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蚕教学反思

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2 14:06: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蚕教学反思

蚕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成人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反思: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教学反思2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生活经验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育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第二部分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并能看懂地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对于刚刚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这么多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成为我研究这节课的重点。

  开始环节我设计了介绍你前后左右同学的名字。主要考虑“前后左右”是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方位词,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引入新知,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学习新知作了铺垫。然后我告诉学生太阳从哪升起,在我们教室里是从哪面升起的,然后在加上动作来做。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我让全体学生起立做了一个游戏:听老师口令,现在都面向东,学生面向东,全部面向西,学生再面向西。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转一转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

  在学生进一步熟悉方向之后,在教室里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发作业本,让学生实际的来想一想、走一走,从实际的情境中逐渐抽象出,再回到平面图,小朋友们应当怎样走。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蚕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农村里来的,所以蚕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学片段:

  有孩子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可以变成蛾。”“说的真不错。”又有孩子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恩,你说的是对的。”也有孩子说:“蚕会吐丝结茧,我们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孩子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你说的完全正确”。这样之后就没有孩子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励孩子谁能把刚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说,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还是不会。大概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孩子举手了,只是数量还是很少。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孩子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说。”此时,又有几位孩子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又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引导学生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与语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先彻底、周全地想清楚,在这之后,学生的说话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我上面的一个教学过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我鼓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知道什么说什么,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按照条理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此时我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要求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理顺自己的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教学反思4

  (一)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蚕的一生的四个阶段以及相应的特点。认识昆虫的基本结构,知道蚕要经过变态过程。

  (二)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问家长,老师,上网查资料,及时记录,写观察日记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生活经验丰富,可以给孩子们养蚕的建议;网上资源丰富,也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感受生命的.可贵,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只有一次生命,蚕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是它给予我们人类很多,而不要任何回报,我们应和小动物们和睦相处。同时也教育孩子们要尊重老师,老师就像蚕的一生,无私的为孩子们奉献,要尊重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师。

  本课是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进行之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蚕的一生经历了从出生、成长、繁殖、死...

  这周学习了《蚕的生长变化》一课,说到蚕,其实好像在我自己这个年代的同龄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喜欢蚕宝宝,想到它会变成肉...

  《动物的一生》这节内容是《蚕的一生》的延伸拓展,经过前面经过《蚕的一生》的学习,所以这节课从蚕的一生开始很容易带...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1-2小熊购物《小熊购物》一课是关于混合运算的起始课,也是递等式知识...

蚕教学反思5

  本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抓住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人了解了蚕的一生。 一、树立整体意识 段落结构的分析虽不是低年级教学的特点,但从整体把握,提纲挈领的概括能力还是要渗透在其中的。本文脉络清晰,就让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循环的板书,让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蚕的生长,对蚕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本文中的词语主要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ABB式的,如暖洋洋,一个是“又……又……”式,文中有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词语的积累,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些词中的'规律,并再创造了很多词语,还明白: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词式来表达的,如:又大又小之类,一定要两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来的。 三、注重构段的训练 本文的构段方式很简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个自然段相同于不同的地方,再适当板书,没花多少时间就把文章背下来了,等于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在一年级时曾经全班参与养蚕活动,至今说来还是津津乐道。在课上回忆起养蚕生活的点点滴滴,找桑叶的辛劳,看着蚕逐渐长大的欣喜,蚕儿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蚕的一些生活习性等。学生们都乐于表达和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

蚕教学反思6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蚕教学反思7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养过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些陌生。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学生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蚕,所以还是不能太理解蚕的一生。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在教学时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没有在初读课文两遍以后,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并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和词语,对此进行概括。这也是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蚕教学反思8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教学反思9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教学反思10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正数与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时有几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

  1、对温度计上零度以下温度“读”与“画”容易出错。

  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课前也知道温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华氏度、摄氏度,但学生在读温度计上刻度时(尤其是读零度以下的温度)学生习惯性从下往上读,如:

  此题学生容易读成“零下十一摄氏度”,因此在例题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读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法——都是从零开始往上或往下读。在初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并指边读。

  2、对于楼层用正负数表示后,计算正负楼层之间的差距容易出错。

  在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楼层表示方法也不例外。地面以上记作“正”,地面以下记作“负”,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0层”这一说法,因此学生在计算如:“温度从-3℃上升到3℃,上升了多少度?”学生基本都会将其看做-3到0,0到3,都能解答。而“从-3层走到3层,需要走几层?”学生容易回答“6层”这里学生容易忽略从-1层到1层之间是由一层。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画图标上数据,帮助理解。

蚕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并且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观察、描述和记录。

  3、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内容。

  教具准备: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主题的探究

  1、谈话:在前面的课中我们谈到了蚕宝宝变了新模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然后重新描述一下蚕宝宝的新模样。

  2、翻阅活动记录、描述

  二、新授蚕茧发生的变化

  1、变成蛹之后的蚕宝宝还会变模样么?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蛹到哪里去了?

  2、交流活动记录、小组讨论描述。

  3、总结归纳。(通过交流发现更多的问题)

  三、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指导观察。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3、想一想:蚕蛾的身体各部分是从蛹的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引导学生从卵的数量、颜色上进行观察比较。

  4、观察蚕蛾

  (1)描述蚕蛾的身体、并画一只蚕蛾

  (2)观察蚕蛾和蛹比较不同。

  (3)找蛹和蛾的相同点

  (4)结合课件交流雌蛾产卵的观察结果

  (通过画画对蚕蛾的形体特征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四、小结蚕的一生

  1、巡回指导。

  2、引导了解蚕一生所经历的变态

  3、四人小组讨论并整理记录。

  4、研究蚕的一生经历几个阶段适当注名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5、用文字或图表示

  6、交流(展示小组内的`研究成果、结合图表描述蚕一生经历的变化)

  (结合图表能直观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及蚕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变化)

  五、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件:蝴蝶的生命周期、青蛙的生命周期。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2、讨论:青蛙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变化

  六、延伸

  1、出示部分动物的生命周期图。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2、请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并做好观察记录

  3、记录好课外的观察研究任务并做好初步的计划和观察方案

  (让学生能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板书设计: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卵 蛹

  成虫

  教学反思: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养蚕的不多,学校也没有统一发放蚕种,因此我们养蚕的课多数是通过看录像、图片来了解蚕的一生。本课课时总结课,通过以前的养蚕经历总结蚕的一生。为此我通过录象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蚕的一生会更加形象,而且能亲身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经历过哪几个阶段。计划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是看热闹,没有记住多少,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课件不如让那个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掌握的好,兴趣是一回事,学习又是一回事。现在想起来,如果训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就好了。让他们看中学,学中记,记中想,这种学习方式,我想效果会更好。

蚕教学反思12

  《蚕姑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体现了蚕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了不同时期的蚕的样子。对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他们对蚕知之甚少,仅有的知识也是在课前搜集资料获得的。这篇课文通过插图及文字介绍了蚕的一生。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蚕仍是十分的陌生,尤其是蚕床、蚕山、蚕茧。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先通过搜集资料去了解,为学习课文时降低难度。

  在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蝉的蜕变过程。学生在欣赏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抓住这个契机我问他们:“蝉的蜕变过程有谁亲眼看过,能说一说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纷纷把蝉的变化说了出来。蝉的.变化是他们能观察到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样子也不一样。这时我再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很快的接受蚕也会变化,不同的时间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样子。降低了学生感官认知的难度。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2——5小节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我选取了第二小节作为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其他的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提炼出重点信息,介绍蝉在不同时期的样子。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教学反思13

  《蚕姑娘》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虽然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但是对蚕还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少数孩子看见过蚕。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看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 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由于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第一次蚕眠,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了解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同时掌握好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熟读成诵。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事半功倍。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对蚕产生了喜爱之情。有的小朋友说:“好可爱的蚕宝宝呀!老师,我也想养几只蚕。”我说:“好呀,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家来养。”

蚕教学反思14

  因为蚕的一生这个教学过程比较漫长,而且要自己喂养,根据本次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视频学习,标本观察,ppt的形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同学们能认真观察,学习,积极发言,大胆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蚕的一生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内容,它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知道蚕要经过变态过程。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珍爱动植物的生命。教学重点蚕要经过变态过程。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蚕的一生的四个阶段以及相应的特点。认识昆虫的基本结构,知道蚕要经过变态过程。能搜集更多关于蚕的资料。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蚕蜕皮的时间及长度,观察蚕结茧的情况,知道蛹,知道蚕蛾  学习方法很重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科学学习方法,从学生回答可以看出,问家长,老师,上网,查资料,都是很好的方法。我又引导他们其实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及时地把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对照、比较以及总结。在最后的总结中又教给学生一些记录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数字的记录,还可以是画像等记录。让学生选择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从观看视频可以看出,教室里非常安静,听课的学生包括教师至始至终没有一点声音。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我相信,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他们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开心快乐的主动学习知识,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他们就一定会越来越喜欢科学。

  (三)感受生命的可贵,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蚕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是它给予我们人类很多,而不要任何回报,我们应和小动物们和睦相处。我们作为家里的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

  从教学中也可以看出来,自己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语速稍微有点快,个别用词不准确,板书字体太小,今后要不断跟同行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成熟。

蚕教学反思15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蚕姑娘》教学反思02-12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03-20

写蚕的作文03-25

关于蚕的作文03-26

关于蚕的日记01-09

蚕的秘密作文03-17

关于蚕的作文02-02

蚕小学作文02-04

蚕话题作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