅店传出歌声,大提琴、小提琴在演奏声,他就躲在墙角听,完全沉浸在歌声和琴声之中。他用树皮和马鬃做了一把小提琴,虽然拉出的声音很难听,可是他还是一天到晚拉着。有一天晚上,扬科为了去食具间看一看、摸一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被地主仆人抓住毒打。课文最后写道:“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杨树‘哗哗’地,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禁一颤:“扬科死得太惨了,扬科死得太冤了!资本主义社会多么黑暗,多么残忍,简直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我想:扬科要是生长在我们新中国,长大了他肯定是一个音乐家。可是扬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剥削制度下,他一个穷孩子的才能是得不到发展的。

  读了《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进行了反思。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有时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还和同学说悄悄话,有时不认真写作业。记得有一天在音乐课,老师弹起钢琴,让我们唱歌,我不但不认真唱,还和旁边的同学打起架来,把同学的手臂抓伤了。我太不应该,我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现在我明白了:虽然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衣食无忧,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从小不好好学习,长大就会没有本领,就会找不到好的工作,更别提为国家作贡献。我要改掉不良行为,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

有关家的读后感3

  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巴金先生的著作《家》。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书中的觉慧生动形象,作为一类人的代表,他的形象扎根于很多读者的心中。但在我眼里,他有的只是勇敢与年轻。有时他“不识时机”的幼稚行为,却让他的“家”更加混乱。

  虽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理想,是生命的绿洲。”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觉新不懂得循序渐进,积沙成塔,从小家开始改变。想一下就改变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可能吗?在军阀压迫的时期,他不知能屈能伸;在家里出了乱子后,他依然把同学带回家讨论怎样反抗封建势力;在大哥觉新一再规劝他,提示他时,他却反过来怒斥觉新没有坚守自己的理想,屈服于封建旧观念;在他们的报社被查封后,他不顾觉新的处境,将报社搬入他大哥管辖的商场,当纸包不住火,他的报社最终被军阀发现后;他却斥责一直帮助他隐瞒家人,暗中帮助他的大哥,怀疑是大哥告密。他在为自己所谓的理想而奋斗时,没有顾虑到他的行为会给自己的“小家”惹上多大麻烦,他有的只是理想,却没有看到责任,一个人对家的责任,他责备大哥,却不曾考虑他的感受。觉新一个人扛起一个大家,有的不仅仅是责任感,还要有勇气,有勇气去舍弃自己的`理想,抛弃美好的前程。觉新虽然是被逼的,但他却没有逃避现实,勇敢地接下了一个将要四分五裂的家。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我依然认为觉新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歌德曾说过:“尚未实现的崇高目标,要比伸手可得的渺小的珍贵得多。”他暗中帮助觉慧,他想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社会,慢慢地让人们接受新思想,渐渐地让旧封建观念沉入人们的心底,他虽然这样做不会很快的看见成效,但这比觉慧的想法甚至做法要妙的多。虽然他的沉闷少语的个性造成了无人理解他,体谅他的结局,他在很多人眼里是软弱的,是屈服于封建的,是惟命是从的,但他在我眼里却是一个坚强勇敢的男子汉。因为他挑起了最折磨人的担子。尽管这份责任有时使他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也许梦与责任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无论选择谁,都必须要有勇气。

【家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的读后感09-19

家的读后感05-20

《家》读后感05-27

《家》 读后感07-25

《家》读后感06-27

《家》读后感【荐】11-06

《家》读后感【精】11-07

《家》读后感【热】11-14

【推荐】《家》读后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