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7 08:16: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角》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角》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角》教学反思15篇

《认识角》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线”提问:能否用“线”这个字来组词?(生答)

  教师相机板书:线段、射线、直线

  师问:

  生活中哪儿有线段?能把它画下来吗?如想知道它有多长呢?

  出示:

  城市夜景图教师提问:这幅夜景图中你感觉最醒目的是什么?能描述一你所看到的'光线吗?

  能用手势表示这样的一条光线吗?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中体会这样的光线是从一个点出发,向着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指名学生板演。

  追问:

  为什么这样画?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线也可以看作是射线?

  引导学生举例,如太阳光、手电筒的光、激光等。

  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我结合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灯光夜景图、作图与想象,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认识角》教学反思2

  周三上午在二(8)班进行了《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1、认识角。2、创作角。3、画角。最后是巩固练习。

  首先,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出角,进而开始第一部分的教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角以及角的特征,从而可以为下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角的特征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了角的特征才会去判断一个角是否为角。

  其次,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后紧接着是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去制作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有很多种方法:有用学具拼的、有自己动手剪的、有折的、有画的……思维很活跃。这个是出乎我意料的,课前还担心学生只会用学具里的活动角,想不到其他的方法,看来我还是低估了我们班的小孩。创造角后我通过演示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同学们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接着是画角,我先自己示范画了一个角并讲了画角的步骤,再要求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角。在巡视学生画角时发现有些学生画了三角形,有些画得不规范。我展示了学生的作品后小结了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从这个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最后标出顶点与边。

  最后是巩固练习题,第一题是角的特征有哪些,角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第二题是数角,这对学生有点难度,对角的特征要很熟悉了才能正确找出几个角,部分学生只能数出直观的角,对“角中的角”显得比较迷惑,不容易判断。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没有让学生亲自上台数出角,比划出角,这个对于学生有点抽象。

  课结束后问学生这节课的学了什么时,学生大多会把课题读一遍,问学会了什么时,学生有说学会了画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组成。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反思:

  课后,回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各环节都有处理不当的地方。

  1、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缺少让学生感受角的过程,学生的感知很重要。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角时,部分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指出各部分,只是把尺子放在他所认为的角,在我多次引导后再请学生上来指出角时才正确指出角。这种情况应该是我说的不够明确,在出错时没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而是再次地示范如何比划出角。

  2、制作角这个环节中的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没有让学生自己说出制作的方法和过程,而是我自己讲,这点学生得不到说的锻炼,说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展示角时也没有把每种方法展示出来,也缺少了一个小结的过渡。

  3、画角中同样也是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处理不当,在巡视时发现有学生画三角形,画得不规范的没有展示出来,而是展示了两个画得比较好的。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问学生一句话:“他们画的角好看吗?”这里应该是问他们画得对不对比较妥当。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对课堂生成的利用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学上语言是言简意赅的,不能随便,这点也要引起重视。

  以上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过老师的点评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还存在一些问题:1、自己的教学语言过于平淡,这点也很重要,老师的言语有起伏、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才会相对高。2、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要多面对学生。3、提醒要以鼓励表扬为主。4、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能力,多学习,多积累,虚心请教,争取早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角》教学反思3

  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

  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

  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

《认识角》教学反思4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教学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三、应用实际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认识角》教学反思5

  1、本节课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2、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体验角的特征,学生用圆形纸折角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角,如:因教学时间关系,这里我没有多用些时间。反思起来,如果当时我能抓住时机,及时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做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折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3、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直观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透彻,加深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认识角》教学反思6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角》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资料。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资料,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必须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以往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够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当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构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明白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仅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仅有学生自我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我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我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构成了自我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供给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供给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认识角》教学反思8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辨角、数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学生自学画角是进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最后通过玩活动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第一次试讲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正式讲时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玩变角游戏,在游戏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认识角》教学反思9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我主要突出三方面的教学设计。

  1.认识角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观察实物,通过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上找到角,把这些从实物上找到的角移下来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直观认识了物体上的角。接着,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方式,感受角的特征,知道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边是直直的,教师演示画角,提醒同学可以在角里面画一条弧线来表示这个角。再通过学生自学书本84页了解尖尖的地方是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边,从而得出角是由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最后,由学生自己来画一个角,并能正确指出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边。紧接着,完成判断角和在图形上找角的相应练习,巩固对角的认识。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些遗憾的地方是,在教师演示画角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如果改成自己黑板上板演画角,学生对角的组成印象会更深刻些,图形展示要比文字的表述来的更形象直观。形成角的表象是重点知识,如果只是多媒体演示一带而过,学生对角的表象可能体会的也不够。

  2.认识角的大小

  这里我主要分成三个环节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做角:先由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尝试做一个角,然后,请几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自己做好的角,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位置,加深孩子们对角的组成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才是认识角的大小:这里,我拿了两位同学做好的大小不等的角提问:这两个角一样吗?引发学生去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角是不同的,接着追问: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角不同在哪里,原来是大小不同。从而得出“角是有大小的”这一结论。第三环节是学生活动,通过操作手中做好的活动角,要使角变大一些,你该怎么做?要使角变小一些呢?学生先在下面自己操作,再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边说边展示。学生回答后总结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两条边张开的小,角就小。再通过想想做做3三个钟表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三个角的比较,巩固“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大小有关”的认识。

  这里,由于时间的紧张,第二个环节并没有较好地展开,教学上有些仓促。第一个环节做角,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自由创造角。

  3.比较角的大小

  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先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学生一下子不能马上回答出结果,设置了一个思维障碍。从而,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重叠法。首先由教师介绍重叠法的操作过程,然后同桌两人用这种方法来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操作中掌握重叠法。第二个环节是比较两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同一个角,先提问学生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受三角尺大小的影响,很直接想到大的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大,小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小。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并没有很快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带领他们一起来观察,用重叠法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当操作最后两个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完全重合时,学生表示很惊奇,从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认识角》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似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

  2、找到所有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单、广泛地适用性。

  7、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准备

  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明胶等(师生同备)

  五、学生情况及教学构思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

  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天我们在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许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悉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同学们发言积极)

  师:为了方便通常用三角形三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记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大写字母前面加上符号“△”。如图中可记作“△ABC”,(并在黑板上板书△ABC),同时规定每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所对边就用它的小写字母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屋顶框架图中至少找出5个不同的三角形,并用三个大写字母记出相关的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甲生:有△ABC、△ABE、△AEF、△AFC(师板书在黑板上)

  乙生:有△BED、△ADE、△AFP、△PFC(乙生补充)

  丙生:还有△ABF、△AEC(丙生进一步补充,在叙述时,有同学将三角形符号“△”口叙掉)。

  注:可喜的是能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逐步补充完善,从而找出了图中所有的10个三角形,在此出现了第一个亮点,部分同学初步具有思维全面性的意识。

  3、师:

  演示①将用透明胶连接的三条硬包装带围成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

  演示②演示动画课件: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上述演示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甲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乙生:我认为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并举出反例指出了甲生叙述不严密的地方)。

  师:将乙生叙述板书在黑板上。

  注:在此出现了第二个亮点,同学们已经在注意几何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4、师:请问同学们观察P118页,屋架彩灯线路图,BC边装红灯线,AB、AC两边上装兰灯线所需线的长短。

  生:兰灯线比红灯线长。(兰线长>红线长)

  5、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三边的大小,然后分别计算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大小,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小组通过画、量、算、比较等活动,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同意他们的结论。

  师;将生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并点评。

  注:在此课堂上出现了第三个亮点,同学们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6、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规定的尺寸做三角形(①6cm,8cm,10cm. ②7cm,9cm,18cm ③、13cm、18cm、35cm ④16cm、17cm、18cm)将尺寸写在黑板上。

  生:小组积极动手,相互配合,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能做成,有的不能做成。

  师:对同学所做“三角形产品”进行回收、展示,并提出问题,通过做三角形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尺寸能做成三角形,有的尺寸不能做成三角形,还有的做成后像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构成三角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条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七、学生自学P119例1(同伴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八、小组推举代表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收获进行小结。

《认识角》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找身边的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也就是说我要力争做到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另外我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感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

《认识角》教学反思12

  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认识角》教学反思13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认识角》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透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透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透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决定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够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透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忙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认识角》教学反思15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找三角形,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进行判断,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中关注学困生学习时间把握不太好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学习,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动手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实践时用时较多,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要更考虑的多一些,要细化教学目标。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

【《认识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4-05

《认识角》教学反思06-25

认识角教学反思01-27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1-12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3-19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01-0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2

《认识角》数学教学反思02-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8-1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