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3 15:27: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规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

  这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这一节知识,这节课从开始上时就很轻松,课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回顾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沟通。精心预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 “规律”,就本教学内容而言是让学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让小组活动效果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思考的合作与交流是低效与流于形式的,学生将会出现无话可说。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这时,我将彩旗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我则用“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合理组合、挖掘教材。如规律练习的拓展,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找规律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个规律,让学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组”和“组内事物的个数”及“组内事物的序”,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

  4、自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主题图――盆花、彩灯、彩旗的出示,到结束时自然界中的规律现象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的展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知识去改造生活的欲望。

  5、关注生成。如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一次次经历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资源,我能及时捕捉,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来纠正。

  6、细节决定成败。在预设中,我比较精心地设计了每一句过渡语和板书。尽量做到简明不罗嗦,突出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能让学生感受我们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2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 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3

  由于第一次涉及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一开始还真有些无从下手,在多次看了教参后,加上参考了一些教案后,带着几许忐忑走进了教室。上完课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关于教学重点。

  上课前我认定的本堂课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在上课的时候,当学生口答出算式15÷2=7(组)……1(盆),我提问了“2是从哪里来的?”接着就没做过多的解释。结果在练习试一试2时就出现了用21÷2(正确的应该是21÷4),在后来的练习中,仍有少数学生将每组的个数搞错。由此可以确定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找出排列的.规律,确定重复出现的每组的个数”。这就应该在分析例题时,把“为什么2盆花看作一组”、除数是2的来龙去脉分析清楚,从而让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二、关于解法的多样性。

  对于例题的解法,根据教参的设计,学生应该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解法。但在课上汇报交流时,学生只出现了两种解法,没有学生提到用画图的策略去解决。对于学生中没有出现的方法是只字不提,还是老师具体讲解呢?沉思片刻,我决定让学生打开书自己去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真还发现有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采用了这种画图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们通过看书看懂了这种方法。

  三、关于一点疑惑。

  在给盆花分类时,一般教学时都是2盆为一组去分,但我们都知道4盆一组去分也能求到答案。关于这一点上课是讲还是不讲,如果讲的话,可以帮助一部分优生进一步理解按规律摆放事物之间的联系,但这样有可能给中等偏下的学生理解题意带来混淆。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4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这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理解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资料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透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情境导入2、发现规律3、体验规律4、延伸规律5、自我评价。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透过“猜一猜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冰淇淋一个汉堡包,一个红苹果两个绿苹果,两只羊、一只狼;又两只羊、又一只狼;再两只羊、再一只狼,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这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之后,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带给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三人合作,自由设计“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并透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然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和用有规律的动作来表示开心的情绪,以及欣赏规律的.美这三个情境,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我安排的“自我评价”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明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下载了找规律主题图和例题,再添加上一些时下孩子们比较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元素,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资料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透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透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个性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用心的情感体验。

  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应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有两张课件中色彩的比较不太明显,小组讨论的习惯还不是太好。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上课的开始,设计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我本想让学生先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利用彩笔设计有规律、美丽、有创新意识的图案,可学生没有带彩笔,这一步就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偏爱用学具而且也没什么新意。三是结束时,没有组织学生有规律的走出教室.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6

  “找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7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

  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8

  在教学完《找规律》一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应注意:

  1、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拍手游戏,透过动作、音乐节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应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潜力。能够说,课堂上学生用心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用心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关注学生的学习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潜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还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我们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恰当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才能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习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自评、互评与他评中获得了发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多元的评价,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忙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用学具摆出“”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能够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更令我遗憾的是:这节课是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但是,在借班教学的状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潜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的学习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此刻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透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忙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9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这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懂例题的要求,并顺着思路往下想。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画图法,列举法,计算法)同时还尝试练习了“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从课堂上学生汇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自学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学生不但自己解决了以上要求的几道题,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大胆展示不同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主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归纳。同时教师在练习设计纸上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参与的热情,学生纷纷以组为中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亲自动手操作,与组员合作交流,以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对学生的解法提出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

  三、课堂效率高

  由于课前自学中学生基本了解所学的规律,课堂上主要是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因此,课堂上的练习充分,学生基本掌握,课后作业也基本上当堂完成了。

  四、需要加强的地方

  1、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还不够多,有的`学生想回答也不敢举手,怕自己说不好。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老师提问的学生面不够广。今后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急于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对学困生的反馈、帮助做得还不够。由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长,课堂效率是否不必强求提高。可以留一、二道题于课后完成,最后都能够让多名学生说说收获,如果能在这时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4、针对性不够突出。这节课以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为主,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明确。江山野先生指出:“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课前预习了,就应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怎样更好地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可以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到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或讲解中得到解决?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重点。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0

  上个星期,我听了本校老师的几堂数学课,感觉数学课开头设计的好坏,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一段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的挂图后,

  师:请你们找找图上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物体?

  生:图上的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物体。

  师:那么它们各是多少呢?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是兔子,中间的是蘑菇。

  师:在看看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树桩和篱笆。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物体是树桩,中间的物体是篱笆。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

  生:树桩有13根,篱笆有12个。

  师:再找找,还有什么间隔排列的物体。

  ------

  师:看一下,两端排列的物体和中间排列的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找一找,图上有那些物体是有规律排列的?

  生:图上的树桩和篱笆是有规律排列的物体。

  师:它们是怎么排的?

  生:它们是一个树桩,一个篱笆,再一个树桩,一个篱笆有顺序的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看看还有吗?

  生1:兔子和蘑菇也是有规律的,它们是一只兔子,一个蘑菇。

  生2:夹子和手帕是有规律排列的,它们是夹子,手帕,夹子,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那么,在这些物体中,两端的分别是什么事物,中间的又是什么事物呢?

  生1:树桩和篱笆中,两端的事物是树桩,中间的事物是篱笆。

  生2:------

  师:那么,就请你们分别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生1:树桩13根,篱笆12块。

  生2:兔子8只,蘑菇7个。

  生3:夹子10个,手帕9块。

  师: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两端事物和中间事物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1。

  反思:

  比较前后两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我有这样的感觉:

  前面一位教师在处理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教学过程时,过于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一问一答的色彩浓了一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后一位教师,在处理上就完全符合课改的理念,在课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且内容也没有分散,比较的集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观察联欢会场”——“填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

  1、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没有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一次,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可以在教学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2、难点没有突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实现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实现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在本课中教师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检查联欢会入场券时,发现有学生这样做:

  我并没有马上、仔细分析学生错误原因,只是让别的学生进行纠正。若及时追问:“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讨论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规律补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涂。”这样就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出现的,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随堂机智显德尤为重要,而隐藏在随堂机智背后的恰恰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养。教师即使做旁观者,也应该是积极的旁观者。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再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2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两部分资料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用心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贴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透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还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透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资料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回答的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4

  [案例]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抓老虎”的游戏,好吗?(出示儿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我们就捉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什么不行?”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平”地说:“这不公平!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开始读。”师追问:“为什么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师平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又叫起来:“不可以!”师:“又怎么了?”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生争先恐后地说:“第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反思]

  “抓老虎”游戏是学生课后经常玩的游戏,教师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找规律”的拓展练习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戏精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心理氛围。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抗议”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民主意识的萌发。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5

  《找规律》这个内容听过很多人上公开课,对这个内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积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规律的排列是说不断重复三次及以上,对于第一课时的找规律就是要分组,分组很重要,其实就是找出不断重复的。

  这里以前我没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不断的问学生,把什么作为一组,这组中第一个是什么……这次再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不断的问什么在不断重复,把什么作为一组。

  上完第一课时,在上第二课时,就是数量的.规律,这个也是不断重复出现,只是从图案到数了,学生掌握起来不难。第三课时就是数有规律了,所以我总觉得前面强调重复,到这里没有了,学生就很迷茫,所以在这里我跟学生强调了:不断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还有些是不会不断重复出现,但是也有规律。有些规律的核心是重复,有些规律的核心是发展。要孩子创造有规律的图案,很多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还是要多展示一些数量不断变化的规律给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