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0:04: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必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必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这课学生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好,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很轻松,能把练习题都完成一部分。本学期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这堂课,我越发觉得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今天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奇异”入手,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等词语。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很不爽,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贫乏,有的用词不够正确,课堂死气沉沉。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反思:学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级学生很多都不爱表达,包括在音乐课等副科上也是只注意倾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阶段要蹲下来看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表达。其次,学生不喜欢表达,大概问题有点难,之所以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我没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对于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的,虽然课前让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然而只是皮毛,这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长城和运河,还有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不要说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不够丰富,我深深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得不断地学习、反思。

  在感受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候,我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两岸长得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引导学生:那说明有了运河的浇灌,庄稼丰收了;有的说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导这可以看出两岸繁华的城市;还有的说看到了很多船只,我就引导从中可以感受到运河上运输的繁忙……学生充分体会到运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中感觉到它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反思五: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乎没有孩子去过北京,看过万里长城,感受那种雄伟的气魄,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徐州,而一询问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可见孩子只是间接地缺乏,如果让他们再去感悟他们是中国的文化遗迹,悠久历史,孩子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下载了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感知。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就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而改变了以往教学生字再学课文的路子,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平时总认为诗歌教学比较难,较抽象不易于孩子理解,总是匆匆熬过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诗歌教学抓住了主旨,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还是表较好理解和记忆的,决定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投入一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诗歌的教学技巧。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 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 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师:我们的中国有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它们的大和长,还有历史的悠久以及功能的显赫,影响之远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都无与伦比的。我们习惯上都把它们称作“人间奇迹”。你们知道这两项伟大的工程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长城和运河,师板书课题。

  师:那么你对它们了解吗?

  我知道长城原来是六条短的城墙,是秦始皇把他连起来的,形成万里长城,是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

  我知道人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知道长城像巨龙一样曲折蜿蜒。

  我知道长城的条形砖每一条砖都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大吊车,没有运输车,完全是*人们的双肩和双手运上去的,真了不起啊。

  我听说过一个传说《孟姜女寻夫》,就是讲的孟姜女来寻找她的丈夫,把城墙哭倒了。

  师:是啊,古代因为筑长城,不知道死了多少劳动人民呢!在长城的脚下不知道埋着多少劳动人民的白骨呢!这长城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呢。

  我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倒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二千多里呢,关不得叫万里长城啊!

  我知道长城上非常宽阔,可以有五六匹马并排行走。

  我还知道城墙的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还有射口,是用来了望和射击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有关长城的信息。那这些信息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我是听亲戚们说过的。

  我是从我们的《新补充读本》上面看到的。

  师:你们做得好,是个有心人。我们学习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获取知识。那你觉得长城怎么样呢?

  长城有着雄伟的气魄!

  长城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长城就像男子汉!

  师:为什么?

  因为男子汉就应该很雄伟,很伟大!

  师:说的好!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文中写长城的那一段呢?

  (一男生,咚的一下举其了小手,看他的脸色很坚定,很镇重,一副非我莫读的架势)

  师:“张辉,今天第一个举手,大家把掌声送给他,都要向他学习!”

  大家鼓掌的同时,张辉说:“我昨天就已经会背了

  。”神情间多了一份自信和得意。

  于是就请他读。他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大家都沉浸了进去。读完又是掌声四起。

  他把长城那雄伟的气魄读出来了。

  他读得时候,我感觉到他很自豪,很骄傲。

  师问张辉:“是吗?你读得时候是很骄傲吗?”

  “是的。因为长城是别的国家都没有的,是人间的奇迹。所以我感到很自豪。”

  师:“说得好,大家再一次的把掌声送给他。我从他的朗读中还看到了一种张辉预习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且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好习惯。大家可都要向他学习啊!”

  反思:

  其实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其中的一个途径,我们要把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在教学重我们要适当的引进相关其他资源,重视学科、生活、社会等之间的联系,冲破环境的制约,走出狭窄的天地。如果做得适当的话,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语文学习。在课堂上,我没有就教材教教材,在确定无法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查找资料,事先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这么多的信息的获得来源于课前的积累,来源于课前的查找,并把这些信息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当作一位朋友来交流、来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知,更应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让学生课前去预习、去找资料,这虽然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将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为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度过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而铺垫。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长城的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教学这首诗歌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创设多种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一是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

  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二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多幅长城图片,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课前,还在和同仁闲聊,讨论要上好这一课需要注意些什么,大家一会儿达成共识,认为这课主要抓住朗读训练,词语理解倒不是重点,因为文章出现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通过课件的展示,小朋友很快能得以理解。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已经思路清晰,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课中要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但事实上这一教学的目标的完成的好像还不是太顺利,一开始,学生完全不在状态,朗读平平,丝毫听不到自豪的激情,怎么办?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从我的朗读中感悟情感,我认为要让学生有激情,首先老师得有激情,朗读起来得声情并茂,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在老师的带动下,朗读起来自然也有声有色,如我在指导“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配合读的方式,开始一遍,学生在读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时,语气平淡,那么我又一次加重语气引读,尤其强调“是谁”一词,师:“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学生很自然地也加重了语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语气比刚才强烈了许多,就这样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配合中,朗读变得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激情充满自豪、骄傲之情。

  课上还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古代的劳动人民不但筑起了惊人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那么他们还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呢?这一问题,其实课前我已经动员学生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但课上问题下去还是略显冷落,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需要平时有一定的阅读和阅历的积累,一下子学生回答不出来。所以我只有将国内外的名胜古迹一一简单介绍一下如: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兵马俑、埃及金字塔……

  当然,在我的启发和介绍之后,有的小朋友还举起了小手: “我知道东方明珠”“南浦大桥”等中国的现代艺术建筑也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

  课后我自然多了一个作业:仿写段落,介绍古迹和现代建筑。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和运河》一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一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一课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连云港,许多孩子并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宽阔的街道、田间的小河……而这些与长城和运河又差之千里,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直观感受唯有从书本的插图中去获取!但是插图又未能尽显其风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又很难体会到其雄伟、壮丽,更难以激发真正的喜爱之情,更别说是产生互动,故教学中感觉十分之遗憾!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不妨宽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语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表达!可能把长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并不合适,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中,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在课文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长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会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但我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有目的地在薄弱环节适当进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如教"驾驶"这个词时,可介绍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所以这两个字里都有"马",这样便于学生记忆。还在黑板一角对多音字等字词常见题型进行记录型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和运河》 教学反思03-20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4-16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1-25

【优秀】《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7-07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15篇06-18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03-04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篇)03-04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7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集锦15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