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教学说课稿

教学说课稿

时间:2022-07-26 10:45: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说课稿14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教学说课稿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教学说课稿14篇

  教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4个环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导入课文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是你们的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里这只猫就像个可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3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再投影练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

  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

  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猫的资料,幻灯出示“猫的趣味小知识”。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许多感性认识,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完成运动的'各结构的协调配合及完成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通过解剖及观察活动,提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列为本节重点内容。但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比较难理解,因此是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运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设置疑问:“动物”从名称上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最初的认识——能“动”。但动物的运动时如何实现的呢?播放视频:蛇追兔子。并提问:运动是通过身体的哪个系统实现的?通过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本环节包含两个知识点的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分别展示家兔的骨骼图片和标本、关节的组成图片、鸡翅的实物,提出如下问题:

  家兔的前肢和后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的?关节的组成?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

  通过家兔的观察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哺乳动物骨骼的组成。通过关节图片的观察,请学生用双手模拟关节的结构,亲自感知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关节的组成。紧接着让学生动手解剖鸡翅,依次拉动每一组肌肉,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

  再用解剖刀除去肌肉,引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的联系,理解关节与骨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活动的基础上,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

  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运动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和动作的感受,让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首先,请学生做屈肘、伸肘运动,边做边思考:这一运动的完成需要哪些结构的配合?

  其次,利用模型或教具,教师解释屈肘和伸肘运动中,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反射弧知识,提出问题:

  (1)反射弧都包括哪些部分?

  (2)结合反射弧的知识,想一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3)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系统的参与呢?

  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运动不仅只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协调配合。

  最后,结合本节所学,思考问题: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掌握运动的形成原理以及运动对动物的意义。在本环节,通过实际感受运动和图片视频观察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以降低理解的难度。

  接下来让同学一边做伸肘屈肘动作,一边描述动作形成的原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课下尝试用硬纸板、松紧带和工字钉制作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课。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三部分内容。需要1课时。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本节选择“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这两个激素调节的实例,立足于阐述反馈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拮抗作用。其中在“血糖平衡的调节”实例中安排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建构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高二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兴奋的产生、传递、传导认识之后,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以及反馈调节的原理;阐述激素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说出激素调节的特点;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不囿于成见的创新精神,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价值观;认同动物激素对生产所起的促进作用,关注应用激素类药物的.负面影响

  3)能力目标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难点:血糖调节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

  1、个案研究: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2、模拟:通过构建血糖调节的模型,认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归纳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激素,直观展示血糖平衡的调节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如果仅靠血糖供能,运动员只能跑24~36s,事实上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跑完全程,血糖如何补充?血糖浓度怎样维持?

  本节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通过创设问题,能使学生更易进入学习角色。

  2、引入新课

  (1)激素调节的发现的引入

  学生在初中生物接触过激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对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最熟悉,离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入手,用学生熟知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激素调节,这样新中有旧,学生容易接受,加深了对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认识,理解了激素调节的含义。

  (2)血糖调节的引入

  书本图2-9清晰易懂,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接着,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设计意图: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3)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引入

  当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那么,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受到哪些器官的调节?这种调节有什么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简图,归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识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5)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引入

  多媒体上出示医院化验报告单,提出问题: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为什么可从血液中化验出激素水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有关的数据,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3、小结:

  本节小结与开题呼应,开题提及糖尿病,但并未多提 ,只提到胰岛素,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糖尿病,并提出防治的方法。

  四、说课后反思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大量封闭型问题的重复出现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反而会抑制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中的问题讨论,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可能是个别问题设计的难度略偏大,课堂讨论的时间偏短,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设计更为合理的、更具开放性的问题,逐步培养更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说课稿 篇4

  [教材解读]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创造性复述、续 编故事。

  2 、通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用正确的善恶观评价故事中的人物,热爱民间文学。

  教学重难点:

  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 述、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个动画片。(播放课件)这个动画片好不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5课《渔童》(板书课题)。这么生动的一个动画片,课文中是用什么样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学习浏览 个性阅读

  1、浏览课文,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再来说说故事的梗概。

  (课件)听好浏览要求:读书时要运用速读的方法,思维要快速跟进,要善于从段落的关键句子中把握整体意思。要在最短时间内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把故事的梗概说清楚。

  2 、 默读课文,学写旁注感受。

  这个故事大家爱不爱读?我想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致地读课文,这次我们用默读的方式来进行,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画出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旁注。(课件)这种感受可以是你的心情,可以是读文时的内心活动,可以是对故事人物的'品头论足,还可以是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大家要在读中想象画面,一会儿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三、交流感想 深入领悟

  1、生汇报,师随机对重点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2、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盆?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老渔翁都看到了哪些奇迹的发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并画出来。(讲解分号的作用)

  四 、 复述课文 创造性加工

  1、先小组内讲述课文,可在理解课文基础上适当扩展故事内容,丰富人物语言,想象当时的情景。做到有声有色,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强烈爱憎。

  2、小组推荐代表以竞赛形式复述课文。

  3 、让同学们说说复述的方法,讲讲自己复述的好的经验。

  五、 续说故事

  进行合理的想像,把故事继续想象下去,想象要丰富且合理,有现实依据,有自己的独到想法。要符合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要符合原故事的背景,符合故事的体裁特点。

  渔童惩治了洋毛子和县官后,搀着老渔翁“走出衙门,不知上哪去了”?请大家发挥想象渔童和老渔翁走出衙门以后的事。

  六、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老渔翁贫穷善良朴实代表社会最底层的人;渔童可爱活泼聪明敢于向恶势力斗争;洋人贪婪无耻代表无休止地剥夺别人的人;县官懦弱屈服代表帮外人欺负自家人的狗腿子。民间故事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外,还有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说课稿 篇6

  课标解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彩虹的秘密》一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常横亘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本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有关光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本课通过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

  彩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在雨后看到它,有时也会在喷泉旁边看到它;同时,学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也充满了猜测,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期待。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在探究实验中发现彩虹形成的秘密,认识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在天空停留较短的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知识: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知识目标分解:

  1、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

  2、认识三棱镜;

  3、知道三棱镜能将阳光分解;

  4、知道水和平面镜也能将阳光分解;

  5、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6、知道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7、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

  8、知道怎样可以制造出彩虹。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3、会做彩虹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教学视频、课件等。

  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水、水彩笔、喷雾器等。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合作研究法、讨论交流法、知识讲解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共设计五大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彩虹的视频和图片,认识彩虹的形状、颜色等基本特点,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彩虹秘密的,揭示课题——《彩虹的秘密》。

  二、实验探究,发现秘密。

  1、提出问题:

  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到彩虹?彩虹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条件有关系?

  引导学生对彩虹形成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2、实验探究

  包括两个实验。

  实验一: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的色散)

  认识实验材料:三棱镜。

  讲解:三棱镜是一种透明的光学仪器,横截面是三角形,因此叫做三棱镜。它对阳光有一种特殊的作用。

  使用提示:将三棱镜对着阳光,慢慢转动三棱镜,让阳光穿过,调整三棱镜与纸屏的距离,观察在纸屏上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纸屏上出现哪几种颜色,分别是按照它们的排列顺序用水彩笔画下来,把你看到的和彩虹的颜色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实验二:利用水和平面镜将阳光分解。

  实验材料:平面镜、水槽、水、纸屏、水彩笔

  学生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实验指导:

  (1)平面镜怎样放在水中? A全部 B大于二分之一 C小于二分之一

  (2)平面镜与水面的角度是多少? A竖直90° B倾斜 30° 45° 60° C水平180°

  实验提示:保持水面平静,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在纸屏上看到清晰的单色光。

  3、交流发现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他们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生1:在纸屏上会看到七种颜色。按顺序排列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2:这七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生3:彩虹的形成需要有阳光和水两个条件。

  4、深入揭秘:

  (1)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2)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天空中没有三棱镜,怎么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彩虹呢?

  (3)彩虹能长时间出现在空中吗?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解释现象

  瀑布前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喷泉上空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四、知识巩固,总结提升

  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彩虹的哪些秘密?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进行课堂小结。

  五、拓展实践,制造彩虹

  同学们对彩虹的秘密掌握得非常好,通过制造彩虹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彩虹的理解。

  教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四季的色彩》是一节以了解色彩知识为主线,以认识国内外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基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 “欣赏·评述”课。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不同的季节的色彩变化有较深的认识,对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有初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2)教学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了解四位画家的作品及风格。

  (3)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并能表达个人对作品的感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四季不同的色彩特点。

  (2)初步了解四位画家的作品及风格。

  (3)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体会四季不同的色彩感受。

  (2)通过欣赏、比较、初浅的了解风景画家的作品表现形式及特点。

  (3)通过讨论、归纳知道欣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三、说学情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欣赏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美术表达能力,在本课学习中,尤其要关注以前不敢大胆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对那些勇于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更深层次的交流。在欣赏交流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表达的学习态度,使全班学生在本次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四、说教法

  本课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以小组竞赛的活动方式,采用“认识四季—欣赏名作—鉴赏名作—新年祝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表达和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导入。

  我们刚刚过完元旦,马上就要迎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为了迎接新年,我们今天就来一个小小的竞赛。首先我考考大家,一年有几个季节?那我把大家分成春夏秋冬四组,现在我们就开始比赛。

  (二)第一关:认识四季

  1、请说一说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个季节的景色,它的色彩有什么特点?(学生用语言描述出四季景色的特点,教师根据情况追问季节色彩特点)

  2、老师这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让它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播放课件四季风景图片学生试着用“这是___季,是___季节”来形容它。)

  3、猜一猜教师出示四幅色调图,学生猜出它所代表的季节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四季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四季的回忆。】

  (三)第二关:名作欣赏

  1、分组欣赏四幅作品,教师提出问题:

  (1)画面表现了哪些事物,运用了哪些色彩?

  (2)画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

  (3)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先欣赏、讨论再分组交流作品。教师对四位画家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

  2、教师小结:我们已经欣赏了这几幅作品,你能说出欣赏的'基本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

  (四)第三关:名作鉴赏

  1、刚才我们已经分组欣赏了四幅作品,现在大家仔细看看这四幅作品有什么异同?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四幅作品,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抢答。)

  2、小结:其实在画外,他们还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他们都出生于平凡的家庭,他们一生都起伏不平,他们都拥有一颗追求艺术的心。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他们,还有哪些方法呢?(上网,查资料,看画展……)

  3、游戏:老师通过上网查资料,找到了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你能猜出是谁的作品吗?

  (教师分组出示四名画家的代表作,让学生抢答出是谁的作品。)

  【感受不同创作形式与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欣赏,评述能力。】

  (五)新年祝愿

  1、谁来猜一猜他们为什么能画出那么伟大的作品。(学生竞猜)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成为大师的秘密,那你们想成为大师么?(想)老师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早日成为像大师一样伟大的人。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好美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生活的身手;另一只却认为凭着家长的身手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懒一勤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和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同学,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的身手,不能依靠家长的身手和地位生活。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表示形式以生动的对话为主。通过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同学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2、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和对一年级同学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富于想象的特点的认识,特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趣的激发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力求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11个会认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ABB型的叠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互动探究,努力激活教与学的气氛,力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明白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的身手,不应该依靠家长生活的道理。

  点评:教师简单扼要论述了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尤其是对一年级同学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

  因为考虑到同学的认知规律,以和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掌握所蕴涵的情感世界,真正品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狮子勤学苦练,懒狮子懒洋洋的什么也不干,体会妈妈对他的教育。

  4、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第二课时:读中感悟,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二、说同学。

  一年级同学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班里的同学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扮演。同学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身的见解、表达自身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同学初步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欲望。这些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同时,现在的小朋友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这与文中懒狮子的特点不约而同,因此本文的学习与同学生活实践紧密相关。

  三、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为充沛体现“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的原则,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同学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朗读扮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同学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本课的学法以诵读、发现、感悟、扮演、体验、想象为主,旨在让同学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考虑,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拟订为: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感受乐趣——研读课文,读中感悟,体验乐趣——拓展思维,深化认识,升华乐趣——安排作业,加深体验,延伸乐趣。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感受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同学尤其重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同学的兴趣,使同学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胜利的一半。于是,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同学感受乐趣。

  首先我一边用课件演示一列火车驶入大森林和狮子妈妈一家人的图片,一边说:“小朋友,狮子王邀请我们去大森林做客。你们想去吗?”紧接着提出要求:“要想顺利进入大森林,我们先要认一认车票上的字。”我继续用课件出示十一张写了生字的车票。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既复习了上一课时学习的生字,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体验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尤其是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要有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基于以上对《新课标》要求的理解,和本课重难点的掌握,我在第二版块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取名字,初读感悟。

  为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读感悟之中去,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同学感兴趣的情境:要求同学为两只小狮子取名字,并要求取名字必需根据小狮子的特点,说出取名的理由,理由得从课文中找。因为同学要给小狮子取名字,那就得读书,还得读出小狮子的'特点,使名字能自圆其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同学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去了。在同学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布置同学讨论交流,“你帮小狮子取了一个什么名字?”然后全班交流。同学们所取的名字一定会是各式各样的,不论同学怎么说,只要是能自圆其说,我都会予以肯定、鼓励,以激励他们的发现。因为同学能取什么样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的学习过程。而且通过这一学习的过程,同学从整体上掌握了两只小狮子的特点,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

  2、说理由,深入研读。

  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一定要探究同学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示的情感、态度、价值如何。接下来说理由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引导同学深入探究。

  例如,同学如取“勤勤”这个名字,说理由时,我会切入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一只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让动作扮演,理解滚、扑、撕、咬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我还会引导同学展开想象,如勤勤刻苦练那些功?“勤勤一天到晚地这么练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同学想象的基础上,我会适时告诉同学,勤勤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仍然坚持练习,这就是刻苦啊!通过理解和想象,同学自然而然发生了敬佩小狮子的情感,朗读相关句子会读得声情并茂。

  至于文中的懒狮子,虽然同学能很容易地从文中找到说明其懒的理由的句子,但要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并不容易。为突破这一难点,同时结合本文是以对话为主的特点,我特意设计了“猜心理”这一教学环节来指导同学朗读感悟。

  如猜猜小树和懒狮子它们心里想什么,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然后指名猜,想猜谁就猜哪谁。充沛肯定同学多元化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懒狮子的惰性和依赖心理,达到品读感悟的最高境界。这一环节我主要借助课文内容来训练同学的表达、分析、和想象能力。

  教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鲸》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因此,通过本课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

  二、说学情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但根据经验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说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现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性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

  1、运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把了解鲸的知识分成几个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

  2、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六、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明确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们了解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这样,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参与研究: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来共同研究,看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具体介绍鲸的这些特点的。这样做,是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真正地享受内容自选,问题自提,方法自选,结论自悟自得,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品析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在学习鲸的"形体"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到讲台上用自己的不同姿势来说明鲸的形体与鱼的形体的区别。在学习鲸“呼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画出它们喷出的水柱和睡觉的样子,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知识和作者的说明方法已很明白了。

  4、总结评价

  在结束课文时,我安排一个评价环节,即“听听他人的评价,评评自己的表现”。适当的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学会听取,学会赞赏,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5、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希望你们课后能像刚才一样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样结束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教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网球教学》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网球运动教程》第二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网球,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网球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网球竞赛的方法、运动特点与作用。

  (3)了解网球的基本技术。

  2、能力与技能目标

  (1)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2)能联系所学知识解释运动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2)体验与你的同学分享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有网球的基本技术。主要以准备姿势与移动步伐,握拍方法,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这几个基本技术为中心展开学习。最后站在整章知识的角度上总结网球这项运动在世界上的几项重大赛事。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跨入高中的门槛,对网球这门学科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初步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点:从感性的了解、认识、到感兴趣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网球运动。

  四、说教法。

  考虑到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许多学生不是很了解网球这项运动,所以在本课题内容中应多介绍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图片。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网球的基本技术

  2、教学难点: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教学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和神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他们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认识了这几种物体,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教学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卖报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根据旧上海一个小报童的真实生活经历创作的一首歌曲。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四二拍,基调乐观活泼,形象单纯,结构短小,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这三段歌词在演唱时要进行不同的情感处理。因此,本节课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鼓励音乐表现为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生动地表演歌曲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卖报歌》,在生动的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报童生活经历的感受。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心感受歌曲情感,学习小报童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所保持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技能目标:通过歌曲情感的表现,训练学生通过音色、力度、速度、表情、动作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得到体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正确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演唱歌曲。

  (2)能对歌曲进行歌表演的创作。

  教学难点:

  (1)后十六节奏的正确演唱。

  (2)使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报纸等与多媒体相结合。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节奏,积累了少量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更要求我要利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本课我通过运用故事法、听唱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

  四、说学法:

  1、体验感知法:通过体验旧社会贫苦的孩子小报童的悲惨生活经历及他对待这种生活那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从而感受到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且要学习小报童乐观自信的对待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2、自主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比较选择最适合体现歌曲内容的演唱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从而引出一位特殊的卖报人物——解放前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然后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把学生带入解放前旧社会这个环境当中,使学生懂得音乐来源于生活。接着,我再设置一个疑问——真正触动著名作曲家聂耳的是掩藏在小报童单薄破旧的衣衫后闪闪发光的东西——就是对待悲惨生活的态度,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听了歌曲后就会感受到的,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卖报歌》,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内容及情感,为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聆听学唱,突破难点

  1、不同方式的两次聆听歌曲的第一段。

  2、填词演唱,发现节奏问题,并进行节奏念白。

  3、学唱第二段时,后十六的节奏再次应用。

  4、学唱第三段,让学生自行突破。

  说明:这样循序渐进教唱既遵循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介绍、使用打击乐器

  1、引导学生认识打击乐器——沙锤。

  2、唱、奏两种形式体验音乐快乐的情绪。

  说明:唱、奏、两种形式的体验音乐,会把同学们的愉悦推向了高潮,完成了最初设定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喜爱的情感目标。

  (四)动作创编——动作表现与歌曲的情感结合

  1、尝试对歌曲的表演创作。

  2、分组进行,教师巡视帮助。

  3、分组表演,进行评价,改进提高。

  说明: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五)教学评价

  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评价过程中,能使学生达到感受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

  教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的能力。因此,本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的大气反过来又会危害人类。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天气的特点,用天气预报图预报天气;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①识别各种天气符号;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科学探究学习为主线,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我从《三国演义》中两个著名的故事“趁浓雾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连营”以及二战中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实例入手,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探究

  1、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天气及其影响”。

  我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①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

  ②天气的.特征是什么?

  ③气候的特征是什么?

  ④天气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提出四个小问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一步,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天气。

  第二步,着重说明怎样描述天气。采用多媒体,举例介绍几种天气的状况,如晴、多云、下雪、阴、雾、闪电、雨后天晴等,通过短暂的天气情境再现,可激发学生产生无限的暇想,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人们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天气的语言。

  第三步,通过练习区别天气与气候的不同。首先,出示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征判断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通过课堂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第四步,举例说明天气与人息息相关。首先,提问“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活动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后,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天气与军事等信息资料”。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明天的天气怎样”。

  正是因为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天气预报就成了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即“明天的天气怎样?”我采用以下顺序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了解“明天的天气怎样”有哪些主要途径?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讨论会使学生认识到,收听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看懂天气预报。首先,我提出问题:你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其次,引导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说表示的含义,即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再次,引导学生识别风向标和识别天气符号,通过多媒体出示常见主要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记忆、形象记忆来熟悉天气符号。图文合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通过游戏巩固。让学生做个小游戏,学做小小主持人—模拟播报天气预报,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天气预报做准备。

  3、本课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一步,为什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并归纳出“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步,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同学们讨论二个问题:能不能改变焚烧秸秆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呢?怎样解决汽车尾气污染这个问题呢?

  第三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环境、从我做起,并树立环保意识。以达到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三)、课后探究

  课后让学生“收听天气预报”,并记录下自己所听天气预报获得的信息,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并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就是本课的小结了,让学生结合板书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讲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说课稿 篇14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从“情感”个字出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感悟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二、说教材

  母爱是最无私、深沉与伟大的,她是人性中最温馨、最光辉的一面,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她常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駢赋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正是站在一个贫穷、辛劳的普通母亲的角度,从不顾同事的劝阻给钱给儿子买闲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无私、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过程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有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3、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4、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5、升华情感,歌颂母爱。

  6、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目标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减少许多细枝末节给学生造成精力涣散,我采取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入方式,从上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直接过渡到一个平凡母亲的爱——《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这一篇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又要求“长文短教”,怎样在初读后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呢?我设计了以重点词语的填写和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神态及相关事物词语的朗读、想象,学生把这些零碎的部件,拼图成课文中那一幅感人的插图画面,教师再顺势指导看图,从而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文中摘选出来的“震耳欲聋”、“褐色”、“疲惫”、“龟裂”、“弯曲”等词,是反映文章中心的重要支点,是文章母爱的重大体现。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填——读——想”,从词语训练出发,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体现母爱的伟大。所以品读这些语言,是文章的重点。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先读,然后再找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在旁写上体会理解,最后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第二环节的铺垫,都能找到这些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提示,均能很快领悟要点。但要让母爱深入人心,凸显母爱的伟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在此环节,当学生分析这一系列体现母爱伟大的句子时,我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如:

  “你从哪可以看出母亲的疲惫?”

  “口罩为什么是褐色的?”

  “为什么每句话的后面都要加‘我的.母亲’?”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母爱才能打动人心。

  另外,朗读也是加深认识的重要手段,我鼓励学生把能体现母爱的句子用不同的方式读出来,把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有了对母爱的认识,我们还要把这种母爱具象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这种感受如同身临其境般真实、贴切,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我启发学生进行谈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在入情入境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情感的闸门定会打开。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层层剥茧般又进一层。

  (五)升华情感,感悟母爱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到的母爱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感受母爱到回报母爱的转变,我设计了听故事《免费》和歌曲《母亲》,从视听上冲击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把对母亲的爱化为一股浓浓的感恩之情。

  (六)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为了实现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落实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容和课外知识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回家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把对母亲的回报践行在行动上。同时,观察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写一篇小作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作文训练。

【教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学说课稿01-31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10-18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说课稿03-27

四个太阳教学说课稿(通用6篇)09-28

圆锥体积教学说课稿(通用6篇)09-28

四个太阳教学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09-29

数轴说课稿08-06

赵州桥说课稿08-10

印度说课稿07-16