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8 19:44: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2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活动角、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角的大小”的教学上,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有效地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是重要前提。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3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认识”这本节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本课是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画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1、结合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两个大小一样、两条边长短不一样的角来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还理解得不透。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4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5

  1、教学成功之处

  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了创新教育,学生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说、找、记、量、算、悟、剪、做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给了每位学生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充分体现了师生交流、同伴交流、小组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生小结:“我认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通过做三角形我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条就一定能钉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是有条件的。”这对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整节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精讲、合理利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2、教学不足之处

  本节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是局限在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上,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学生搭三角形、交流成果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用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同学们对角的大小关系、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初步认识,可能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新教材要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课堂评价也要有新章法。在备好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更为重要。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角的知识,虽然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有些知识学生学起来还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在讲的时候组织孩子们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7

  一、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增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意识。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不足之处: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8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自己觉得最有进步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节课讲完了习题,以前总是讲不完自己准备的内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对本节的一个环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修改,最后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需要注意,有的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舍去。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导入时,说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之前还是要加入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个做活动角的过程,而且要求边长长度一样。然后让同桌进行小组合作:变大变小、一样大等。接下来可以加入折角。这样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的。

  3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不能怕时间不够,而放弃学生自己先尝试画角的过程。

  4学习卡用途不大,以后书上的习题直接在书上做,还有画角可以在练习本上做。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二是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

  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引导学生会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

  一、反思教学的优缺点通过教学演示,本人感觉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应该是理想的,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我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由此引出角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通过找找、看看、摸摸、画画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理解什么是角,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建立起表象,突破教学难点。

  3、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二、反思问题,及本次教学实践的收获及悟出的道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让我收获多多,而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首先谈谈我的收获:

  1、做为一名教师,要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由于制作课件时,教学素材有限,所以只能让学生观察课本上校园图,并没有采用学生实际生活的校园图,并且不能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能采用学生自己生活的校园图,应该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愿意主动去探究新知,让学生理解数学就在身边。

  这也让我领悟到: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而不是惟一的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要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

  本节课我设置了让学生指角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有部分学生指出的角就是一个点,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新知。

  3、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这也让我领悟到: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来提问,让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跳着摘桃子,让学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跳着摘桃子。

  三、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通过本次的'教学,本人也增加了几点小设想:

  1、能否增加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在处理练习时,能否增加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增加课堂的预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上课前,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本人对课堂的预见性还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问题之一。但是也让我领悟到:在教学应该沿着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课前时,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抓住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还有待我在教学去实践去探索!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注重了自身知识的拓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3

  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4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一、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上“三角形内角和”,因为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一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但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我觉得语言不够生动、连贯,声音也很小。其次,学生在进行操作活动前,我也没有明确说明操作方法,使学生不理解操作的用意,也没有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最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归纳也没有完整,等等

  总之,在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使自己不断进步。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认识角》教学反思06-25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01-08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1-12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3-19

认识角教学反思01-27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4-05

《认识角》数学教学反思02-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8-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3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