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2 18:15: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

  昨天听了我校青年教师龙小飞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龙老师这节课值得学习的有两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龙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课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能力目标。

  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龙老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

  1、老师教学拘谨,没有进入角色。由于老师没进入角色,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得以张扬。

  2、朗读感悟离开了课堂。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龙老师能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这三段文字,充分让学生朗读,读好那几个“有……,也有……”、“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等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圆明园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圆明园里都有,世界各地没有的美景,圆明园里也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后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的确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后面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毁得令人心碎”,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遗憾的是这么美的文字,老师几乎没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感悟到“美得让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毁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如果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到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了,再引导理解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之后再齐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就更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圆明园的废墟,望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什么?写在图旁。让学生表达此时的`心声,记住这奇耻大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小结,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是什么?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残垣断壁是刻在我们脸上屈辱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作为年轻的龙老师,能积极争取这样的学习锻炼机会,踊跃投入到这次农远赛课活动中,我这位即将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虚心好学的精神,相信他经过不断的磨砺,一定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2

  【设计思想】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材料收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

  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3、师生共议,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达成共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

  2、抓住“众星拱月”形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

  3、老师范读,学生充分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4、根据想像动手画一画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5、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梦幻般的美。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园林中的瑰宝和精华,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具体并表达出来。

  3、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4、感情朗读课文,语气从容、自然,语气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引读、品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结合本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采用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3、学生看录像。

  4、看完录像后,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5、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中体现痛惜、仇恨之情,突出“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四、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1、组织讨论: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谈感想,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者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比如:“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3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团体备课,最终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资料,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我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经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十分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经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资料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很多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本事、表达本事和自学本事。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

  1、学生本事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进取,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本事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5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干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坚定了两个认识:一、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贯彻,并不是从使用新教材开始的,运用老教材开展教学,同样可以进行课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指导教学实践。投身新课改,我们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别人的经验。否则,我们将落伍于时代。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好的仍要继承并发扬,改革和舍弃的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只有那样,我们才不会在新形势下将课改神秘化、神圣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不敢去探索。片断中“自”和“至”的比较就很必要。而教学手段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就不能丢掉。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6

  一、 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 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 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 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 直观感受,激发情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是这单元首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下面说说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些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图文和视频资料,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我用数量众多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再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行径仇恨……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在教学时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9

  今天终于讲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了达到本课的感情目标,突破重易面,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原料,背学生展现了昔时圆明园的辉煌的地方:它是园林艺术的`宝贝,建筑艺术的细华;它是其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物馆、艺术馆。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动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面火的影视原料,学生的怅惘、愤恨之情油油然而生。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目的何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欲抑先扬,把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很爱的东西野蛮地毁灭了,这是最可恨的,这更能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0

  [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上( )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 )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谁能把这两个空填起来?

  生:两个空都填“zhì”。

  师:对吗?

  生:不对。第一个空填“自己”的“自”,第二个空填“至于”的“至”。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吗?能调换位置吗?

  生:“自”是平舌音,“至”是翘舌音。

  生:“自”和“至”不能调换位置。因为“自”是“从”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师:那你把“自”和“至”分别换成“从”和“到”后再读一读。

  生(读):上从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自”和“至”的用法弄懂了吗?

  生(齐):弄懂了。

  师:谁同时用“自”和“至”说一个句子?

  生:自山脚至山顶,我爬一个多小时。

  生:自凤岗至东莞,现在可以全程走高速公路了。

  师:都不错。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化很多。

  生:里面的许多文物年代很久远,而且每个朝代的都有,很丰富。

  生:我觉得圆明园收藏的那些东西都很珍贵,很值钱。前几天,我看了电视,里面报道正在北京展出的三件“兽头”是从外国收藏家手里买回的,就花了很多钱,而有些文物更是无价之宝,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师:是啊,圆明园里收藏的文物、艺术品,的确是无与伦比! 圆明园不愧是

  当时世界上——

  生: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读完后一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不肯放下。)

  师: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发现这是个病句。

  (师生都吃了一惊,大家一齐把目光投向这位同学。)

  师:是吗?请你详细说说。

  生:我读这句话的时候,总感觉有点别扭。后来我用您教的方法,把它缩写了一下,就成了:上自青铜礼器,下至名人书面,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奇珍异宝怎么样呢? 句子里没说,所以不完整,我便断定它是个病句。

  师:大家同意他看法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很会发现,并且还敢对课本提出质疑,了不起! 好,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编者,根据作者的思路,这句话“治治病”。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生①: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多得数不清。

  生②: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看得人眼花缭乱。

  生③: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

  生④: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师:大家为什么这么加?

  生:作者的意思是要说圆明园收藏的文物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都有、很多,而且很珍贵,所以这么加。

  师:你们真会读书。如果你是编者,你会选择哪一句呢?

  生:我会选第④句。

  师:为什么?

  生:第①句很平淡,很一般;第③句太夸张了;第②句不真实,因为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而且在1860年就被烧毁了,作者不可能到圆明园里去看过。第④句比较实事求是。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句话很多词都是四个字组成的,你看“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结尾也用四个字的“应有尽有”显得押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均摇头。)

  师:那我也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大家就在书上把这个病句改改吧!

  (生改。)

  师:不过,刚才关于“押韵”的说法得纠正一下,这不是押韵,是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经过自己修改的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干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在教学设计中,我共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众邪月”、“金碧辉煌”、“不可估量”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体悟文章表达特点,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样既融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将本课重难点突出了出来。那怎么逐一突破这些目标呢?我率先开始了多种途径的资料搜集。

  先是参考已有的教学课件,再是大量文字资料的搜集,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到网上搜集更精美、贴切的照片和视频,试图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灭的过程。但第一次的试课后,我的备课思路就被打击了。

  试课是在三班进行的,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两课时才讲完课文内容,这其中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怎样用一课时完成?我几乎对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资料补充,虽然内容丰富充实,但信息量过大,短短四十分钟,根本没办法一下接受,学生在体悟情感上会太偏重于感受美好。于是马上调整课件内容,大胆将文物部分舍弃,只用举例说明其跨越年代之长,数量之多来说明价值珍贵。同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更大,将主导问题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次试课时课堂环节进行得顺利多了,时间也基本够用。这一次的试课也让我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了。在最后正式讲时,虽然也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和孩子们的配合是比较默契的。问题探究、朗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参与。授课后很多孩子都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又再次搜集资料,看相关视频和电影,对于侵略者们的无耻行径也是恨之入骨,爱国热情被悄悄点燃。

  通过本次备课和授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作用,它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涵盖其中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行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充分备课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所以以后备课要把方向和重点更准确地把握好,把功夫下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堂中有李校长和李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的听课指导。

  教学的开始,我从题目入手,《圆明园的毁灭》,和同学一起板书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殊明普照的明,还有一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正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给毁灭了。引出课文,结合课文图片介绍圆明园,又走入文本,学习课文第三段,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地把时间放在课外拓展上,而对于文本的理解挖掘太少,学生们得到了知识的延伸,却对语段的内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理解来感情背诵时,语段太长,学生无法流利地背下来。针对这一方面的弊病,我准备删改一些教学环节,如六个小导游介绍环节,我准备缩减语言,一两句话在座位上介绍,对于文本中“有·还有”等不做具体的介绍,只要凸显出圆明园中建筑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背诵。

  圆明园的建筑不仅宏伟,文物还很精致,引出第四段,了解文物的价值之大和历史悠久,在这一环节中,我过于注重文本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反复的读文。也没有很好的落实语文课堂上“读”的环节。

  值得肯定的是,课文中圆明园被毁灭的讲述中,我更好的结合了录像的实录,渲染那种国土尽失的悲痛之情,带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能够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悲愤、惋惜之情,领悟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

  课文讲述结束环节,由于之前拓展内容太多,致使时间拖长,后面的拓展内容没有进行完,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课对于时间的压缩,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多读等,都是值得我进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领导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将会进一步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多练多讲,多发现问题、多去改进。对“以一带多”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带的内容要适时适度,要精巧,不能挤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我这次教研课学习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辈教会我的地方。我将会潜心进取,不断努力,以求不断进步。

  15、《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憎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再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珍贵文物,从而突出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把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文始终。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丰富,更贴近生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课前参与就是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走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

  课中探究就是课上,学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资源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

  课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将要下课时,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这样,整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表现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解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赞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消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由老师解说配乐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地位价值及毁灭的惋惜。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铺设好了情感场。

  二、课中探究: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概括得出: 举世闻名

  (二)运用资源、共同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2-4节,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2、交流汇报:

  a宏伟建筑: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读。

  2)指名读1—4句,闭眼想象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3)出示布局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

  4)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读最后一句话。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历史文物:

  1) 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

  2)问:你说收藏着珍贵文物的圆明园又可以称之为什么?

  3)齐读最后一句话。

  &nb

  sp; 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前整理的图片、文字信息资源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历史文物很多。然后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媒体 深刻感悟

  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

  2、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化为灰烬:

  1、导: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圆明园,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变成了废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带着你的`感受自己体会读最后一节

  问:同学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

  4、引导读:圆明园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耗资巨大的皇家园林却毁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同学们, 下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节,请把你们无法释怀的痛、满腔的恨读出来。

  5、引读: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我再一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体会圆明园辉煌的情境: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视片段,看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这就是举世闻名;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这样使学生感悟、表达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当学生用读在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后,我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影视片段,将英法联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我进一步激情导读。这时学生情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去表达对侵略的刻骨仇恨。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强化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

  1、读写结合

  圆明园被烧毁了,这个损失确实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如今,1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读一读。

  望着烧后的废墟,配着低沉的音乐,我进一步煽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忘却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布置作业: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还立在那里,望着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来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把你们知道的发到学校论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在课后,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普通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这节语文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在教学设计中,我共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众邪月”、“金碧辉煌”、“不可估量”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体悟文章表达特点,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样既融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将本课重难点突出了出来。那怎么逐一突破这些目标呢?我率先开始了多种途径的资料搜集。

  先是参考已有的教学课件,再是大量文字资料的搜集,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到网上搜集更精美、贴切的照片和视频,试图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灭的过程。但第一次的试课后,我的备课思路就被打击了。

  试课是在三班进行的,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两课时才讲完课文内容,这其中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怎样用一课时完成?我几乎对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资料补充,虽然内容丰富充实,但信息量过大,短短四十分钟,根本没办法一下接受,学生在体悟情感上会太偏重于感受美好。于是马上调整课件内容,大胆将文物部分舍弃,只用举例说明其跨越年代之长,数量之多来说明价值珍贵。同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更大,将主导问题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次试课时课堂环节进行得顺利多了,时间也基本够用。这一次的试课也让我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了。在最后正式讲时,虽然也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和孩子们的配合是比较默契的。问题探究、朗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参与。授课后很多孩子都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又再次搜集资料,看相关视频和电影,对于侵略者们的无耻行径也是恨之入骨,爱国热情被悄悄点燃。

  通过本次备课和授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作用,它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涵盖其中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行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充分备课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所以以后备课要把方向和重点更准确地把握好,把功夫下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17、《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一、激情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

  解说: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夺我珍宝,毁我园林。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去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

  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把书翻开,自由读课文。

  老师发现同学读得非常认真,那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计算不出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能结合课文具体事实谈谈吗?

  1、第二自然段

  看课件解决众邪月,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宏大。

  小结: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说损失大不大?

  2、第三自然段

  (1)解决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

  (2)指导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引导学生想象:园中还会有哪些美景?

  小结: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

  3、第四自然段

  自由畅谈、想象园中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小结: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

  4、回读2、3、4自然段(配课件画面)

  师: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园林,那里有山、有水、有花得鸟语,有寻常闹市,也有稀世珍宝。下面请一位同学回读2、3、4自然段,你说作我们的小导游,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5、第五自然段

  师:圆明园太精美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却被那三天三夜的无情大火毁之一炬。同学们,让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英法联罪行的词语画下来,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1)画词(看课件)

  (2)谈体会

  (3)带点儿词语强调重读

  (4)教师请现在想表达内心激愤之情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此时我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回想当年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却被那无情的大火吞没了。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板书)

  师:而今的圆明园,那里水干了,鱼没了,没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

  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四、课堂延伸

  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五、布置作业

  师:建与不建都有道理,同意重建圆明园的同学课后画一张圆明园未来的蓝图,下节课讨论、交流,同意不建圆明园的同学可以组织成小组,宣传今天的故事,让我们后人永贱耻,振兴中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六,圆明园的毁灭,希望对你有帮助!

  18、《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前,我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回忆整个讲课过程,我对《火烧圆明园》这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收获,反思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清晰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圆明园中都有什么,然后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都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基本上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用文字资料学生是无法彻底了解的,但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奇珍异宝、辉煌建筑物的复原图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同学们都发出赞美的声音,在后面的教学中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怒之情就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我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都没有充分地拓展开。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2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可是由于自己在对课堂的整理把握上不够理想,也造成本课的拓展延伸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这是我通过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3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

  根据自我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进取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能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我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能够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坚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主角,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经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经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到达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本事。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经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到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进取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4

  *月*日,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们第一小组的五位成员各上了一节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由于长时间没有“练兵”了,霎时间就说要上公开课,真实有点压力。在上课前一天,我才拿到教材(我校是用语文版教材的),上网搜素了一下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参考资料,就开始备课了。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努力,基本理清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教学语言还没有记住;课件修改好了,但每个环节的幻灯片的开始及或最后一张的内容是什么我没记得清楚。没办法,时间紧迫,第二节就是我上了。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课文第2至5自然段的内容和总结全文。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后,圆明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引出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齐读,再次引起上节课学习圆明园后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学语言训练,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析三句话在文段或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反复朗读、说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凡是”、“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词,深入体会英法联军野蛮、强盗般的`行为;学生在之后的朗读中都读得入情入境。本来,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用一分钟的时间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抒怀,把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升华的。但这时已接近下课时间了,我只好抛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不按着直接写毁灭,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它曾经的辉煌呢?”让学生讨论,之后就匆匆结束了教学。

  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自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

  1.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2.引导学生的品读不够到位。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对圆明园美丽的景色、宏伟的建筑描写的句子品读够到位,总想着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领悟,也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未能激起学生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今后,我要策马扬鞭,深入钻研,积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能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深层爱国情,学好课文的表达特点。预习任务做细实完成。

  一、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识记字形。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读轻声,“玲珑剔透”的“珑’读lng,“武陵”的“陵”líng,“饱览”的“览”ln,这四个字都是边音。

  “辉煌”的“煌” huáng,“销毁”的“销”xiāo,“闯进”的“闯”chung,“殿堂”的“殿”diàn,这四个生字都是三拼音节,要拼读准确。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后鼻音。“侵略”的“侵"读qīn,“灰烬”的“烬”jìn是前鼻音,这两个字音是检测题目中的常客。

  识记字形,五年级学生能独立地把学过的形近字与生字联系起来,进行辨析,如笼,拢,与珑进行辨析,知道玲珑与宝贝的精巧细致有关;将凌与陵比较着记忆;将烬与尽比较,会发现灰烬与火有关;剔与踢一对比,就能记住剔与刀有关,踢与脚有关;销与削,悄对比;澜与水有关,还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识记,如“推波助澜”。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确实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后,思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课文结构清晰,学生自读,能思考出作者写作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三、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思考书后的问题。

  对于文中不甚了解的词语,除了查汉语词典,还要阅读上下文来思考、选择更符合文意的词意。如:“众星拱月”,词典中的解释是:许多星星聚焦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个重要的事物。读文中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而理解,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突出圆明园的重要。

  “饱览”词典上解释是: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读文中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再联系上一句,就知道园中美景很多,让人看得很尽兴。也明白了圆明园太宏伟了。

  通读文后的思考题,有助于课上有目的听老师讲课。如课后问题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课上与同学交流时,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课后问题3,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要在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受。那就离不开搜集资料。

  课文后的几首歌,创作背景与课文有共通之处,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学生可提前读一读,找到相关音乐听一听。

  四、收集相关资料。

  圆明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课文介绍得比较概括,学生课前要找相关资料,看图片,增加对圆明园的了解。

  资料(一)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资料(二)八国联军的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阅读这些资料,可对文章内容做一个补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为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作好铺垫,更是有助于学生把资料与课文,资料与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6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五二班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一下。

  一、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二、教法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7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8

  圆明新园以北京圆明园为原稿,按1:1比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我国首批4a级景区之一。它三面环山,南面平坦开阔,福海湖水域面积8万平方米。圆明新园集,所有建筑景观均按原尺寸仿建。大殿“正大光明”、“九州清晏”、“蓬岛瑶台”、“方壶胜景”组成中轴线为皇家宫殿式建筑群。

  远瀛观

  远瀛观景点是西洋楼景区的主要景点,从南北轴线上可划分为南、北、中三段。昔日曾是乾隆皇帝宠爱的香妃生活和娱乐的场福海中央,从岛上可隔湖眺望四周如画的景色。

  长城

  圆明新园的长城是按一比二的比例仿北京古长城而建,起点为南海雄关,终点至郭超山顶,沿途设有众多烽火台供游客风赏珠海全景及澳门景观。

  大水法

  大水法是远瀛观前的设施。与它前面的喷泉、汉白玉门柱上的精美雕刻组成一种异国情调。

  配殿所展示的圆明园的诞生、盛期、焚毁、新园逢时等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大宫门的上方悬挂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园匾“圆明新园”四个大字。门前的金水桥架落在形如曲月的御河上,桥外耸立着雕刻精美的华表和威武雄壮的石狮。

  西洋楼群

  建在长春园的一群欧洲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由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它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传教士朗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时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方法。例如:这些建筑主体为西洋式,楼顶装饰则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琉璃瓦。西洋楼群有几组水法(人工喷泉)颇为别致。

  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公元1720xx年。它的建筑形式很奇特,房屋建在水池里,成为一个万字型,寓意四海承平。房屋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通。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讲究之处,具有冬暖夏凉之妙。雍正帝最喜欢在这里居住。南面正室的匾额题有“万方安和”,后来便成为这一带的统称。雍正四年即“万方安和”建成的第一年,雍正赐弘历(即乾隆)读书于此处。

  曲院风荷

  始建于公元1720xx年左右,这是仿杭州西湖的“曲院”。西湖的曲院,原来是宋朝的一处酿酒作坊,四周有池,荷花最多,随风摇荡其中,因而取名“曲院风荷”。乾隆很喜欢这个景致,于是南巡江南时仿此景置于园中。乾隆曾经赞扬此处佳景赛过杭州西子湖。

  濓溪乐处

  建于公元一七二七年左右,是园中赏荷的地方。在长满荷叶的水面上,有一组临水殿堂;有伸向水面的香雪廊。乾隆、嘉庆帝也特别喜欢在此吟诗作对。乾隆帝居于圆明园时,在濂溪乐处作诗最多。

  平湖秋月

  西元1720xx年初已建成,是仿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之精华。它依山面湖,竹林茂密,每当秋深月皎,面对十顷澄湖,波光涟漪,有如置身於西子湖畔。

  嘉庆曾对石舫有诗云:近水长屋以舫称,逢窗开处称吟。偶然假借名活画,活画方斯恐未能。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19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20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在教学设计中,我共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不可估量”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体悟文章表达特点,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样既融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将本课重难点突出了出来。那怎么逐一突破这些目标呢?我率先开始了多种途径的资料搜集。

  先是参考已有的教学课件,再是大量文字资料的搜集,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到网上搜集更精美、贴切的照片和视频,试图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灭的过程。但第一次的试课后,我的备课思路就被打击了。

  试课是在三班进行的,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两课时才讲完课文内容,这其中暴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怎样用一课时完成?我几乎对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资料补充,虽然内容丰富充实,但信息量过大,短短四十分钟,根本没办法一下接受,学生在体悟情感上会太偏重于感受美好。于是马上调整课件内容,大胆将文物部分舍弃,只用举例说明其跨越年代之长,数量之多来说明价值珍贵。同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更大,将主导问题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次试课时课堂环节进行得顺利多了,时间也基本够用。这一次的试课也让我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了。在最后正式讲时,虽然也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和孩子们的配合是比较默契的。问题探究、朗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参与。授课后很多孩子都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又再次搜集资料,看相关视频和电影,对于侵略者们的无耻行径也是恨之入骨,爱国热情被悄悄点燃。

  通过本次备课和授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作用,它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涵盖其中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行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充分备课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所以以后备课要把方向和重点更准确地把握好,把功夫下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圆明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8-24

火烧圆明园教学反思08-2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1-10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2-2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5篇)05-2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3-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2-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0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