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2 15:13: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华山的险》是一篇略读文,文章本身不是特别难理解,课文通过华山山路的险和峰峦的险两方面来体现华山的`险。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孩子自己的阅读,结合批注,细细体会。旁批是孩子学习的导向,它可以引导孩子从哪一方面去理解文本,可以引导孩子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文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旁批可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课文信息,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课堂上,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批读的方法,读、找、悟。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用词,特别是本课中,一些四字词语的运用,很值得学生进行积累和学习。学习最后一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回想爬山的过程,以及登上山顶之后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以学定教,还原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真实地位——主体性。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渔在突“‘我’父亲在为人处事方面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呢?和“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呢?”这两个问题时,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自得”“自悟”。为了引导学生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读到“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一句时,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补白“我们”一家人的情感空白激发学生的`感同身受。在读书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要养成“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的好习惯。在结课时升华文章的主题,并布置写关于“诚信”的故事,实现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在书面表达和情操陶冶方面得到双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在学校举行的主备先行活动中,我选了《触摸春天》一课。这课的文章很美,很感人。写作者看到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里到小区的绿地上的花丛中在花香的引导下捉住了一只蝴蝶并放飞。在这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1、安静在花香中穿梭。她走地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2、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3、许久,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些句子非常值得品味,这些句子理解了,安静的形象也能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也能清楚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我根据课文编写了“安静”所写的《触摸春天》,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重点句子,在体会重点句子时让学生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加入合理想像”等方法理解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知道安静作为一个盲童能在花丛中穿梭,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真是一个奇迹。这奇迹来源于她以花香做为向导,整天在花香中流连。通过抓重点词语“张望”理解安静希望看到蝴蝶,看到蝴蝶怎样飞,她向往着光明。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能很好地深入到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又使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知道写文章时要适时加入自己的感受,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所以,我们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又要引导他们品评文章,向作家们多学几手为己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前几天,引导学生学习《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

  学生默读完这个故事后,都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你怎样评价那个学步的年轻人呢?”我笑着问他们。

  学生们听我这样问,都大笑起来,说那个学步的人很傻,很笨。

  “看来,你们现在都是用同一种眼光看人。请你再读读这个故事,看看那个学步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孩子们听完我的话,赶紧低头,又认真地读了起来。没过多久,就有好几只小手举起来了。

  陈粤擘说:“他一连学了几个月,说明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你们赞同陈粤擘的观点吗?”

  他们还在笑,也不回答,但不停地点着头。不用说,他们心里是赞同的。

  张嘉鑫站起来,小声说:“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面模仿。我觉得他一点都不怕苦。”

  “对呀,张嘉鑫没有说错,我们鼓掌表扬他吧!”

  一阵热烈的掌声为张嘉鑫响起,他可爱的圆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看到陈思敏的手一直举着,就叫她:“好,陈思敏,你来讲讲吧!”

  “我觉得那个学步的人在追求完美。”

  “你们同意陈思敏的评价吗?”

  “同意!”

  “我们班的同学多会发现啊,你看,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别人,就能发现别人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以后,请大家别用一种眼光看人。”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断定他们是能够接受我的这番话的。

  下课后,有几个学生挤到讲台前,还要跟我说学步的人“百学不厌”“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有毅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们应该有所收获: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别人的优点,不用同一种眼光看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柔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别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详细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非凡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伸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舒适、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优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安闲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经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

  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爷爷的芦笛》一文,描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从大都市来到海边,并独自一人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我们的学生,和文中的强强是同龄人。学生在感知强强经历孤独、面对狂风巨浪的黑夜,从害怕到坚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在课堂上,尽力做学生的指导者,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采用“你的个人观点是什么?”“把你的成功和大家分享,好吗?”一类的教师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尽量讲得少,尽量讲得精,在关键出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堂课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学会选择有效信息;学生也能在浏览全文时,快速找到两个有价值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辅助学习,也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我在课上让学生圈圈划划,及时将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以期达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一封信,是一个失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忆了两年前父亲因执行维护和平行动而牺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提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写得感人至深,虽然有一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但是课文内容通过读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上这篇课文前,我先把难懂的字词解决了,然后让学生以孩子的身份、同龄人的想法通过读课文去了解:(1)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这件事对他和他的家人有什么影响?(3)他喊出了怎样的呼声?为什么他要喊出这样的呼声?

  通读这篇课文时,学生越读越有感情,情绪自然而然地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体会到孩子的伤和痛。学生还告诉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越读越有感情,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真挚,况且丧失亲人是我们人世间非常悲痛的事情,我们自然能产生共鸣,特别是课文中讲到很多的细节:爸爸临上飞机前与我们的承诺,我们如约等到的却是爸爸的灵柩,以及染满鲜血的征衣、手表浸满的凝固的血,这些我们一想起都是触目惊心的,学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亲的孩子——那是与他们几乎同龄的人。所以,这篇课文主要是以读带讲,以读带学,一边讲、一边学中我们还不自觉地流下了我们同情、悲愤的眼泪。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熟鸡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煮熟的鸡蛋,你能把它竖立在桌子上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2、A情况(大家没有成功):鸡蛋是椭圆形的,大家无法竖着立住。但是,500多年前哥伦布却办到了。你一定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吧?那么,马上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

  B情况(个别学生成功了):你很聪明,想到了这个办法。那么500多年前,哥伦布是用什么办法让鸡蛋竖在桌子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同学们,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哥伦布为什么要竖鸡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真好!相信大家走进快乐读书屋,这些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文中,把自己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词作上标记,多读几遍,可以查工具书解决。

  2、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争取读得更好。

  3、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准备在小组内与大家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1、小组互动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2、汇报读书收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与大家交流。)

  3、谈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哥伦布离席而去时留下的耐人寻味的话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朗读品味,扩展延伸:

  1、指名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特点。如达官贵人对哥伦布的藐视、嘲笑、讥讽;哥伦布的礼貌、平静、自信及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3、师感言小结:达官贵人面对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虽然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正像哥伦布说的那样,“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哥伦布那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的可贵品格。

  4、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哥伦布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检查识字,补充阅读。

  1、卡片出示本课应该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

  2、做识字游戏。

  3、学生阅读《阅读》书中的相应文章。

  教学反思

  《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介绍哥伦布的创举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9节):具体叙述哥伦布用竖立鸡蛋的方法驳斥那些忌妒者的攻击的经过。

  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的情感都在对话中表现:达官贵人的恶意挑衅,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道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含义深刻。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人物

  本课的题目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既揭示了主要人物,又道出了主要事件。哥伦布因驾船航海沿地球转了一圈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迹而享誉世界,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对此事了解得并不多。在揭示课题后,组织学生了解哥伦布的生平,对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单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

  二、整体感知,学习归纳

  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例如简要的板书、基本的句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板书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教师分了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对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平常的事吗?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发现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颖、高兴。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称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毕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预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将他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好在哪里,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外形,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小虫的鸣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多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到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整节课,我设计了4处说话训练,因为平时我在课上就注意这一方面的练习,特殊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如:《我爱三峡》、《繁星》、《桂林山水》等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积累,所以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就非常巧妙地运用到了积累的句子。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这节课的遗憾:

  1、感觉自己在教法上没有突破,教学手段不够有新意。

  2、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情感升华的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如果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灵柩回来的情景,有的同学说,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有的说,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说,爸爸的嘴没合上,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学生的融入不够,自己是进到课文里去了,造成老师引导的过多的,学生体会甚少。体会甚少就造成朗读情感不够。我想应该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让学生课余体会的不够多,造成情感的断层,以致使学生在上课文时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点零星。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到很多,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乡下人家》描绘了乡下人家朴素的景致、祥和的气氛、勤劳的生活,这些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学中注重自主阅读,先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分述乡下人家生活的几个反面:植物——动物——农家傍晚生活,再感悟作者优美的语言,体会闲适的田园生活。本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拼读“装饰”、“鸡冠花”“归巢”等词语的读音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优美的'句段。学生品读重点句段,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是教学重点。从平凡的事物中展现乡村生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产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是教学难点:

  一、高校课堂上课开始,首先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齐读,理解。知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二、生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工具。中年级同样不能忽视生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时候,以词块的形式呈现生字词,让学生描述画面,连词成句,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运用机会,避免了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放大了生字词的教学形式。

  三、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词语描述文中描写的景物,利于学生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感受乡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四、在品读“雨后春笋”这一段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句子,说理由,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探”、“成群”、“许多”等词语体会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情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比较、想象,与笋芽儿对话,不仅使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灵性的涌动、情感的流淌、个性的张扬,富有浓厚的情感和韵味。

  五、存在的不足,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引导学生读通、读准、读顺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本节课学生朗读的量不够,就过早地进入品读课文的环节。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通读课文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通、读准、读顺。农村小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表现得不够好,没有大胆交流讨论,不过才四个学生一组,全班八个学生,课堂活跃不起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快乐的足球赛》是一首反映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诗歌。它描述了放学后一群小学生在草地上比赛足球的情景。

  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就抓住课题中“快乐”这个重点词,通过这个词让学生找一找最能反映快乐的一节诗句来读一读。学生读完那节诗句以后,让他们自己说一说为什么这节带给你快乐,这样的话,比教师讲要来的好得多。还有一点,读,首先是让他们找到后读一读,可以说是初读,第一位学生找到的那一节是全文中最能体现快乐的一节,这位学生第一次读了以后,让她自己说快乐在哪,也可以让他们看看这个画面,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既然那么快乐,接着就让她再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读,这样学生比第一次要读的好,这样就层层深入,达到读的目的了,学生也真正体会快乐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楚,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爱好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智慧。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具体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4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08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29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5篇04-0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2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1

语文下册《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3-3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2-1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