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30 12:22: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

  新课程理念提倡开发语文资源。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此,当上完《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决定在今天的语文活动课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来体会文章的情感,惊叹黄山的神奇,也惊叹大自然的伟大。体会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但我细想一下,学生会不会就只画狗、狮子,完全没有石头的横迹。那样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吗?学生是最好的潜在资源,嗨,试一下吧!

  于是,我说道:“同学们,你们画之前好好看看书,好好看看图。”我带着几分不安,等待着结果。没想到画一出来,虽有学生果真就只画只狗,或画只狮子,但却有不少的学生画的却是几块石头拼成的,那“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也很逼真。我故意问:“你这怎么是一块一块拼的呀?”“因为它是石头呀!”孩子的回答让我欣慰。是呀,语文课堂是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自由纵横驰骋的天地。语文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要善于挖掘课本的.潜在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开发语文资源,这样的课堂没有终结,语文课堂便不断丰富、延伸。语文课堂实现着与生活的通联,可以说,语文课堂因生活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因语文课堂而精彩!而我们则要不但地应用开发语文资源。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2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读通句子,美读全文。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跳出课文教课文,因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难收口,课文结尾处让孩子们学做导游,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本课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收到一箭几雕的目的。在二年级尝试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将识字、写字教学作为重点指导,是否稳妥?还有待与其他老师商榷。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准备了课件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领略到黄山的美、让他们身处黄山的奇石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中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教学中,播放黄山风光片,让学生感受于黄山之中,感受黄山的美、石头的奇,同时不脱离课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介绍“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这些石头课本是怎样描写的,自由选读,请你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这些石头,孩子们兴趣盎然,争着来当小导游,课堂气氛活跃。后面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另外两段,这样学生自己找到了学习方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非常有成就感。本课教学结尾时,我让学生把“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很喜欢说,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话说完整、通顺。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抓住时机,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4

  今天上《黄山奇石》,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课文内容和要求看,本课还是需要有背诵部分的,但是这些内容要学生自己喜欢的,虽然挺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还是挺让我为难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于是,我查阅了网络,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有人说:这就需要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好让学生“全盘照收”,最笨的办法往往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又与编写者原来的出发点相去甚远。唉!令人左右为难呀。

  有人说:跟着感觉走呗!只要你认为有可能会出题的内容,死命令一条:背!宁可多背十篇,不可放过一段!

  有人说:对于自主选择和考试这一矛盾,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样规定死好。课文里哪些内容最精彩,最值得学生背诵,便指点学生背诵,这样不是很好吗?哪些内容最精彩,并不是无法确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己选,自己定。假如有学生都不喜欢,就不要背了吗?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现人们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关键词,而是“是否需要考试”。是呀,如果不背,到时要考试你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采用“全文背诵,全册背诵”的“两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诵加抄写”的保险政策,你听了也不要惊讶!

  为了搞清楚“自己喜欢的部分”,我翻阅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几册语文书,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趋势。到三年级还增加了“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要求。而且提出这样要求的课文一般是写景或者比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级上册中《黄山奇石》、《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句子写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似乎有些难以取舍。于是出现让学生全文背诵,也是情有可原。

  此时,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话:“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编者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其实不仅只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点明了指导方向,要求老师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积累的。相信从一开始老师有意的牵引到最后学生自由选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师同伴影响,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懂得积累,懂得欣赏。

  于是,我在引导学习《黄山奇石》时,以“仙桃石”为例,让学生抓住“好像,飞下来,落”等重点词理解“仙桃石”的“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这段话。再运用类似的方式,划出写“猴子观海”的特点,用自己想象、动作演示、对比表演等表现出“猴子观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一句话背诵下来作为课外作业。而其他课文中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再选择背诵。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堂引导背诵,指明内容背诵和自己选择背诵”相结合,是否比较适合刚开始起步的低年级孩子?当然这只是个人设想而已,值得不断地实践与改进。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

  一、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播放了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注意学生的诵读。

  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此文转自

  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6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重在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尤其是低段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课前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7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多媒体教学,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

  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黄毅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黄毅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8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识字读文是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但教学不是重复,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应该有所提升,比如:学生已经升入二年级,识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呢?阅读教学中,如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呢?此次教学《黄山奇石》一课,使我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为课文服务,当然也包括开课伊始的导入环节。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时,我从学生的十一长期生活引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同学们,假期中你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然后我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去旅游。”(接着播放黄山的风景图片,简介黄山。)板书课题,理解题目的中“奇”的意思,思考:“读了课题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训练要扎实有效

  本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可采用看图学文的`办法教学。”所以,我从黄山奇石的“奇”入手,让学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仙桃石”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再看图思考“为什么叫它仙桃石?”理解“飞”“落”的妙用并发挥想象,“你认为仙桃石是从哪里来的?”

  此环节的不足之处就是朗读指导的层次不清,形式有些单一,图画处理太仓促,想像环节学生说的太少,应该让学生多说,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适当拓展,发挥学生想象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说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说道:“有两只大狮子,一直伸着爪子,一直张着大嘴,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在远处的山峰上,有一只天狗,它前爪伏地,后腿蹲坐在一块岩石上,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月亮啊月亮,你快掉到我口里来吧!”“一位漂亮的仙女,披着长头发,坐在平台上,优雅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这一环节使学生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9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是10月份师傅来听课,我认真准备的一堂课。我从问题:黄山奇石“奇”在哪里入手,引导着学生边看图片,边学文章,首先介绍的是“仙桃石”,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仙桃石”的句子,引导他们读一读,抓住这里的动词“飞”、“落”,再次引导他们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文笔之美,体会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观海”是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猴子观海”的句子,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并朗读。在讲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观海”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叙写的规律:“仙桃石”是先写名字,再写出它的样子和所处的位置,而“猴子观海”是先写出石头的样子和所处的位置,最后再写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并说说是否也发现类似的规律。这一环节是为学生仿写训练做准备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来的两段时,我也是采用抓关键动词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在回顾全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给游人介绍黄山的奇石,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学生也能说出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最后还想学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的动词,用上“好像”等词语来仿写“仙女弹琴”。当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们在思考后都动笔写了起来,他们写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这堂课也获得了师傅的肯定。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0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秀丽神奇的自然风景,其中无数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奇岩、怪石是教学的重点。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作者在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对黄山奇趣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让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则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因本课生字较多,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3、感受黄山奇石的.奇、趣,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课后我认为我并没能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地实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以导游的身份创设情境,配以图片引领学生“进入”黄山观赏神奇的景色。设计了旅途中遇到障碍,需要靠集体的力量清除“生字石头”才能继续游览这一环节,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第一环节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学生出现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于是我只能慌乱地结束了这一环节。在初步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不知怎么读着读着变成了齐读,声音又小,造成一种非常没有精神的感觉。在精讲部分,我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导学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议、读四步,辅以动作朗读,让学生体会黄山石的奇;再扶学第三自然段,巩固四步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相机进行辅导。课堂第四环节为练习巩固,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说一说“天狗望月”是什么样子的,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环节为书写指导环节,因时间浪费过多,也只能是匆匆带过。

  这节课,失败的地方太多,这将成为我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现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没有做好。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来教学,但是由于记错展示课时间,导致第一课时基本没有讲,继而造成学生在复习生字的环节没能有个好的开始,这样一来也打击了孩子们的信心,致使之后的课堂格外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给我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件事,才能给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如果老师万事都得过且过、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学生也一定无法得到更好地成长;

  2、对自己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对班里学生的评价为聪明有余,但过于活泼,在平时的课上,班级气氛总是过于热烈,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在面对其他教师听课时会表现得那么紧张,没能更好地去安抚学生,反而为了让课堂能够有序进行,课前故意作出严肃表情来整顿纪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该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多拿出一点耐心来,多多换位思考,才能带好整个班级。

  3、教具准备得不到位。因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用A4纸彩印出来,但是图片的清晰度不够高,且较小,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学无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学资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应对的策略。

  4、时间分配不合理。课上精讲环节的后半部分进行得很仓促,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但想讲的没能讲到,且留给学生朗读和练习的时间也不够,没能做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尽量精简教师用语,言简意赅,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这都需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锻炼。

  5、提问方式不合理。我的问题设置,包括教师用语,都不够生动有趣,甚至于学生理解不了问题的指向,造成教学方向有些偏离,更多的是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同时,我的教学机智不够,面对教学过程的多个突发状况不但没能提前预想到,而且应对不足,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需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这次巨大的失误,是我没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落实不好,没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师的不足,讲解不够透彻,不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加之没能反复练习、反复强调,这是我的失职。因而很感谢我的学生能够尽力配合我的教学,我将会尽最大努力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教学,弥补对孩子们的愧疚和歉意,愿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1

  看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便有些犯愁,要知道,在老教材中,它是第六册语文中的一篇文章,如今成了新教材第三册中的课文。第六册和第三册,中间相差三个学期,学生的知识面、阅读理解力,肯定差很多。学生对黄山风景区也不太熟悉,回忆过去,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可这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能行吗?我该怎么开展教学呢?

  为了让学生对黄山风景区的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我在课的一开始,出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并进行介绍,学生的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到课题,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让学生边看媒体边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识字教学上,采用了大集中的方法,对学生来说量一下子太大,如果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采用小集中,先学其中的生字“桃、猴”,降低学习难度,这样效果会好些。还有在交流识字好方法。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2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山石的神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是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并能把黄山石介绍给更多的人。学习本课时,配图的三个自然段,我准备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画“金鸡叫天都”。最后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黄山风景秀丽神奇,中外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但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黄山的风景没有形象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用黄山优美的图片、“四绝”的神奇把学生带入黄山,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突出重点,品赏奇石。

  课文中介绍了七块黄山奇石,其中详细介绍了四块,三块配图。在学完第一段后,我引导学生“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你从课文中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几块怪石?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知道“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写得详细。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猴子观海”,通过看图、做动作等理解“猴子观海”的有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课后,我听了张莉老师的课,我觉得如果这样引导,会不会更好一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可以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的云海”的美丽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样的云海?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在理解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就容易多了,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原来它是看得着迷了!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3

  《黄山奇石》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具体地描写了四种奇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前让学生观看了有关黄山的一些图片,重点欣赏了黄山四绝,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于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了对新知识的探索。

  在品读文章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读一读,然后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小导游介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热情很高,效果也非常好。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4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黄山风景区的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课文用亲切、自然、极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岩石的特点,再配以插图,生动的再现了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细心朗读,寻找著名的黄山奇石。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抓住重点,从优美的文字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

  一、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

  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二、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3、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续编内容。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就这样经过多次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广阔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由此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创新精神的基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2-01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3-30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3-09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0-27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4-02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1-20

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02-14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02-12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