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7:54: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2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境。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抓住本文的线索,弄清课文的顺序,了解课文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练的.诗句总结全文。

  品味课文的精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感情也在变化。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写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的语句,,通过品味、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总之,抓住本文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境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初步了解本课的写法对今后学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做好引导。

草原教学反思3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住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

  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

  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另外,课堂最后依然采用以往推荐阅读的方式,既有同一作者文章的推荐,也有同类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关联阅读打开一扇大门。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4

  《草原》一课是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步,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步,选精彩段落感悟人情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整体来看,本课完成的较为理想。

  不足之处: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点拨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反思二: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在上《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上课已接近尾声,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孩子们在朗读想像中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设计,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组里就冒出一只小手,“汪明宇,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汪明宇站起来,拿起书汪明宇,,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汪明宇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汪明宇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

  汪明宇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吴雪倩,你说说看。” 吴雪倩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

  “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杨俊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这时我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使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

  反思三: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重点指导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朗读,我把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朗读权力放给了孩子们,不是我教给他们怎么读,而是让他们认为这些语句你应该怎么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

草原教学反思7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不足:

  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草原教学反思8

  音乐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热爱生活和具有鲜活个体的摇篮。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课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9

  《草原》——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直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知认识。其次,课始时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视频,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草原那高远的境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脉络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

  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这是我第二次教《草原》了,感觉每个环节的流程都比七年前在研究课上的那节课要成功得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我们始终觉得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感到有些遗憾。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想: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亲自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体会会比现在看图片、看书、看录像、读书深刻得多。

草原教学反思10

  今天听徐建花老师执教了一年级的《草原》这一课,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到了六年前——自己带一年级时候的情景:听着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朗读,看他们虽不精彩但却极力投入的上课,看他们为了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本正经努力地读书……不禁有些感慨——这些,是现在高年级课堂所缺少的一种生动和真实!

  一年级的孩子,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他们是率真而勇敢的,答错了也不会怕听课的老师笑话,但同时,我们也从这堂课上可以想见徐老师平时是怎样让这些孩子如沐春风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是怎样努力地构建这民主和谐的课堂的。每一次表扬、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都是孩子举手勇气的,是他们自信心的基石,因此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低年级的课堂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是重难点,今天,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突破:图文结合,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恰当而巧妙。

  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上课前,老师选择的歌曲、图片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带到了那辽阔的打草原上,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在教学时,徐老师更是通过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再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知是深刻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

  低年级学课文要不要板书设计?如果要,怎样的板书才是合理的?怎样的板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觉得教师在板书时不仅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写字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所以我觉得板书的设计更要少而精,要用足够短的时间写,却派到足够大的用场。如:理清条理、指导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时候,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等。

草原教学反思11

  苏教版第二册《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一共有两句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等词句,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这一段是,我借助音乐边演示投影片边深情地讲述:“天快亮了,无边的草原静悄悄的。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勤劳的牧民们赶着羊儿开始放牧了,草原顿时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接着,我又让学生们看图练读,读好象声词“啪!啪!”,讨论理解“打破”,“黎明”,“宁静”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虽然同学们的感情朗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可我总感到还不够。于是,我让大家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喔!喔!喔”响亮的公鸡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笛!笛!笛”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丁铃铃!丁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刷!刷!”清晰的扫地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阵大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

  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重要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把学的东西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个个例子互为补充,丰富了常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

草原教学反思12

  《草原的早晨》中的语句感悟 共饮一杯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重点指导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朗读,我把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朗读权力放给了孩子们,不是我教给他们怎么读,而是让他们认为这些语句你应该怎么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

  如:“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你读了这句话,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该怎样读?”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咩咩地叫了!”“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有了上面的例子,当读这一句时“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感受到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读得还令我满意,(包括中下生)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我看见羊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剩下的内容孩子们自己就这样解决了,我也上得很轻松,再不象以前那样这样引导,那样引导,最后还气得你半死,总还觉得他们没读到位!

  !

  

草原教学反思13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教学这一课使我对阅读课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阅读课文教学的每一课目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受益匪浅。我的体会是: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时,就应抓住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情感培育。同时,借助有效的电教手段,展现文章表现的意境,并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展开想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对自然产生喜爱之情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自觉加以抵制。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有所提高,在段的教学和训练学生表达方面还有欠缺,教学细节上还不够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学语言,如: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第一次试讲后组内老师就提出了我在语言上的问题,不精、不准、不美,辞不达意,我也深感由于在备课中没有好好设计使自己的话多、乱,在第二次的备课中我把自己的课堂语言都写了下来,效果果然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两句话却反应出了一个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和教学基本功,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多锻炼。

  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我认为对各种可以用于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利用,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渗透进课堂,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草原教学反思14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草原教学反思15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2-19

《草原》的教学反思04-01

《草原》教学反思01-09

《草原》教学反思09-30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2-21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2-07

老舍《草原》教学反思集锦10-27

《草原》教学反思(精选22篇)09-22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3-12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