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管理科学论文>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

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

时间:2022-08-21 10:59:29 管理科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

  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
  
  文/曹纳雄
  
  摘 要: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内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越发旺盛。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也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政府公共文化体系是为公众文化生活服务的,其构成也是多层面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服务于大众,是新时期文化事业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的发展犹如一部机器的运转,很多的零部件都正常工作,这架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内涵。国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包含在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中,列在政府服务内容的重要位置。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部门为主,为公众提供基本文化生活权利、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制度、体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多个方面,以及政府为此投入的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实际服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我党新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越发旺盛。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建设公共文化体系还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基本文化权益做好服务,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而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走群众路线,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实际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前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也是社会力量的体现。公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就增强了,社会就会得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体内容有器物工程、制度工程、精神工程。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是为公民提供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因此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为受众普及科学知识,使其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政府公共文化体系的构成
  
  政府公共文化体系是为公众文化生活服务的,其构成也是多层面的,下面对公共文化体系的构成加以阐述。
  
  1.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结构的核心
  
  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为公民提供文化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社会转型期,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政府的职能中,广受关注的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两项工作的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文化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领域内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体现政府履行职能的本质属性。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肩负着保证和维护公众文化需求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认识,明确自身的职能,多方共同管理形成文化服务的合力。在城乡各个层面都建立了文化站,文化站是负责辖区民众的文化普及、文化宣传、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政府已经将文化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计划中。为此政府进行统筹规划,优化管理模式,并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在职责范围内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政府还开展了“三下乡”活动,优化了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将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点推向乡镇。
  
  2.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
  
  伴随着我国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发展,带动了社会各种公共管理设施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单一投资管理的形式早已被市场化所取代,“独角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往,企业参与投资和管理的模式正在改变着政府单一管理的现状。这样的模式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克服了政府单一化管理的弊端,发动社会力量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优化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有效融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和文化运行机制的改革,将社会化和市场化作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给企业参与社会工作提供机会,让企业为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产品提供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和政府双赢,大众的文化服务还得到了提高,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企业由于在经济实力方面比政府强,在盈利的追求上比政府迫切,所以,发挥企业在各方面的优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拓展,有利于文化服务的高效开展,也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形式。
  
  3.非政府组织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主力
  
  这里所谈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组织之外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他们致力于公益事业,自发地构成社会组织。这一组织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而非政府组织弥补了政府组织管理和资金投入以及文化产品提供方面的不足。由于非政府组织的介入,社会文化服务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使得大众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多样化和多元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非政府组织占据半壁江山。
  
  (1)弥补政府力量的缺陷,补充政府文化服务能力的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由政府负责,资金和力量的薄弱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文化产品单薄、单一,而民间组织的诞生,直接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和力量的缺乏。
  
  (2)丰富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与世界大范围接触,大面积接轨,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人们在文化生活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等都较之以往强烈,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3)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非营利组织不求利润回报的性质可以转变政府的职能,代替政府实施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提高,非政府组织还会持续出现和发展,并且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文化的走向与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服务的走向主要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服务主体、延伸服务范围、多元化服务职能。
  
  1.突出服务的主体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这双重身份使得高校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具有方向性。首先是面向社会提供相关的课程与科研资源,这其中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引,给高校办学一定的自主权力。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自主进行课程资源的增设,丰富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然后将这种资源作为一种文化服务,向地方企业提供、向社会大众提供,并把科研等文化资源变成生产力服务社会,促进文明进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对社会的主要服务职能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知识爆炸时代的人才就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培养人才,做好科研,尽早尽快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发挥高校自身在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为社会中的企业提供科研成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架,高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对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增加了新的内容,学生成为新的文化服务主体。学生向社会传递着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正能量的传递会使社会更文明和更快进步。
  
  2.不断拓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以往的高校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秉承着一种单一的文化传承观念。利用高校师生的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高校的学生层次构成了丰富的知识结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他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社会对科研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校的人才结构是多元化的。所以密切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因此高校应该强化自主办学的主动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让师生走出去,走到社会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的素质。高校师生由于具有较规范和科学的科研训练素养,他们的专业水准更高。所以学校应该采用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发广大高校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依托科研平台和各种基金项目,站在时代科研的前端,本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提高文化服务的思想性、艺术性、科研性、实用性的特点,为广大社会民众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导向的高素质文化服务。
  
  3.构建文化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来的名词。共享的含义即一种资源大家共同享有,减少资源生成的成本,为多数人服务。比如国家财政对高校实施规划投资兴建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使得我国各地公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利用上和资源的分布上不太均衡。高校应该和政府进一步规范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力争为大多数人提供服务,投资一次,受益多年。
  
  做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速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构建服务网络体系中,要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公共文化事业中,提供文化生活产品,提高文化生活的服务质量,服务于大众,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利用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品位。这是政府的职能,也是企业和民间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所以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为广大居民提供高质量和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孔进。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03)。
  
  [2]王凤青。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04)。
  
  [3]陈波,胡小红。我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趋势[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3)。
  
  [4]张云峰,郭翔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J]。学术交流,2010(03)。
  
  [5]朱启友。试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六大主要目标[J]。晋中学院学报,2010(02)。
  
  注:本课题系“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 湖南省重点课题《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132DB12)”。
  
  (作者单位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相关文章:

个人政治思路和设想08-27

人才引进方法和思路08-24

刍议作文创新教学的模式构建08-24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8-27

创新医院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法08-23

试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架构08-26

文化创新作文02-24

探究读写互助式教学模式 寻找阅读、写作教学新思路04-10

创新教学研究模式 搭建区域互动平台05-26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