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08:04: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次品》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次品》教学反思(14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 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2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3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4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平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美国挑战者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3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2个玻璃球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2个、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2个、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8个、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规律探究更大的'数,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组织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平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平均。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8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9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习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对基本思想的认识,这里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一、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从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8、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本节课教学中两者都有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后发现,在找次品次数最少的这些方案中都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于是得出结论,要使找次品次数最少,就要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这一过程属于合情推理。而在对总结的结论用8瓶和9瓶进行小组验证这一环节中,又恰恰运用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在尝试总结运用找次品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直观,但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动手实践、集体探究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活动及讨论的时间偏少,但我和学生的心情一样愉快,因为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是40分钟课,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如果是60分钟课,在独立探究和小组验证活动中我会增加2—3分钟以便学生充分感知寻找最优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在独立研究后我会用4—6分钟,让学生逐一说明10个小球、11个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这样以学带教,从而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目标。

  总之,这次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铺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1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习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习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平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平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4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次品》教学反思01-24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02-24

找次品教学反思04-13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04-03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03-05

《找次品》教学反思14篇01-25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04-12

《找次品》教学反思(通用12篇)07-15

《找次品》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