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20:29:07 晓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20篇)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1毫米有多长,

  首先,我先由学生拿出数学书出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结果,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时,发现数学书的宽、厚不是整厘米时,我就引出测量较短物体长的长度单位“毫米”,从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这样我让学生比划1毫米的长短。认识了“1毫米”之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学习完长度单位“毫米”之后,我让学生把事先布置带来的1角钱硬笔、公交车充值卡进行测量它们的长、宽、厚,并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

  整节课中,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学生对整节课所讲的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最后能把自己的收获说出来!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部分同学的操作不是很好;

  2.学生在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1毫米时觉得部分同学表示的不是太准确,应该还要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体验一下。

  3.在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和物品时部分学生表现的不积极,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进行更好的诱导!

  4.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得前松后紧。

  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想法,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给予批评,指正,能为我提出宝贵意见!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的兴致很浓。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悉,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4月11日,我在二(1)班进行了公开课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讲后感觉有点收获,也有遗憾;有反思,也有进步。

  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四环三查”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本节课有四个目标:1.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根据具体情景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的主动性。

  根据目标进行达标测试和拓展,设计的.练习虽然没有做完,但学生已经是基本掌握。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有趣的师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运用新媒体动画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化简知识难度;用身上的测量工具形象感知重点知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初步运用白板进行教学,不很熟练,还需多用来巩固。但是没有敢尝试展台的切换,唯恐操作失误,有点畏手畏脚。注重了小组合作,但仍然没有多关注后进生。小组展示时间也不够充分,没有暴露出掌握知识的缺漏之处,其实是真实存在着的。

  总之,精心巧妙的设计,加上耐心合理地实践,才会真正使学生学会、会学,才能上成常态而高效的课。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做好相应学具的准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让他们“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毫米的认识”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学习后引入的另一长度单位,它是以后学生学习更多长度单位的过渡,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认识”这一节的公开教学,现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估计的一种,它是对物体或图形的某种属性(长短、大小、轻重等)——量的估计。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常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时,估测教学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估测?按我个人理解,估测就是个体根据知识经验,采取一定的策略,获得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的属性——量的近似值的过程。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操作,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测量单位和实际测量是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测量单位作为大家认可的公度是测量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是估测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形成测量单位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和感受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估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要求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很快地说出有米和厘米。可是当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与1厘米分别有多长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乱比划。此时我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长度来,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处比一比,发现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同样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两手张开的长度正好是我们的身高,因此,比划1米有多长时应该把手腕折回来一些。当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有多长后,也让学生先量出两张纸牌的厚度约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两张纸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两张纸牌的厚度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操作中发现、探索、体验,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2、联系生活,充实测量单位的表象——丰富估测参照。

  对一个量的估测,不能依靠随意的猜测与臆断,而应根据相关的参照物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推测。参照物越丰富,参照系越完善,估测的手段越多,估测的能力也就越强。教学时,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测量体验,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本节课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时,我便有意地让学生先来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时?有些学生说用自己1厘米宽的食指去估,有学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费时间了,数学书这么长,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长去估。这时我问,你怎么想的,我知道这样的一拃长大约是10厘米,数学书的长比我的两拃长长一些,因此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5厘米。还有学生说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长的.直尺去比一比,数学书的长比20厘米的直尺长一些,所以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3厘米。“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成为学生估测的参照物,学生借助这些身边实物的相关数据进行估测,能有效避免学生估测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估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然,在安排学生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时要坚持先估后测的原则,让学生在估计中提高估测能力,在测量中修正估计精度,在估测中积累经验。

  二、备课中应注重备学生。

  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须更多地研究学生。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完旧知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备课时我还以为学生几分钟就可以估出来,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估?还有的学生因为有预习的习惯,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结果直接用厘米与毫米作单位测量出了数学书的宽与厚。后来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参照物去估测,结果还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估测出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还有,估测完后,我便问: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备课时我本以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环节,结果还有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特别是测量数学书的厚时,也不知道怎样把直尺放上去测量。另外还有一部份学生不能用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准确,误差大。所以我又马上在展示台上教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宽、厚。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包办得较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其实我觉得当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作为估测的参照物时,应让学生亲自体验估一估,可我却没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于课前口算及估测与测量耗时较多,到后面就没时间认识“几毫米”了,学生容易把5毫米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还有个别学生对1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准确,加上学生的尺子五花八门,出自不同的厂家,质量也不同,学生测量的方法不一样,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毫米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还是采取以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联系生活进行感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许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强操作实际测量

  测量在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不仅他们的估测能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部分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

  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

  3、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 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 ),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 ),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虽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以及估一估身边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时都为学生更好地建构长度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随着新课程地深入,不禁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完善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流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着并快乐着。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孩子能比画出1厘米的长短,并从学生尺上找出1厘米的具体长度,此时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尺子上的1厘米间还藏着什么秘密,孩子发现把1厘米的`距离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长呢?就导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孩子竭尽全力地寻找着,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刚长出来的指甲、身份证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着硬币厚度慢慢抽掉,体验两手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引导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0个1厘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0厘米的长度,就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出示米尺,观察了解1米=10分米=100厘米,并用两手比画出1米的长度。组织孩子来画一画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知道这些单位从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同时结合生活举例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请2个孩子合作,到走廊里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长的距离,分组让孩子亲自去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比如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体育场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桃岭集镇十字路口大约1千米等。再布置孩子回家体验1千米,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长时间,算一算1000米走多长时间,找一找从家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等。

  孩子对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已建立了较清晰的表象,怎样能熟练地应用呢?主要是记住它们间的进率。我引导孩子把它们一一请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点着左手,从大拇指起依次分别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所以进率也很大是1000,其余手指间的距离看作一样,相邻都是10,每隔开一个手指就添一个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对这样的记忆方法比较感兴趣。

  实际教学中孩子对单位的换算还是不够熟练。强调要观察清楚是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改写,还是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改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利用熟记的进率去乘或除,特别是去除以进率时孩子还不会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数,那只能让他们找几个十、几个百或几个千,其实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数,特殊的如200000米=?千米要组织讨论寻找答案的技巧。

  长度单位的教学思路影响着重量单位的学习思路,同时对以后小数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是今后指导孩子生活实践的重要知识,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地探究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尽量做到“教与学”的轻松结合。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6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7

  《毫米、分米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上,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硬币、硬卡和手机。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从学生量身高产生的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引出新知,到学生用厘米单位量课桌的长以及用分米单位量各种学习用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实际含义。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这堂课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4、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8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坚信了教师“想明白”,学生才能“学清晰”。在“众筹”研讨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根据自己本班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再次的教学预案设计,整节课下来,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毫米的感知比较的充分。个人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因此,以复习旧知识为导入,“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通过这一复习环节,唤醒学生的旧知,又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了基础。“你还知道什么长度单位呢?”课堂中学生说“毫米”。教师继续追问,“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样的一个长度单位呢?”有的学生说它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但对为什么会产生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测量数学书的环节就是为毫米的产生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感知毫米产生的意义,通过测量,再次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有毫米”时,他们的回答就变得清晰了。

  二、留足时空,关注整体参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在本课的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的整体参与。在估测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时,一个孩子估测了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5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时,没有马上进行否认,而是让孩子们进行辨别,这样的估计觉得正确吗?孩子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应该比宽长,而估计的结果是长比宽短,所以肯定是错误的。还有孩子们用手势一拃去测量,也发现这样的估测不合适,于是进行了估测调整,使学生学会估测。再者,在感知1毫米时,让学生先通过估测1分与1元硬币哪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进行测量,从而全体学生感受到了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学生说“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两个手指就粘住了。”追问“这是问什么呢?”孩子们说是因为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丰富素材,凸显知识本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经验中凸显数学本质,掌握数学知识。毫米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学生只有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节课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长的学生尺、教师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币,现实生活中用毫米做单位的图片等。在学生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时,追问“老师米尺上的1毫米与你们尺子上的1毫米一样长吗?”大部分学生说“不一样长。”于是把米尺的1毫米与学生尺的1毫米进行重叠测量,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一样长的。通过这一素材,体验到了长度单位的标准性。1分与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中,进一步建立1毫米长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中,ppt课件呈现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xx周年阅兵式训练时的队伍训练图、包装箱的规格、精密零件等,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不停留在只认识到毫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而且还感受到用毫米做单位是比较精确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习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习。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0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2-25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1-15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08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7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1-04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19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08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篇03-22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评析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